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利紅
(河南省鞏義市婦幼保健院兒科 鞏義451200)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可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生理性病癥可在1周開始消退、2周左右消退干凈[1];而病理性黃疸如控制不佳會導致神經系統損傷,影響患兒智力發育。目前有效方式多為藍光照射治療,或進行合適藥物治療,需根據新生兒具體情況,選擇合適可行的治療方案[2]。我院采用藍光照射聯合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方案治療高膽紅素血癥患兒,取得良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于我院新生兒科治療的80例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為研究對象,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男24例,女16例;日齡2~19 d,平均(9.50±2.25)d;體質量2.3~4.0 kg,平均(3.1±0.3)kg。對照組男21例,女19例;日齡3~17 d,平均(9.47±2.00)d;體質量2.4~4.0 kg,平均(3.2±0.3)kg。兩組基礎資料具有同質性,可用于研究。
1.2 入組標準 (1)診斷標準:患兒皮膚、面目發黃;血清總膽紅素(Serum Total Bilirubin,STB)超過205μmol/L[3]。(2)納入標準:經新生兒監護人同意并簽訂協議參與本研究;符合疾病診斷標準;未合并重大疾病。(3)排除標準:合并嚴重肺炎;合并心、肝、腎等器官器質性疾病;存在肢體殘疾;對治療相關藥物過敏;存在藍光治療禁忌證。(4)脫落與剔除標準:治療過程中對藥或藍光照射不耐受;臨床資料不完善。
1.3 治療方法 觀察組給予間歇藍光療法+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治療,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國藥準字S10970104)1 g溶于溫牛奶或溫水中服用,每天2次;再用間歇藍光照射治療,脫掉患兒衣物,使用黑布遮住眼睛、肛門、會陰等部位后,將患兒置入藍光治療箱中,治療波長設置為440~450 nm,溫度設置為28~30℃;照射5 h,中間休息3 h后再繼續照射,每天治療3次。對照組單純給予間歇藍光療法,治療方案同觀察組。兩組患兒均治療5 d。
1.4 觀察指標 于治療前及治療后1 d、3 d、5 d采集患兒靜脈血,進行STB水平實驗室檢測并比較。對比兩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統計研究期間發生的治療相關不良反應,包括腹瀉、發熱、皮疹。
1.5 療效判定標準[4]分為治愈、顯效、有效及無效。黃染相關癥狀完全消失,血清STB水平回歸至正常范圍為治愈;黃染癥狀絕大部分消退,STB水平明顯降低為顯效;部分黃染癥狀消失,STB水平有所降低為有效;黃染癥狀、STB水平改善不大或加重為無效。將治愈、顯效、有效計入總有效。
1.6 統計學分析 數據均錄入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檢驗水準為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STB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1 d、3 d、5 d后血清STB水平均明顯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STB水平比較(μmol/L,±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STB水平比較(μmol/L,±s)
?
2.2 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7.50%,高于對照組的82.50%(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療效比較[例(%)]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5.00%,較對照組的45.00%低(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例(%)]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屬新生兒科常見病,且有逐年上升趨勢。該病起病急,病癥持續時間比較長,且誘因繁雜。新生兒血液中迅速升高的膽紅素可能通過未發育完善的血腦屏障,增加膽紅素腦病、聽神經損傷的發生風險。相關研究資料顯示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神經系統后遺癥的發生概率達50%~70%[5],且嚴重者可能誘發死亡。盡早積極有效治療高膽紅素血癥,降低STB水平至關重要。臨床經驗總結,新生兒血液內膽紅素形成的原因與渠道多樣,理論上平均每公斤體質量膽紅素含量達到8.8 mg[6]即可判定為高膽紅素血癥。而新生兒機體器官代謝能力相對不足,肝細胞與膽紅素結合后的產物通過排泄途徑的能力降低,極易發生肝內膽汁淤積,影響膽汁排泄系統的功能;同時肝臟位置的酶系統發育尚未完善,轉運膽紅素的能力相較低下,相對而言結合膽紅素量變少,未結合膽紅素進入到肝細胞的能力不足,繼而膽紅素結合能力也降低。葡萄糖醛酸苷酶是一種分解酶,分布于新生兒腸腔內,對腸道內的結合膽紅素產生分解作用,促使結合膽紅素至未結合膽紅素過程轉變,從而使新生兒體內的膽紅素在腸-肝系統中循環能力提高,最終形成血液中各類型膽紅素水平持續升高的局面[7]。基于膽紅素體內代謝特點,間歇藍光照射治療高膽紅素血癥,通過分解患兒體內淺層游離的膽紅素,并促使膽紅素分解物經由尿液和糞便排出體外,達到消退高膽紅素血癥的作用[8]。藍光照射治療效果已經得到臨床認證,但仍有一定局限性,需控制好輻射量與治療時間,避免對患兒機體的損傷等不良反應發生。
新生兒腸道內益生菌輔助作用較為缺乏,即使應用藍光照射后游離膽紅素得以分解,但排出受阻后膽紅素轉變為糞膽原、尿膽原促使未結合膽紅素的產生、吸收迅速升高,實際治療效果受到壓制。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藥物中包含的三種活性菌均是對腸道有益的菌群,可調節內環境達到增強免疫力的效果,也對患兒失衡的腸道內菌群進行調節,同時活性菌在分解過程中產生的代謝產物(乙酸、乳酸等)可維持腸道內的特殊環境(即酸性環境),改變有害細菌賴以繁殖、分化、生長的環境,推動腸道功能性蠕動,加快膽汁的排泄進程,從而使患兒血液中的白蛋白與膽紅素更快相結合,減少血液中游離的膽紅素[9]。間歇藍光與雙歧桿菌三聯活菌同時應用后,既可保證膽紅素的分解,又能保證相關分解產物的排泄順利度,因此觀察組在治療后的兩個時間段的STB均低于對照組,總有效率更高;聯合用藥同時還能降低藍光照射后導致的腹瀉等不良反應,具有更高的治療安全性。
綜上所述,間歇藍光療法、雙歧桿菌三聯活菌協同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是可行的,兩者治療相輔相成,能有效減低患兒血清STB水平,控制不良反應發生風險,給治療高膽紅素血癥帶來較好治療效果,且安全性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