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帥旗
(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人民醫院骨一科 夏邑476400)
腰椎管狹窄癥(SLSS)是臨床較為常見的骨科疾病,是指各種原因引起腰椎管各徑線縮短,壓迫硬膜囊、脊髓或神經根,從而導致相應神經功能障礙的一類疾病,多發于老年人群[1~2]。傳統開放腰椎融合術治療SLSS的療效已得到廣泛證實。相關研究指出,單側椎間融合內固定術治療SLSS同樣具有一定療效[3]。但有關單側椎間融合內固定術與傳統開放腰椎融合術治療腰椎管狹窄癥療效的對比研究較少。本研究對比腰椎管狹窄癥患者采用單側固定融合術與傳統開放腰椎融合術治療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根據手術方法不同將我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SLSS患者80例分為兩組,各40例。對照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46~81歲,平均(62.46±6.74)歲;病程2~11年,平均(6.04±2.18)年。觀察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45~81歲,平均(62.23±6.48)歲;病程2~12年,平均(5.97±2.12)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對研究內容知情,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經CT檢查確診;保守治療3個月后效果不佳;無手術禁忌證。(2)排除標準:伴有嚴重精神疾病;存在嚴重骨質疏松癥;合并馬尾綜合征;有下肢神經損傷。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傳統開放腰椎融合術:全麻后取仰臥位,正中入路,對骶棘肌進行剝離,顯露椎體后部結構,根據單側小關節面和橫突定位,X線輔助下行雙側置釘,共4枚;全椎板減壓后切除突出的椎間盤,將椎間融合器(Cage)植入椎間隙融合,透視位置良好,沖洗切口,留置引流管,縫合。
1.3.2 觀察組 采用單側固定融合術:全麻后取俯臥位,在患側Quandrant微管道下多裂肌間隙入路,暴露椎體外側結構;根據橫突及單側小關節定位,X線輔助下在患側置釘(2枚);切除部分椎板,并將突出的椎間盤切除,將Cage植入椎間隙,融合;透視位置良好,沖洗傷口,留置引流管,縫合。
1.3.3 術后處理 兩組術后均采用活血祛瘀及消炎止痛等藥物治療,并行功能鍛煉。
1.4 觀察指標(1)比較兩組術前及術后3個月的腰椎功能、腰椎疼痛程度。腰椎功能采用日本骨科協會評估治療分數(JOA)評估,腰椎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JOA評分:包括主觀癥狀9分,臨床體征6分,日常活動受限14分,膀胱功能-6~0分,分數越高功能障礙越輕;VAS評分:分值0~10分,分數越高疼痛程度越劇烈[4~5]。(2)比較兩組術前及術后3個月脊柱骨盆入射角與脊柱腰椎前凸角,評定均根據全脊柱側位X線測量矢狀面參數。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以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腰椎功能及疼痛程度比較 術后兩組VAS評分較術前降低,JOA評分較術前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VAS評分及JO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腰椎功能及疼痛程度比較(分,±s)

表1 兩組腰椎功能及疼痛程度比較(分,±s)
注:與本組術前相比,*P<0.05。
?
2.2 兩組脊柱骨盆入射角、脊柱腰椎前凸角比較術前,兩組脊柱骨盆入射角、脊柱腰椎前凸角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脊柱腰椎前凸角及脊柱骨盆入射角均高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脊柱骨盆入射角、脊柱腰椎前凸角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脊柱骨盆入射角、脊柱腰椎前凸角比較(°,±s)

表2 兩組脊柱骨盆入射角、脊柱腰椎前凸角比較(°,±s)
注:與本組術前相比,*P<0.05。
?
SLSS是慢性下腰痛疾病,在老年人群中較為常見,椎間盤退變、椎板增生、關節突關節增生等是SLSS形成的主要原因。SLSS患者椎管容積減小,神經及硬脊膜受到壓迫,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反應,嚴重影響生活質量[6]。腰椎管狹窄癥患者保守治療無效后,應考慮行手術治療[7]。臨床治療SLSS多采用傳統開放腰椎融合術與單側固定融合術,均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兩組JOA評分、脊柱骨盆入射角、脊柱腰椎前凸角均高于術前,疼痛評分低于術前,但兩組術后JOA評分、疼痛評分、脊柱骨盆入射角、脊柱腰椎前凸角比較無顯著性差異,表明SLSS患者采用傳統開放腰椎融合術與單側固定融合術治療均具有一定療效,可降低腰椎疼痛,改善腰椎功能。傳統開放腰椎融合術患者術后多存在失神經支配、肌肉萎縮,對脊柱動力性結構的穩定性造成一定影響;且在術中需將棘突咬除,對椎旁肌進行廣泛的分離牽拉,使椎旁組織受到過度破壞,影響脊柱生物力學,最終導致腰椎手術失敗綜合征及頑固性腰背疼痛。單側固定融合術具有手術創傷小、恢復快等特點[8]。肌間隙單側入路,對側零干擾,可將腰背神經的失神經支配減少;將部分椎板咬除,保留深層的黃韌帶組織,在解除神經阻滯壓迫后,可減少硬膜囊粘連;只對部分關節突進行破壞,有利于保持腰椎的穩定性。單側椎體間融合術保持了小關節、側韌帶和椎板的完整性,但一側為自然結構,一側為堅強的內固定,因為兩種力學模式,可造成脊柱-骨盆矢狀位失衡,導致比雙側內固定和融合更嚴重的殘余腰腿痛。因此,應嚴格控制手術適應證,對于腰椎滑脫Ⅱ度以上、多節段退變及腰椎峽部裂的患者應采用傳統開放腰椎融合術,不能放大手術適應證。由于單側固定融合術是非對稱性固定,兩側的生物力學有一定差異,在撐開時應適當加壓,避免因過度撐開造成對側神經根卡壓,加壓過度造成醫源性的脊柱側凸。
綜上所述,腰椎管狹窄癥患者采用單側固定融合術治療,效果與采用傳統開放腰椎融合術治療相似,兩種手術均可改善患者術后腰椎疼痛程度,提升患者腰椎功能,故需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術式,促進患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