熊文亮 黃 海 楊向紅/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農業農村局
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作為全省第三批糧食生產機械化整體推進示范區,認真組織實施、強化行政驅動、加大政策扶持、主攻薄弱環節,全面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區創建工作。目前,裝備結構不斷優化、農機農藝有效融合、整村整鎮均衡發展、機械化水平顯著提高,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達到90%,顯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健全機構強領導,加大投入強扶持。制定《關于加快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實施意見》,成立溧水區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區政府黨組成員、分管領導任組長,各鎮(街)相應成立創建領導小組,形成政府主導、農機牽頭、部門協作、上下聯動的有效工作機制。出臺《溧水區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示范區建設項目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區財政配套撥出專款1000萬元,用于農機裝備水平提升以及示范鎮(街)、示范村(社區)和示范片(方)創建獎補。此外,晶橋鎮、東屏鎮和永陽街道等鎮(街)級財政投入240.5萬元,用于各鎮(街)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鎮(街)創建。
農藝農機強聯動,技術路線強熟化。為重點提升薄弱環節的機械化水平,圍繞稻麥品種、耕作、栽培、植保等內容,建立適合本地區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生產技術路線,區創建工作領導小組下設技術專家指導小組,具體負責全區創建工作的技術指導。同時,農機部門引進先進高效的農機,組建專業隊伍作為糧食生產機械化示范區創建的技術支撐,保障全區糧食生產機械化示范區創建技術需求。
突出重點強短板,發展良機強突破。全區緊緊把握創建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區的契機,強弱項、補短板,精準發力。抓重點,列出創建任務清單;破難點,列出重點突破的關鍵環節。大力引導水稻高速插秧機和小麥復式播種機、高地隙自走式噴桿噴霧植保機和無人植保飛機以及產地烘干機等高性能、復式化良機發展,優化農機結構,穩步提升種植、高效植保和產地糧食烘干等“三大短板”環節機械化水平。
硬性考核強實效,督促檢查強實施。區政府下發《關于印發溧水區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鎮(街)考核評價辦法的通知》,將創建工作分解到各鎮(街),對六大環節的機械裝備、機械化水平等均提出明確的發展目標。要求全區8個鎮共建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村(社區)40個、 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片(方)35個,8個鎮全部完成建成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鎮創建。同時,加強工作督查,將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工作列入區委、區政府重點工作督查事項,加強督促檢查、考核通報,保障按照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示范區建設方案進行實施。
突出主體強基礎,強社建設強保障。因地制宜,推進建設“合作社(農機大戶)+農戶”社會化服務模式,突出“農機合作社+農機大戶”等新型農機經營與服務組織的創建實施主體地位,著重推行“農機合作社(農機大戶)+”的創建模式,大力推進農機合作社“管理、服務、裝備、人才、安全”五大水平提升的“強社”建設,把農機合作社和農機大戶作為溧水區機械化作業服務的基礎保障。
加強宣傳強氛圍,廣泛發動強參與。區、鎮(街)在注重實效的基礎上開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層面的宣傳活動,充分利用溧水電視臺等媒介廣泛宣傳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創建工作,使其得到社會大眾的廣泛知曉。同時,根據農時季節適時舉辦各類技術培訓班和現場演示會,讓廣大農民了解和掌握新技術裝備。將這些新技術與裝備應用到示范村和示范片(方)建設中,通過實實在在現實樣板的示范引導,讓農民看到糧食生產機械化帶來的切實效益,提高農民發展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主觀能動性。
優化農機裝備結構,夯實社會服務基礎。通過創建,一大批高性能的耕整地、種植、植保、收割、糧食烘干、秸稈處理機械得到推廣、更新和普及,進一步優化農機裝備結構,提升了機具配套比,全區配套農具844臺套,配套比達到1∶2.3。全區新增乘坐式高速插秧機162臺,占插秧機在役總量的41%,占乘坐式高速插秧機在役總量的48%;新增小麥復式播種機50臺,占小麥播種機在役總量的39%,占復式播種機在役總量的70%;新增高地隙噴桿噴霧植保機13臺、無人植保機53臺,占高效植保機在役總量的40%,占高地隙植保機和無人植保機在役總量的58%;新增80馬力以上聯合收割機39臺,占收割機在役總量的19%;新增產地糧食烘干機9臺,占產地糧食烘干機在役總量的4%。在農機結構優化的基礎上,農機化服務能力明顯提升。全區79個行政村(社區),擁有農機合作社60多家,接近每村一個農機專業合作社,每個合作社服務面積為2000~3000畝。具備耕整地、種植、田間管理、收獲、烘干、秸稈還田一條龍作業服務能力的合作社達到35家,占合作社總數的一半多。
