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忠
(河南省息縣第二人民醫院耳鼻咽喉科 息縣464300)
慢性鼻-鼻竇炎伴鼻息肉(CRSwNP)是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化膿性炎癥(慢性)疾病,表現為嗅覺功能異常、鼻塞等,會引起鼻腔功能異常,導致呼吸道感染加重,誘發顱眼底并發癥,使患者身心健康受到嚴重影響。既往臨床上對該病治療以手術為主,但因鼻腔內部結構復雜,常規手術無法實現術中操作精細化,療效不佳[1]。而鼻內鏡下中鼻甲成形術具有微創、視野清晰、安全可靠等優點,可保留中鼻甲,利于生理功能恢復[2~3]。本研究旨在研討鼻內鏡下中鼻甲成形術的應用價值?,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接收的79例慢性鼻-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手術方案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39例和實驗組40例。其中對照組男23例,女16例;年齡23~72歲,平均(47.56±6.18)歲;病程4~17年,平均病程(10.51±3.12)年。實驗組男17例,女23例;年齡22~71歲,平均(46.59±6.97)歲;病程3~16年,平均(9.52±3.78)年。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參照《中國慢性鼻竇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4]臨床確診;手術耐受性良好;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心、肝、腎功能不全;有呼吸道疾病;精神異常;鼻部過敏明顯。
1.3 手術方法
1.3.1 實驗組 采用鼻內鏡下中鼻甲成形術?;颊呷⊙雠P體位,采用1%麻黃堿棉片對其鼻道、下鼻甲及鼻中道等組織做收縮處理,經鼻內鏡下切除鉤突,開放病變鼻竇、篩泡并擴大至上額竇,然后將病變組織及膿液徹底清除,擴大閉塞額竇及粘連;密切監測患者病灶的范圍,以縱行方式切開中鼻甲,采用咬鉗切除息肉;對于中、下鼻甲下緣病變患者,需對其下緣進行有效處理,使得下鼻甲附著緣與下緣維持平齊狀態,最后切除中鼻道息肉組織。
1.3.2 對照組 采用鼻內鏡下中鼻甲部分切除術。術前準備操作均與實驗組一致。術中行中鼻甲切除術,對于較難保留中鼻甲的患者,均完全切除鼻甲及息肉,保留根部。
1.3.3 術后處理 術畢,兩組均采用海綿填塞進行止血處理,術后2 d將其取出,每隔2 d清理分泌物、鼻腔瘀血,確保通氣順暢。術后跟蹤隨訪3個月。
1.4 觀察指標(1)臨床療效。根據相關文獻[5]制定療效判定標準,評估兩組術后3個月的治療效果。顯效,癥狀減退,竇腔黏膜上皮化,無膿性分泌物;有效,臨床好轉,竇腔黏膜局部肥厚,膿性分泌物少;無效,無任何好轉,竇口狹小或封閉。(顯效例數+有例數效)/總例數×100%=總有效率。(2)嗅覺和鼻腔鼻竇結局。于術前、術后3個月選擇T&T標準試嗅法評估兩組嗅覺,配置5種不同測試液的8個不同濃度,由低濃度到高濃度的分值依次為-2、-1、0、1、2、3、4、5分,取平均值;同期采用鼻腔鼻竇結局測試-20(SNOT-20)量表[6]測試,包括打噴嚏、清涕等20項,總分100分,分數越低說明鼻腔鼻竇結局越好。(3)鼻腔功能。借助鼻壓測壓器于患者術前、術后3個月測定鼻氣道阻力,借助鼻聲反射儀檢測鼻腔的最小橫截面積(NMCA)及鼻腔容積(NCV)。
1.5 統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用配對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實驗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例(%)]
2.2 兩組鼻腔功能對比 兩組術后鼻氣道阻力均較術前降低,且實驗組比對照組低(P<0.05);兩組NMCA、NCV均較術前升高,且實驗組比對照組高(P<0.05)。見表2。
表2 兩組鼻腔功能對比(±s)

表2 兩組鼻腔功能對比(±s)
注:與本組術前相比較,*P<0.05。
?
2.3 兩組嗅覺、SNOT-20評分對比 兩組術后嗅覺、SNOT-20評分均降低,且實驗組比對照組低(P<0.05)。見表3。
表3 兩組嗅覺、SNOT-20評分對比(分,±s)

表3 兩組嗅覺、SNOT-20評分對比(分,±s)
注:與本組術前相比較,*P<0.05。
?
慢性鼻-鼻竇炎(CRS)在慢性創傷、炎性改變時鼻腔黏膜組織結構會產生重新建構,這一過程為組織重塑。而組織重塑會增加疾病的慢性化、難治化及重癥化,并對后期治療形成不利。因鼻竇位置特殊,鼻腔空間較狹小,常規手術操作不精細會導致患者發生黏膜損傷,加劇黏液-纖毛系統的損傷及鼻腔正常功能減退[7]。因此,選擇科學有效的手術方案至關重要。
鼻內鏡手術具有高分辨率、視野清晰等特點,能夠經過窄小的鼻道、鼻腔結構,達到常規手術難以涉及的區域,徹底切除病灶組織,使鼻腔恢復良好的通氣狀態,有助于患者鼻竇黏膜形態、鼻腔及嗅覺功能的恢復[8]。本研究顯示,實驗組療效高于對照組,提示該鼻內鏡下中鼻甲成形術治療CRSwNP具有較高可行性。該病可引起鼻竇堵塞,導致鼻腔功能障礙,增加鼻氣道阻力。鼻氣道阻力可確切反映鼻腔對呼吸氣流阻力的影響,提示鼻通氣的真實狀況。鼻聲反射具有創傷小、操作簡便等特點,可反映出患者鼻腔及通氣狀態。實驗組術后鼻氣道阻力比對照組低,NMCA、NCV比對照組高,表明術中將鼻甲保留,有助于鼻腔的機械性阻塞解除,改善鼻腔通氣及竇口引流。嗅覺功能障礙屬于該病的主要癥狀,鼻息肉使機體嗅區黏膜無法傳至嗅區,加之炎癥反應易導致嗅神經及嗅上皮損傷,繼而對嗅覺方面有一定的影響,導致機體對外界環境損傷的感知能力減退[9]。相較于對照組,實驗組術后嗅覺、SNOT-20評分均較低,表明中鼻甲成形術能夠有效改善患者嗅覺功能,該結論可能與保留中鼻甲、防止嗅神經上皮細胞損傷有關;實驗組SNOT-20評分更低,進一步表明中鼻甲成形術可有效促進鼻黏膜修復,利于改善術后癥狀[10]。綜上所述,對CRSwNP患者實施鼻內鏡下中鼻甲成形術治療效果顯著,有助于改善患者嗅覺及鼻腔功能,解除鼻腔梗阻,提高通氣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