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延納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內科 洛陽471003)
先天性心臟病是臨床常見疾病,是胎兒發育過程出現的心臟及大血管生成障礙或畸形,形成解剖結構異常,具有較高的發病率[1]。房間隔缺損(ASD)和室間隔缺損(VSD)是常見的血管畸形,在先天性心臟病中占比高達25%~30%[2]。外科修補術是臨床治療ASD或VSD的常用手術方式,具有一定的臨床效果,但在手術時需進行全身麻醉,且術中創傷較大,對患者的術后恢復不利[3]。近年來,封堵術因其操作簡單、安全性高的優點,成為治療先天性心臟ASD或VSD的另一種方式,但其療效還有待進一步證實[4]。本研究旨在對比不同手術方案對先天性心臟病ASD或VSD患者心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217例先天性心臟病ASD或VSD患者臨床資料,根據手術方式不同分為A組(外科修補術,97例)與B組(封堵術,120例)。A組男56例,女41例;年齡7~38歲,平均年齡(19.53±8.12)歲;缺損內徑3.6~11.5 mm,平均(6.62±2.85)mm;ASD40例,VSD57例。B組男72例,女48例;年齡8~38歲,平均年齡(19.36±8.05)歲;缺損內徑3.4~12.6 mm,平均(7.02±2.53)mm;ASD52例,VSD68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組標準(1)納入標準:經心電圖、X線檢查確診;缺損邊緣≥3 mm;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心功能分級為Ⅱ~Ⅲ級;臨床資料完整。(2)排除標準:合并糖尿病;合并甲狀腺功能異常;合并心律失常。
1.3 手術方法
1.3.1 A組 采用外科修補術。常規消毒,全麻后取仰臥位,墊高胸部,在胸骨正中作一8 cm左右切口,將胸骨劈開,斷端采用骨蠟封住,對胸腺進行止血結扎,將心包打開,根據心臟彩超提示的缺損大小制備心包片,懸吊其余心包,將灌注針插入荷包內,連接分支灌注管,經靜脈將達肝素鈉注射液(國藥準字H20201000)5 000 U注入,將體外循環打開,并將上下靜脈腔阻斷,降低體位。打開心臟,用生理鹽水對制備好的心包片進行沖洗,根據缺損形狀,在保護心肌循環下,用心包片對缺損部位進行修補,將插管拔出,解除體外循環,止血,放置心包縱隔引流管,縫合,術后進行抗感染治療。
1.3.2 B組 采用封堵術。取仰臥位,右胸墊高,消毒、鋪巾;ASD患者從股靜脈置管至右心房-左心房后,選擇與房間隔缺損大小相等或>2 mm的雙面傘堵閉器,沿運送長鞘輸送雙面傘堵閉器至缺損位置后,依次釋放左面傘、腰及右面傘;VSD患者先沿右股靜脈、左側股動脈建立動靜脈軌道,通過左心室造影以確定室間隔的類型與大小,選擇與缺損大小一樣或>1~2 mm的膜部室間隔缺損封堵器,從股靜脈沿輸送長鞘小心送入封堵器到達缺損位置后釋放封堵器,封堵器釋放后行推拉實驗觀察有無瓣膜關閉不全、殘余分流靜脈、回流受阻等,術后進行抗感染治療。
1.4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臨床指標,包括手術時間、下床時間、住院時間、術后呼吸機使用時間。(2)比較兩組術前及術后1個月的心功能。采用超聲心動圖測量左室舒張末期壓(LVEDP)、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采用第九肋內緣法檢查心胸比率(C/T)。
1.5 統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指標對比B組手術時間、下床時間、住院時間及術后呼吸機使用時間均短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臨床指標對比(±s)
?
2.2 兩組心功能對比 兩組術后LVEDP、LVEDd、C/T水平均低于術前,LVEF水平高于同組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LVEDP、LVEDd、LVEF、C/T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心功能對比(±s)

表2 兩組心功能對比(±s)
注:與同組術前相比較,*P<0.05。
?
先天性心臟病ASD或VSD是臨床常見的先天性畸形疾病,發病率較高。以往,外科修補術是臨床治療該病的標準術式,具有手術成功率高、并發癥少、療效確切的優點,但該術式創傷較大,術后恢復慢,導致患者適應性較差[5~6]。介入治療由國外學者率先開展,并引進心血管疾病治療中,現今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及推廣[7]。并隨著醫學技術水平的進一步發展,該治療方式在治療先天性心臟病ASD或VSD中得到廣泛應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B組手術時間、下床時間、住院時間及術后呼吸機使用時間均短于A組,兩組術后LVEDP、LVEDd、C/T水 平 均 低 于 同 組 術 前,LVEF高于術前,而兩組術后LVEDP、LVEDd、LVEF、C/T水平相比較未見明顯差異,表明先天性心臟病ASD或VSD患者采用封堵術與外科修補術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且封堵術具有操作簡單、利于患者術后恢復的優勢。外科修補術需進行開胸、建立體外循環,導致手術創傷較大,患者經歷心理的緊張、恐懼,身體的不適感更強,且術后恢復慢,住院的時間較長,術后胸部留有瘢痕,造成患者對外科手術的接受度不強。而介入封堵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的優勢,可避免建立體外循環,患者及家屬易于接受,且利于患者術后恢復[8]。先天性心臟病如VSD和ASD早期心功能改變以左右心負荷過重為主,而封堵術可有效糾正異常血流動力學改變,減輕左右心房/室容量負荷,進而使左右心房/室內徑回縮,減少再重構征象,隨著術后時間的延長,肺體血流量恢復正常,可進一步降低左室容量負荷,使患者的LVEF恢復正常,進而改善患者的心功能,臨床效果較為滿意。且封堵術在術中通暢不需要進行輸血,可有效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但在采用封堵術時應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和禁忌證,并在術前對患者進行充分評估,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綜上所述,封堵術與外科修補術均可有效改善先天性心臟病ASD或VSD患者心功能,但封堵術具有操作簡單、利于術后恢復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