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萍(河南省幼兒師范學校 河南鄭州 45000)

師范教育是我國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保障,師范類院校在堅持傳統教學理論與技能的基礎上,也強化了師范生的師德教育。在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傳統師德教育已無法滿足師范生全面發展的要求,“互聯網+”背景下師范生師德教育的創新成為現階段師范類院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師德教育與班主任工作》一書以師德教育和班主任工作為主要研究內容,為新時期師范生師德教育的開展提供了方法論,并指明了方向。全書共分為九個章節。第一章對教師職業道德進行概述;第二章強調了教師職業道德的原則與具體范疇;第三章對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進行系統性地介紹;第四章對教師與學生、家長、同事等交往過程中的道德與禮儀進行了討論;第五章重點研究了教師職業道德品質與培育內容和方法;第六章至第九章分別就班主任工作的定義、具體內容、方法、素質和修養進行了全面介紹。
師范生德育工作的開展情況,將直接關系到我國未來人才培養質量。師范類院校將師德教育納入日常教學體系,對提高師范生德育水平有著重要意義。同時,基于互聯網技術的師范生德育工作,能夠實現傳統師德教育內容與形式上的創新,進而激發師范生參加師德教育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首先,“互聯網+”背景下師范生師德教育內容的創新。在過去較長的一段時間里,師范生師德教育的內容主要來自于教材,教師對教材中的相關內容缺乏二次加工與創新,由于無法適應新時期師范生對師德教育內容時代性、創新性的要求,最終導致師范生參與師德教育的積極性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師范生綜合道德品質的提升。互聯網的開放性為師范生師德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通過檢索相關資訊,可以根據師德教育的實際開展情況選擇最新的教育資源。例如,在2020年6月12日的特大暴雨中,貴州碧峰中學的正安老師不顧個人安危,從山洪中救出了29名學生,完美體現了師德教育中的“無私奉獻”精神,《師德教育與班主任工作》第三章對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中的描述就包括“關愛學生”一項。利用互聯網資源,可以將更多最新發生的典型事例作為師范生師德教育的資料,在教學大綱的要求下進行二次加工,以實現師范生師德教育內容的創新。
其次,“互聯網+”背景下師范生師德教育模式的創新。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師范生師德教育主要依賴課堂教學,教師掌握課堂教學的主動權,師范生按照教師的要求進行記憶和理解,由于缺乏有效地溝通與交流,導致師范生對師德教育中的相關疑惑得不到解答。同時,在被動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得不到充分發揮。隨著現代教學理念的滲透及互聯網技術在教學領域的應用,師范生師德教育模式將發生明顯改變,網絡師德教育平臺將傳統課堂教學轉移至互聯網,教師在網絡課堂中主要負責教學內容的編輯與組織教學,借助網絡互動平臺,師范生能夠與教師就教學內容展開深入交流。《師德教育與班主任工作》第五章重點介紹了教師職業道德品質的培育方法,“互聯網+”背景下教師職業道德品質培育方法的創新,能夠激發師范生參與師德教育的積極性。互聯網教學平臺的開放性為師范生的終身學習提供了可能,即便走上工作崗位,也能夠持續提升個人師德修養。
最后,“互聯網+”背景下師范生師德教育監督評價機制的構建。傳統師德教育監督評價多通過筆試和面試的方式實現,但這種方式評價機制過于程式化,無法真正反映師德教育的實際效果。針對這一情況,可利用互聯網的“泛課堂”特征構建師范生師德教育監督評價機制,弱化傳統師德教育效果評價的“對抗性”,實現對師范生師德教育效果的多元化監督與評價,為師范生師德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科學的參考。例如,通過觀看相關案例,并在網絡討論平臺進行匿名討論,減輕師范生的心理負擔,因此其觀點能夠正確反映師德教育效果,根據實際討論的結果,教師也能發現師范生在師德方面存在的問題,通過合理設計師德教育內容,對教學方式進行調整,以此實現師范生師德素養的綜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