農機農藝有效融合,技術路線逐步明確。通過多年生產實踐,各環節機械化作業基本實現了農藝與農機有效融合,如水稻機械化種植總結出基于麥秸稈還田的“大、小、均、露”農藝農機融合方式,即拖拉機馬力要大、作業速度要小、秸稈要切碎均拋、機插秧后要排水露田;小麥種植總結出基于稻秸稈還田的“大、小、均、壓”農藝農機融合方式,即拖拉機馬力要大、作業速度要小、秸稈要切碎均拋、播種后要鎮壓窨水。區農業農村部門根據溧水區農業生產條件,總結完善“稻秸稈機械化還田集成小麥機條播→高效植保、施肥→小麥機收→小麥產地機械化烘干→麥秸稈機械化還田集成水稻機插秧→高效植保、施肥→水稻機收→水稻產地烘干→稻秸稈機械化還田集成小麥機條播”這一適合本區域的稻麥周年生產機械化技術指導路線,并進行普遍推廣應用。
形成適宜發展模式,實現整村整鎮推進。通過兩年創建實踐,溧水區形成以市場主體為主的整體推進模式雛形,即“引導或扶持+市場主體”的發展模式。這種模式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三位一體(村集體+合作社+農民)”村級整體推進模式,如東屏街道和平村、晶橋鎮楓香嶺村和鎮芝山村,村集體投資成立農機合作社,村民的土地流轉到合作社(農地入股),由合作社統一耕種;另一種是“1+1+1(政府+合作社或農機大戶+農戶或村組)”鎮(街)級整體推進模式,政府扶持引導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合作社流轉附近村民土地,在滿足自身生產需要的條件下,為合作社周邊提供農機化作業服務,如晶橋鎮、永陽街道、東屏街道。

短板環節得到突破,全程水平得到提升。一是“耕整地、收獲、秸稈處理”機械化水平進一步鞏固提高。秸稈處理,特別是秸稈機械化還田,機械化水平穩定在65%以上。通過創建,目前耕整地機械單機作業量為500余畝,收割機單機作業量為900余畝,秸稈處理機械單機作業量為700余畝。全區耕整地、收獲完全實現了機械化,秸稈機械化處理水平高達90%以上。二是“種植、高效植保、產地烘干”短板環節機械化水平快步提升。“三大短板”環節重點是水稻機插秧和小麥機播、高效植保機械化以及產地烘干機械化。通過創建,水稻插秧機單機作業量為400余畝、小麥播種機單機作業量700余畝,高效植保機械單機植保面積為600余畝,產地烘干機單機服務面積為900余畝。全區糧食生產種植機械化水平為86%,其中水稻機插率為79%、小麥機播率為100%,機械化植保能力達到100%,其中高效植保能力達到79%,糧食產地烘干能力達到90%以上。三是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達到高級發展階段。按照《江蘇省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縣(市、區)考核評價辦法(修訂)》測算,溧水區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達到9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
當前全程農械化仍存兩處短板。一是區域發展不平衡。各鎮水稻機插秧、高效植保、收獲和烘干等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別,發展不平衡。二是機具利用率不充分。在耕整地環節,全區機械平均作業量還不足省推薦作業量的一半,最少的僅為推薦量的18%,最高的也僅為73%;在種植方面,全區水稻機插秧單機平均作業量為推薦量的87%。機具總量完全能夠滿足生產需要,少數地區存在局部不足現象。要進一步提高農業機械利用率,滿足農業生產需要,須從四方面補短板提高利用率。
強化薄弱環節裝備。從創建結果看,種植環節的機插秧和田間管理中的高效植保作業是目前農業生產中略顯薄弱的環節,特別是高性能高效植保機具裝備不強,承擔作業能力較弱,進一步促進水稻插秧機和高性能植保機發展,應是溧水今后一段時間內發展的重點。
盡力優化農機結構。從全區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創建自評價可以看出,“六環節”單機作業量平均值均在省推薦作業量以下,個別環節不足推薦量的50%。因此,優化在役機具結構應是今后農機化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要重點做好報廢淘汰老舊污染重的機具和發展節能環保高效率綠色農機兩方面工作。同時,應積極協調各鎮(街)在本行政區域內形成“跨鎮作業”,強鎮(街)支援弱鎮(街),全面提升全區農機利用率,提升農機化效率。
打造農機應用基礎條件。溧水屬于典型的丘陵地區,相對來說單塊土地規模較小,因此應通過政策引導,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通過土地使用權的有償轉讓,采用土地股份合作制等多種形式,大力實施耕地宜機化改造,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打造實施生產全程機械化的堅實基礎條件。
夯實農機社會服務基礎。推進“合作社+村組”“合作社+農民”農業生產方式,探索合作社包村組、合作社包周邊農戶的糧食生產模式,是解決農村勞動力短缺、種糧人才短缺的一條行之有效可行途徑。應采取有效措施,推進農機合作社“管理、服務、裝備、人才、安全”五大水平提升的“強社”建設,把農機合作社打造成溧水區糧食生產機械化服務基本保障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