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正
(河南省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 鄭州450006)
慢性腦供血不足是臨床常見神經系統疾病,可造成腦部神經功能障礙,發病率較高,其發病群體以老年患者居多,>80歲的患者可占全部患者的80%,具有突發性、反復性等特點,嚴重威脅患者身體健康[1]。腦供血不足發病機制尚未有權威論證,其病理本質為動脈粥樣硬化、血管狹窄或痙攣、椎動脈管受壓等所致,其致病因素與血流動力學障礙、血液黏稠度過高相關[2],常規治療以改善腦供血、擴張腦血管為主。從中醫學角度分析,腦供血不足是由于瘀血阻絡所致,臨床治療宜化瘀活血、通絡行氣。本研究選取我院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進行分組對比,旨在分析丹參注射液聯合胞磷膽堿鈉、依達拉奉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9年3月~2020年2月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119例,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59例和試驗組60例。對照組男33例,女26例;年齡59~83歲,平均(70.88±5.37)歲;病程13~35個月,平均(23.91±5.06)個月;體質量52~77 kg,平均(64.47±5.94)kg;合并高血壓12例,高脂血癥21例。試驗組男32例,女28例;年齡58~85歲,平均(71.42±5.49)歲;病程12~37個月,平均(24.33±5.16)個月;體質量51~79 kg,平均(65.02±6.11)kg;合并高血壓14例,高脂血癥20例。兩組基線資料(性別、年齡、病程、合并癥)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選取標準(1)納入標準:根據腦電圖檢查、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查確診為慢性腦供血不足;意識清晰,可正常交流;年齡>50歲;患者知情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腦缺血急性發作;合并局灶性運動性癲癇、內耳眩暈癥、暈厥發作;合并腦梗死、肝腎功能障礙。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對合并高血壓、高脂血癥等基礎疾病患者給予常規降壓、調脂治療,進行飲食運動干預,忌煙酒,保持良好生活習慣。
1.3.1 對照組 給予胞磷膽堿鈉(國藥準字H22025457)靜脈滴注,0.25 g/次(0.5%葡萄糖溶液250 ml進行稀釋),1次/d;依達拉奉(國藥準字H20050280)靜脈滴注,30 mg/次(0.9%生理鹽水100 ml進行稀釋),2次/d。連續治療14 d。
1.3.3 試驗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丹參注射液(國藥準字Z20073022)靜脈滴注,10~20 ml/次(以0.5%葡萄糖溶液稀釋后使用),1次/d。連續治療14 d。
1.4 療效評估標準 治愈:多普勒超聲檢查顯核對用藥劑量示腦供血恢復正常,眩暈、嘔吐、耳鳴、頭痛等癥狀基本消失;有效:多普勒超聲檢查顯示腦供血明顯改善,臨床癥狀有所緩解;無效:治療前后癥狀改善不明顯。總有效為治愈、有效之和。
1.5 觀察指標(1)治療效果。(2)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檢測基底動脈、椎動脈血流速度進行評估。(3)比較兩組治療前后凝血功能,包括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紅細胞聚集指數。
1.6 統計學分析 通過SPSS22.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血流速度、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紅細胞聚集指數)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總有效率)以%表示,行χ2檢驗,檢驗標準α=0.05。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67%,高于對照組的84.75%(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例(%)]
2.2 兩組基底動脈、椎動脈血流速度比較 治療后兩組基底動脈、椎動脈血流速度均有所提高,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基底動脈、椎動脈血流速度比較(cm/s,±s)

表2 兩組基底動脈、椎動脈血流速度比較(cm/s,±s)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0.05。
?
2.3 兩組凝血功能比較 治療后兩組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紅細胞聚集指數均有所降低,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凝血功能比較(±s)

表3 兩組凝血功能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0.05。
?
慢性腦供血不足是常見腦血管疾病,病程較長,易反復發作,且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多伴有其他基礎疾病,從而易出現并發癥,臨床治療要求較高。慢性腦供血不足致病原因復雜,一般認為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動脈粥樣硬化、管腔狹窄可減慢血流速度,促使血小板積聚,增加血液黏稠度;同時椎基底動脈受機械性壓迫后可導致動脈狹窄;基底動脈舒縮功能障礙同樣為腦供血不足發病的常見誘因[3]。臨床治療慢性腦供血不足目的在于改善臨床癥狀、抑制疾病進展。胞磷膽堿鈉是細胞膜磷脂合成時神經遞質乙酰膽堿重要來源,可促進磷脂合成,修復神經細胞膜,有助于調節腦能力代謝,對促進血液循環有積極作用[4]。依達拉奉是臨床常用腦保護劑,可擴張腦血管,預防腦水腫及腦梗死,同時對神經系統損傷有修復作用[5]。
中醫理論認為,慢性腦供血不足病證本虛標實,是由于腎脾虧虛、血運無力致使瘀血阻絡,發為本病,治宜化瘀活血、通絡行氣。丹參注射液是以丹參為主要成分的中藥制劑,丹參性微寒、味苦,歸心、心包、肝經,可活血祛瘀、涼血消癰。現代藥理學表明,丹參注射液可改善微循環,調節血流狀態,提高血液流速,有助于改善凝血功能[6]。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原因在于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異常,致使大小腦、腦干及相關組織供血不足而產生神經功能障礙,而血流動力學是影響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治療后試驗組基底動脈、椎動脈血流速度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丹參注射液聯合胞磷膽堿鈉、依達拉奉可提高慢性腦供血不足治療效果,加快動脈血流速度。丹參注射液可擴張動脈,減少生成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抑制合成內源性膽固醇,解除腦血管痙攣,對改善腦部血流狀態有積極作用[7~8]。同時本研究發現,治療后試驗組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紅細胞聚集指數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丹參注射液聯合胞磷膽堿鈉、依達拉奉能改善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凝血功能。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多伴有血液黏度上升,丹參注射液可降低環核苷酸磷酸二酯酶活性,抗血小板聚集,對降低血液黏稠度有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丹參注射液聯合胞磷膽堿鈉、依達拉奉治療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效果確切,可有效調節血流動力學,改善凝血功能,具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