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良遠
(廣東省吳川市人民醫院普外一區 吳川524500)
乳腺纖維瘤是常見的婦科良性腫瘤,青年女性是好發人群,且隨著人們不良飲食習慣的增多,生活壓力的加大,環境污染的加重,患病人數逐年增多。乳腺纖維瘤患者若未能及時予以有效治療,乳腺纖維瘤轉變成惡性病變的風險會增加[1]。手術是臨床治療乳腺纖維瘤的常用手段,但會對機體組織造成一定的創傷,且易導致瘢痕出現,不僅對女性胸部的美觀造成一定影響,還會降低患者生活質量[2]。相關研究報道指出,乳頭乳暈復合體感覺功能在女性性生活、乳腺分泌乳汁、乳頭勃起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正確選擇乳暈手術切口對提高患者預后效果尤為重要[3]。本研究探討了采用乳暈緣弧形、乳暈內弧形切口入路治療乳腺纖維瘤患者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乳腺纖維瘤患者86例(142側)為研究對象,按照手術入路切口不同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3例(71側)。對照組年齡22~46歲,平均(34.13±2.89)歲;乳暈直徑2.7~3.6 cm,平均(3.15±0.12)cm;腫瘤位于內上象限6例(10側),內下象限4例(6側),外上象限26例(43側),外下象限7例(12側)。觀察組年齡23~48歲,平均(35.07±2.42)歲;乳暈直徑2.6~3.5 cm,平均(3.21±0.11)cm;腫瘤位于內上象限7例(11側),內下象限6例(9側),外上象限25例(44側),外下象限5例(7側)。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乳腺纖維瘤相關診斷標準[4],經彩超等影像學檢查確診者;符合手術指征者;腫瘤局部皮膚不存在異常情況,淋巴結未發生腫大者;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乳暈區域較小,不可對手術切口進行設計者;腫塊存在惡性病變者;患側乳房存在外科手術治療史者;術后無法隨訪者。
1.3 手術方法 手術治療前,根據患者纖維瘤部位、大小等對手術切口進行定位與設計。對照組于乳暈邊緣作2~4 cm弧形切口,觀察組于乳暈內側約4 mm作2~4 cm弧形切口,進行手術治療。所有患者采用仰臥位,常規消毒、鋪巾,予以腫脹麻醉,之后將皮膚與皮下組織切開,于皮下組織與腺體之間將腫塊游離;將腺體組織采用血管鉗夾住,并向乳頭方向牽拉,充分顯露腫塊,牽向手術切口處,同時沿著乳腺導管方向將乳腺組織切開,游離、切除腫塊。對于直徑小于5 mm的腫瘤,采用觸摸方式對其進行定位,并進行標識、切除,同時一并切除腫瘤附近少量的組織;若腫塊直徑較大,應實施碎解切除。手術殘腔電凝止血,皮膚真皮層利用可吸收線進行間斷縫合處理,切口皮內予以連續縫合處理,采用醫用膠水維持切口處皮膚對合狀態,之后采用彈性繃帶對切口實施加壓包扎處理。手術結束后予以抗生素治療,預防感染。術后2 d拆除包扎,7 d后可對局部進行適當按摩,以利于血液循環,促進切口的恢復。兩組術后均隨訪1年。
1.4 觀察指標 (1)手術相關指標:統計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時間、住院時間。(2)瘢痕程度[5]:采用溫哥華瘢痕評定量表評估,由血管分布、柔軟度、厚度、色澤4個方面組成,滿分15分,分值與瘢痕程度呈正相關。(3)統計兩組術后1年疾病復發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4.0軟件,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及瘢痕程度評分對比 觀察組手術時間、切口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瘢痕程度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及瘢痕程度評分對比(±s)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及瘢痕程度評分對比(±s)
?
2.2 兩組復發情況比較 術后1年,對照組復發8例,復發率為18.60%;觀察組復發1例,復發率為2.33%。觀察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468,P=0.014)。
乳腺纖維瘤是臨床常見的婦科疾病,患者體內性激素水平異常與該病發生關系密切。乳腺纖維瘤本質上是一種良性腫瘤,但存在發展成惡性的可能,故需盡早對疾病進行診斷與治療,改善患者預后[6~7]。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患者對手術切除美觀效果需求的提升,微創、美觀已成為乳房纖維瘤切除術發展的方向。臨床研究表明,乳暈存在較多的皮脂腺,具有較深的皮膚顏色,較多的皺褶,以乳暈作為手術切口,瘢痕較小,且位置較為隱蔽,與患者的審美要求相符。但不同手術入路方式,手術效果、患者預后情況存在一定的差異性[8]。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手術時間、切口愈合時間、住院時間更短,術中出血量較少,且瘢痕程度較輕,復發率較低,表明乳腺纖維瘤患者采用乳暈內弧形切口入路切除術,可有效降低術中出血量,減少住院時間,且改善瘢痕程度,減少疾病復發,加速康復進程。分析原因在于,本研究采用腫脹麻醉,可有效區分剝離平面,以利于將皮下隧道進行剝離,充分暴露術野;電凝止血可降低殘腔滲血,并消除淋巴漏。乳房乳暈經腫脹麻醉后,平滑肌較為松弛,予以牽拉后切口會向外進行伸展,加之乳房皮膚、皮下組織彈性程度較好,兩者與乳腺及乳腺與乳大肌之間的組織間隙較為疏松,有利于分離及手術切除。乳暈內弧形切口入路切除術治療乳腺纖維瘤,手術瘢痕的大小與皮膚厚度關系較為密切,將手術切口選擇在乳暈區,可有效降低對乳腺導管、腺體造成的損傷,且手術不受到腫塊部位的影響,即使患者存在較多的病灶,也可通過同一切口將其切除。該術式不需要額外的特殊器械與耗材,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經濟負擔,同時具有較好的美學效果,進而改善患者治療依從性,提高預后效果[9]。此外,乳暈內弧形切口入路切除術對機體組織造成的創傷較少,患者術中出血量較少,術后切口愈合時間較短,復發情況較少,可有效避免患者再次接受治療的風險。但患者若為乳腺惡性腫瘤,需將腫瘤及其臨近組織全部切除,采用該入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任樂華[10]的研究結果指出,乳暈內弧形切口入路應用于乳腺良性腫塊治療中,不僅治療效果較好,且外形較為美觀,這與本研究結果相似。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不足之處,如樣本量較少等,故需提高樣本量進一步證實。
綜上所述,采用乳暈內弧形切口入路切除術治療乳腺纖維瘤患者的效果顯著優于采用乳暈緣弧形切口入路切除術,可有效縮短手術時間,加速切口愈合,降低瘢痕程度,減少疾病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