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東
(河南省駐馬店市遂平縣第二人民醫院普外科 遂平463100)
乳腺良性腫瘤分為乳腺纖維腺瘤、乳腺脂肪瘤、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乳腺錯構瘤及乳腺平滑肌瘤等多類,其中以乳腺纖維腺瘤最為常見。目前,臨床認為其發病主要是因雌孕激素分泌失衡、局部乳腺組織對雌激素過度敏感或基因異常[1~2]。目前,乳腺纖維腺瘤治療多以手術為主,只要進行合理有效的治療,基本都可痊愈。傳統的開放式手術雖療效滿意,但由于創傷較大、術后并發癥風險高、恢復慢、愈合后瘢痕明顯等弊端,給患者帶來極大憂慮與苦惱[3]。而超聲引導下乳腺微創旋轉術,在達到傳統手術治療效果的同時,還具有微創、美觀等優勢,有利于患者預后,愈合后基本無瘢痕,因此更易被患者所接受[4]。本研究探討超聲下微創旋切術治療乳腺良性腫瘤的臨床療效?,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乳腺良性腫瘤患者68例為研究對象,按手術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4例。對照組年齡28~68歲,平均(48.54±6.06)歲;增生結節14個,纖維腺瘤42個;單發性腫瘤12例,多發性腫瘤22例;腫瘤直徑0.3~3.4 cm,平均(1.82±0.32)cm。觀察組年齡26~65歲,平均(47.84±5.06)歲;增生結節16個,纖維腺瘤41個;單發性腫瘤14例,多發性腫瘤20例;腫瘤直徑0.3~3.6 cm,平均(1.95±0.46)cm。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行彩超檢查證實存在乳腺良性腫瘤;有手術適應證;精神認知正常;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有手術禁忌證;合并凝血功能障礙;合并心血管或肝、肺、腎疾??;合并其他嚴重感染性疾?。换加衅渌课荒[瘤。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常規乳腺腫塊切除術?;颊呷⊙雠P位,麻醉藥采用1%利多卡因與20~80 ml生理鹽水、1:1 000腎上腺素混合稀釋制成,在乳暈旁作切口,長度要長于腫塊,深度達乳腺組織淺面,沿乳管切開腫塊表面,用鉗夾固定腫塊,剝離腫塊包膜表面,完整切除病灶,電凝止血后縫合。
1.3.2 觀察組 采用超聲下微創旋切術。采用超聲診斷儀(型號GE730,邁瑞公司)、麥默通微創旋切活檢系統(美國強生公司)及11G微創旋切刀?;颊呷⊙雠P位,術前先采用超聲觀察腫塊的位置、形態等,明確腫塊周圍血流情況。局部麻醉同對照組。若腫塊位置較深,如位于胸肌筋膜表面或腺體深層,則直接采用乳房后間隙注射的方式進行深層麻醉。在接近腋前線、乳房下緣及乳暈邊緣處作一切口,作為穿刺進針點,待麻醉滿意且病灶浮起后,可進針穿刺。旋切穿刺:用尖頭刀片在穿刺點作0.3 cm切口,選擇適宜穿刺角度,旋轉到穿刺乳腺病灶底部,再回退。針芯確認病灶處于活檢槽內后,旋切刀作扇形旋轉進行多次旋切,直到超聲顯示病灶已完全切除。超聲檢查是否有活動性出血、病灶殘留等,確認無誤后關閉切口。采用棉球加壓原病灶位置止血15~20 min,用彈力繃帶加壓包扎48 h。
1.4 觀察指標 (1)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估患者術后2 h(麻醉消退時)、3 d、7 d疼痛情況。0分表示無疼痛;1~3分表示輕度疼痛,患者可接受;4~6分表示重度疼痛,影響到睡眠;7~10分表示無法忍受,嚴重影響睡眠。(2)術前、術后1 d,抽取5 ml空腹靜脈血,分離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兩組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C反應蛋白(CRP)水平。(3)對比兩組圍術期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切口出血、切口感染等。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疼痛評分比較 觀察組術后2 h、3 d、7 d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疼痛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疼痛評分比較(分,±s)
?
2.2 兩組炎癥介質水平比較 術后1 d,觀察組TNF-α、IL-6、CRP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炎癥介質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炎癥介質水平比較(±s)
注:與同組術前比較,*P<0.05。
?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出現2例切口出血,1例切口感染,并發癥發生率8.82%(3/34);觀察組未出現并發癥。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395,P=0.238)。
乳腺良性腫塊是乳腺科患者就診的常見原因之一,由于患者生活不規律與生活壓力增加,乳腺良性腫瘤的發病率也一直呈上升趨勢。患者青年女性居多,所以在不影響治療效果的情況下完整保留乳房形態也一直是臨床研究與關注的重點問題。因此傳統的開放式手術有逐漸被超聲下微創旋切術所取代的趨勢。
超聲下微創旋切術是一種在超聲引導下對各種病灶進行穿刺活檢及完整切除的微創旋切手術。相比常規的乳腺腫塊切除術,創傷更小,病灶清除更徹底,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更低。麥默通乳腺微創旋切系統是目前最先進的微創活檢系統,可通過超聲引導精確定位腫塊的位置、形態、大小等信息,采用真空抽吸泵將腫塊吸入切割凹槽,利用旋切刀高速旋轉切除病變組織[5]。在切除過程中行動態監測,以確保病灶的徹底清除,也可避免過度切除造成正常皮膚組織損傷。超聲的準確定位是準確切除病灶的前提,本研究采用的超聲診斷儀具有三維成像功能,可多切面顯示圖像,對橫斷面、縱斷面和冠狀面進行同時觀察,定位精確可靠。正確判斷病灶徹底切除是保證病灶無殘留與減少術后復發的關鍵。在手術過程中通過超聲影像多角度、多方向、多切面的觀察,判斷病灶與正常組織的界限,再做腫塊切除可達到完美的切除效果,避免腫塊殘留、再做2次手術切除[6~7]。有學者報道,超聲下微創旋切術穿刺活檢診斷的準確性與靈敏度明顯高于粗針穿刺與細針穿刺,腫塊的準確性診斷是減少開放式手術與減少腫塊惡性病變的關鍵[8]。
TNF-α、IL-6、CRP均為臨床常用的炎癥反應指標。當手術對機體造成組織損傷時,可引起的自身免疫系統被激活,大量TNF-α、IL-6、CRP被釋放,其水平與手術損傷程度密切相關[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低于對照組,炎癥介質TNF-α、IL-6、CRP水平低于對照組,說明超聲下微創旋切術創傷更小,對機體造成的機械性損傷更輕。本研究中觀察組術后未出現并發癥,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說明超聲下微創旋切術安全性較高。需要注意的是,在超聲下微創旋切術中若存在多發腫瘤,切除順序應從小至大,以便于壓迫止血;若病灶周圍彩超提示有較多的血流信號,可在術前局部使用腎上腺素,以起到收縮血管、減少術中出血的作用;術前對針道、穿刺點進行選擇時,盡量通過一個穿刺點完成手術,減少創傷,但若條件不允許,則以完整切除腫塊為主[9~10]。
綜上所述,超聲下微創旋切術在乳腺良性腫瘤治療中應用效果良好,可減輕患者疼痛,減輕術后炎癥反應,具有微創、術后恢復快等優勢,且術后并發癥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