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抗洪
(河南省遂平仁安醫院康復科 遂平463100)
腦癱是由于發育中的胎兒或嬰幼兒遭受各種因素影響,造成腦部組織非進行性損傷、大腦發育不全,表現為姿勢發育障礙、持續中樞性運動、活動受限等[1]。痙攣型腦癱為最常見分型,約占腦癱患兒60%~70%。由于痙攣型腦癱患兒多出現足內外翻、馬蹄足、屈髖屈膝等,故導致患兒下肢障礙,走站立困難,嚴重影響患兒生長發育及身心健康[2]。康復訓練為臨床常用干預措施,但治療周期較長,恢復效果不明顯,具有一定局限性。研究表明,腦癱患兒大腦損傷程度及部位與腦電異常率之間存在密切關系,腦電生物反饋技術可糾正腦電波異常,具有改善腦功能的效果[3]。因此,本研究選取我院104例痙攣型腦癱患兒為研究對象,旨在探究腦電生物反饋聯合康復訓練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104例痙攣型腦癱患兒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52例。研究組女24例,男28例;年齡5~12歲,平均(7.21±1.03)歲;體質量指數22.8~27.9 kg/m2,平均(25.83±1.02)kg/m2。對照組女25例,男27例;年齡4~12歲,平均(7.34±1.13)歲;體質量指數23.1~27.8 kg/m2,平均(25.33±1.04)kg/m2。兩組一般資料(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均衡可比(P>0.05)。
1.2 選取標準(1)納入標準:符合《痙攣型腦性癱瘓外科治療專家共識》[4]診斷標準;可接受腦電生物反饋治療;家屬知情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心、腎、肝功能障礙;聽力、認知、視覺嚴重障礙;免疫系統疾病、凝血功能障礙。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康復訓練治療,由專業康復治療師對患兒進行單獨訓練,包括感覺統合訓練、語音療法、運動療法、傳統中醫療法、作業療法等,每周訓練5 d。治療3個月。
1.3.2 研究組 采用腦電生物反饋聯合康復訓練治療,康復訓練同對照組,腦電生物反饋采用腦電生物反饋儀(施必瑞特,SPRINT-10),主要治療方案:抑制4~8 Hzθ波及增強13~32 Hzβ波;輔助治療方案:抑制8~12 Hzα波及增強16~20 Hz SMR波;對患兒進行單獨訓練,內容包括注意力維持、視覺追蹤、實時任務、短時記憶力、辨別力等,每周訓練5 d。治療3個月。
1.4 觀察指標(1)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粗大運動功能測試量表評分(GMFM)、精細運動能力測試量表評分(FMFM)。GMFM包括臥位、翻身、坐位、爬、跪、站立、行走、跑跳等方面,分值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粗大運動功能越好;FMFM包括視覺追蹤、上肢關節活動能力、抓握能力、操作能力、手眼協調能力等方面,分值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精細運動能力越好。(2)比較兩組治療前后智力情況。采用中國比內測驗,根據患兒年齡選擇不同試卷,患兒若連續5個題目未答出則停止測驗,每答出1題計1分,分數越高,智力越好。(3)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腦功能θ波、β波、θ/β值,使用施必瑞特公司生產的腦電生物反饋儀(SPRINT-10)得出θ波、β波、θ/β值。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GMFM、FMFM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GMFM、FMFM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GMFM、FMFM評分均較治療前升高,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GMFM、FMFM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GMFM、FMFM評分比較(分,±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
2.2 兩組治療前后智力情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智力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智力情況均較治療前升高,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智力情況比較(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智力情況比較(分,±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
2.3 兩組治療前后腦功能電波比較 治療前兩組θ波、β波、θ/β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θ波、β波、θ/β值均較治療前改善,且研究組θ波、θ/β值低于對照組,β波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腦功能電波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腦功能電波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
痙攣型腦癱由于先天性障礙或后天損傷導致皮層脊髓通路、大腦運動皮層損傷,致使運動功能產生障礙,影響患兒日常生活。當前臨床針對痙攣型腦癱患兒未有特效治療方案,康復訓練為常用治療方法,可改善患兒智力,提高運動能力。但不能提升患兒主動參與運動的意識,對其運動功能發展不利,且治療周期較長,效果不明顯[5]。因此,臨床應積極尋找合理有效措施,以提高療效。
有研究顯示,大腦運行過程中,主要通過化學信號、電信號進行傳遞,在不同腦波頻率下,機體可處于不同狀態[6]。腦電生物反饋治療,可通過神經電刺激,重建肢體生物力線,以達到治療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GMFM、FMFM評分高于對照組、智力情況均優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腦電生物反饋聯合康復訓練治療痙攣型腦癱患兒可有效提高運動功能及智力。分析原因為腦電生物反饋訓練可通過重復肌電刺激,促使肌肉、神經細胞興奮、去極化及復極化,進而增強肌肉張力,對神經肌肉恢復具有促進作用,同時,通過腦電生物反饋訓練可使患兒對腦電波進行自我控制,且有意識地控制腦電活動,進而糾正異常腦電波,促使腦電波恢復正常,還可提高患兒智力及注意力水平,改善腦功能[7~8]。
當神經系統抑制功能發育遲緩或未成熟,可導致θ波呈增強表達,皮質下θ波活動增多尤為明顯,患兒多表現為注意力不能集中、自制能力較差、行為異常興奮等現象;若大腦處在興奮狀態時,會導致β波呈增高表達。因此,糾正患兒θ波、β波表達有利于患兒注意力及智力改善,提高腦功能。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θ波、θ/β值低于對照組,β波高于對照組(P<0.05),可見,腦電生物反饋聯合康復訓練治療痙攣型腦癱患兒可通過調節θ波、β波表達,改善腦功能。綜上所述,腦電生物反饋聯合康復訓練治療痙攣型腦癱患兒可有效提高運動功能及智力,改善腦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