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正宏 馬先杰 彭麗
(河南省桐柏縣中醫院腫瘤科 桐柏474750)
腸易激綜合征指的是以腹痛、腹脹、排便習慣改變等一系列臨床癥狀持續或間歇發作的疾病,在我國以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較為多見[1~2]。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腸胃道無器質性病變,且不具有典型的生化學改變,因此臨床診斷較為困難。傳統中醫認為,該病病機以脾虛濕盛為主,健脾是關鍵,且已有研究表明中醫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3]。基于此,本研究對附子理中湯聯合西醫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臨床療效進行了觀察。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本院治療的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85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2例與觀察組43例。其中對照組男24例,女18例;年齡21~64歲,平均(38.79±8.31)歲;病程7個月~9年,平均(4.25±2.06)年;體質量指數19~26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2.53±1.13)kg/m2。觀察組男25例,女18例;年齡20~62歲,平均(38.23±4.16)歲;病程9個月~9年,平均(4.29±2.01)年;體質量指數19~27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2.59±1.17)kg/m2。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等常規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口服柳氮磺吡啶腸溶片(國藥準字H11020475),初始劑量2~3 g/d,分4次服用,后增加至4~6 g/d,分4次服用,待癥狀緩解后以1.5~2.0 g/d的劑量維持治療,分4次服用。觀察組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加用附子理中湯治療,藥方:附子15 g(先煎30 min),干姜、人參、茯苓、炒白術各15 g,炙甘草3 g,水煎,1劑/d,分別于早、晚飯前1 h服用。兩組連續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治療4周后,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4]中的療效標準對兩組臨床療效進行評估,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或完全消失,證候積分下降≥95%為臨床痊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好轉,70%≤證候積分下降<95%為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有所好轉,30%≤證候積分下降<70%為有效;不符合上述評估指標者為無效。(2)中醫證候積分:包括腹痛、腹瀉、食少納差、腹脹腸鳴,分為輕、中、重3個等級,輕為1分,中為2分,重為3分,證候積分=(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3)腸道菌群計數:采集兩組治療前及治療4周后兩組患者的新鮮糞便標本3~4 g,加入5 ml生理鹽水稀釋,通過滴注法接種到細菌培養基中,進行定性、定量檢測,記錄腸道菌群計數,包括乳酸桿菌、酵母菌、腸桿菌、腸球菌、雙歧桿菌計數。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95.35%)高于對照組(73.8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例(%)]
2.2 兩組治療前及治療4周后中醫證候積分對比治療前,兩組中醫證候積分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及治療4周后中醫證候積分對比(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及治療4周后中醫證候積分對比(分,±s)
?
2.3 兩組治療前及治療4周后腸道菌群計數對比治療前,兩組腸道菌群計數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兩組乳酸桿菌、雙歧桿菌計數均高于治療前,酵母菌、腸桿菌、腸球菌計數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乳酸桿菌、雙歧桿菌計數高于對照組,酵母菌、腸桿菌、腸球菌計數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及治療4周后腸道菌群計數比較(logCFU/g,±s)

表3 兩組治療前及治療4周后腸道菌群計數比較(logCFU/g,±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
中醫學將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歸于“久泄、泄瀉、腹痛”等范疇,認為其與外邪入侵、情志失調、臟腑虛損、飲食失節、氣機失暢等因素有關,泄瀉之本無不有脾胃,胃失健運,濕盛則濡泄,建議治療以健脾、升清為本,辨證論治。
柳氮磺胺吡啶片為磺胺類抗菌藥物,口服后在腸道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成為磺胺吡啶、5-氨基水楊酸,可與腸壁結締組織結合,起到長效消炎、抗菌、免疫抑制等作用。本研究在常規西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附子理中湯,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較對照組低,提示附子理中湯結合西醫治療可提高臨床療效,改善臨床癥狀,促進機體恢復,這與相關報道相近[5~6]。本研究使用的藥方中附子有散寒除濕、補火助陽、回陽救逆之效,干姜可抑陰扶陽、祛寒溫中,二者為君藥,合用有辛熱追陽之功;炒白術可健運中州、健脾益氣,人參可益氣補中、培補根本,茯苓可寧心安神、健脾滲濕,三者共為臣藥;而炙甘草則為佐藥,有益氣補脾之效,且可調和諸藥,改善患者口服感受[7~8]。縱觀整方,共奏溫腎暖脾、助升脾陽之功。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附子具有抗炎、鎮痛、興奮腸管自發性收縮等作用,可促進腸道恢復規律的分節運動;茯苓具有提高胃動力、抑制胃腸道平滑肌痙攣等作用,有助于提升胃腸道功能;炙甘草可調節腸道菌群,平衡腸道致病菌及益生菌比例。治療4周后,觀察組乳酸桿菌、雙歧桿菌計數高于對照組,酵母菌、腸桿菌、腸球菌計數低于對照組,提示中西醫結合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腸道菌群,恢復腸道微生物生態平衡[9~10]。綜上所述,附子理中湯聯合西醫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調節腸道菌群,具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