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轉 王麗娜 董樹曉
(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總醫院內科 鄭州450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以持續存在的呼吸道癥狀及氣流受限為特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在我國40歲以上人群中患病率高達8.2%,且發病率跟隨年齡增長提高,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病死率高的特點,為家庭和社會造成沉重負擔[1]。慢阻肺患者從醫院回歸家庭過渡期內缺乏醫護人員的專業指導和護理管理,自身對疾病認知不足,所需配合治療的肺康復訓練不足,容易致使急性發作并加重,反復住院。且急性加重需住院與再次住院間隔為全因死亡負相關,更需注重過渡期護理管理[2]。而延續性護理作為近年來一種高品質、低成本護理模式之一,將護理服務延伸至患者居家休養時期,保證患者從醫院到家庭不同場所得到相同連續、全面、有針對性的護理。本研究旨在探討延續性護理干預對慢阻肺患者肺功能指標和生活質量的改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8年4月~2020年1月收治的114例慢肺阻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研究組和常規組,各57例。所有患者中男64例,女50例;年齡56~81歲;病程1~9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一般資料比較(±s)

表1 一般資料比較(±s)
?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13年修訂版)》[3]診斷標準;患者及家屬知曉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嚴重免疫缺陷疾病;合并腫瘤;存在胸腹創傷;有精神疾病史。
1.3 護理方法 兩組患者在院期間均配合治療,常規組給予常規綜合護理,叮囑患者按時按量服藥,并禁止吸煙喝酒,做好呼吸鍛煉。研究組給予延續性護理干預。(1)建立延續護理小組。將主治醫師、溝通能力出色及臨床經驗豐富的科室護士及護士長納為組員,并共同學習慢肺阻疾病知識和延續護理理論知識,培訓考核結束后上崗,組員在護士長領導下制定延續護理方案,并明確自身職責,主治醫師負責患者的藥物指導、輔助氧氣治療及運動方案制定,護士負責指導并監督患者出院后護理服務,并為患者提供康復護理指導和心理干預。(2)宣教。宣教方式:患者出院前建立健康檔案,內容應包括個人基本信息、疾病發展程度、詳細聯系方式及住址,并搭建微信平臺,方便發布宣教內容,促進患者之間相互交流,并借助微信平臺實現護理人員與患者間溝通,同時方便定時提醒患者到院復診。宣教內容:慢肺阻疾病知識、氧療主要事項、飲食方案、心理疏導及健康運動方式等,重點叮囑患者一定要戒煙,根據患者定時反饋進行程度和病情恢復情況做適當調整,隨時解決患者疑問。(3)護理內容。家庭氧療護理:患者在出院后仍需進行氧療輔助治療,鼻導管維持吸氧,控制氧流量在1~2 L/min,每天吸氧時間為10~15 h,保證血氧飽和度在90%以上。請家屬從旁關注患者呼吸深度和頻率,一旦發現患者有不適之處立即聯系醫院處理。呼吸康復護理:指導患者學習腹式呼吸、深呼吸、正確排痰,逐漸提高訓練強度,并配合慢跑、散步等運動,以低強度勻速持續訓練為原則。
1.4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1)肺功能。采用肺功能檢測儀測定患者肺功能指標: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占預計值百分比(FEV1%)。(2)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評估患者生活質量,內容包括心理功能、社會功能、軀體功能、物質功能,分值越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越高。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以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比較 干預后,兩組肺功能指標FVC、FEV1、FEV1%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組較常規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比較(±s)
?
2.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均上升,且研究組各項及總分評分均較常規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s)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與氣道及肺部對有毒顆粒或氣體造成的慢性炎癥反應增強有關,以持續性氣流受限為特征,對肺實質會造成破壞,是肺癌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和肺癌患者負性預后因素,需加以重視[4]。
隨著健康中國行動規劃(2019~2030年)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居民意識到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對健康的危害。對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應健全防控教育體系,普及健康知識,引導居民建立正確健康觀念,逐步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及建立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做好健康中國建設每一環節[5]。在慢肺阻患者防護工作中構建延續性護理模式,使患者在出院后仍可得到延續性專業護理,有效避免患者在出院后出現護理斷層問題,確保患者在家期間康復效果和生活質量[6]。延續性護理確保患者接受各個方面的協作、連續照護措施,從醫院延伸至家庭,做好出院計劃、患者回歸家庭后持續隨訪與照護[7]。本研究結果表明,干預后研究組患者肺功能指標均較常規組改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常規組。由于慢阻肺患者需長期反復住院,在出院返家后正確的自我照顧是疾病治療的關鍵,面對患者及家屬缺少正確自我管理技能,延續性護理可以幫助患者院外持續不斷學習疾病知識,完善自我管理,從醫學理論、實際操作等多方面為患者提供支持,督促和指導患者正確服藥、飲食及康復鍛煉[8]。延續性護理對宣教、氧療、呼吸康復等多方面的院外指導均促進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復,促進患者早日康復,維持良好的醫護關系,構建和諧醫療環境[9]。綜上所述,延續性護理干預為慢阻肺患者提供良好的居家護理,可有效提高患者肺功能指標,促進生活質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