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蘭蘭 趙春玲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呼吸及睡眠科河南鄭州45005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簡稱慢阻肺,是以持續性氣流受限為特征的常見疾病,患者易出現咳嗽、呼吸困難等癥狀,致殘率較高[1]。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是由于正常呼吸氣體交換時氣流受阻所致,易引發高血壓、糖尿病、認知功能障礙等系統損害。OSA與COPD并存率較高,兩者同時發病會加重患者夜間低氧血癥、高碳酸血癥等,影響患者身心健康[2]。有研究表明,合理的肺康復訓練能夠改善COPD患者肺功能,穩定病情發展,提高患者生存質量[3~4]。基于此,本研究探討強化肺康復訓練對慢阻肺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患者呼吸功能及運動耐力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7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COPD合并OSA患者18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90例。觀察組男53例,女37例;年齡44~78歲,平均(58.49±7.26)歲;病程1~14年,平均(6.15±3.68)年;體質量指數(BMI)23~31 kg/m2,平均(28.44±1.77)kg/m2。對照組男55例,女35例;年齡45~80歲,平均(58.67±7.97)歲;病程1~13年,平均(6.89±3.42)年;BMI 23~32 kg/m2,平均(28.73±1.86)kg/m2。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1)納入標準: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層診療指南(2018年)》[5]中COPD診斷標準;符合《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基層診療指南(2018年)》[6]中OSA診斷標準;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伴有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有嚴重下肢骨關節、腦血管等病導致的肢體活動障礙;有精神疾病、嚴重認知功能障礙。
1.3 干預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患者入院后接受健康宣教,學習藥物使用方法,保持呼吸道通暢;提供營養支持、康復指導,并給予心理指導。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強化肺康復訓練,護士評估患者病情,根據每位患者耐受程度制定訓練計劃。(1)呼吸肌訓練。縮唇呼吸:患者取坐位,閉嘴經鼻腔吸氣2~5 s,屏氣片刻再縮唇(嘴唇隆起呈吹口哨狀),緩慢呼氣5~7 s,呼氣時收縮腹部,10~20 min/次,3~4次/d。腹式呼吸:患者保持自然放松狀態,雙手分別置于胸、腹部,鼻腔緩慢吸氣,胸部手保持不動,吸氣至腹部膨隆頂起放于腹部的手,保持5 s,呼氣時雙手不發力,緩慢收縮腹部,10~15 min/次,2~3次/d。(2)運動功能訓練。上肢訓練:吸氣時雙臂上舉、前伸、外擴,呼氣時雙臂下放,每個動作重復15次,早晚各訓練1次;患者呈坐位,雙手負重上舉,可用0.5 kg啞鈴,每天增加0.5 kg直至2.5 kg,15 min/次,2次/d。下肢訓練:指導患者先進行原地踏步,然后由慢步走到快步走,再進行上下樓訓練,訓練時間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調節,2次/d;踏車訓練,采用828E功率自行車(瑞典MONARK),運動前測定患者最大運動功率(Wmax),初始運動速度以患者Wmax30%為度,根據患者運動耐力調整運動強度,增加至Wmax80%為止,訓練時間20 min,1次/d。運動后記錄運動強度及時間,測量心率、呼吸頻率、血壓等指標,運動過程中出現呼吸困難、心動過速或血壓過高時,暫停訓練,休息調整后降低運動強度。
1.4 觀察指標對比兩組干預前及干預6個月后呼吸功能、運動耐力及生存質量。(1)呼吸功能:采用英國邁科公司產Spiro USB肺功能儀檢測患者第1秒用力呼氣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2)運動耐力:采用6分鐘步行試驗(6MWT)測試患者6分鐘內步行距離,測試前測量患者脈搏、血壓、血氧飽和度(各項體征指標正常方可進行測試)。(3)生存質量:采用圣喬治呼吸問卷(SGRQ)評估,包括癥狀、活動受限、疾病影響3個維度,共51條項目,評分范圍0~100分,分值越高說明生存質量越低。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呼吸功能對比 干預前,兩組呼吸功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FEV1、FVC均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FEV1/FVC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呼吸功能對比(±s)

表1 兩組呼吸功能對比(±s)
?
2.2 兩組運動耐力、生存質量對比 干預前,兩組6MWT距離、SGRQ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6MWT距離長于對照組,SGRQ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6MWT距離、SGRQ評分對比(±s)

表2 兩組6MWT距離、SGRQ評分對比(±s)
?
COPD合并OSA患者因長期處于低氧狀態,身體肌肉攝氧量不足,導致其運動耐力下降。而患者肺功能與骨骼肌力、運動耐力等因素相關,因而加強對肺功能的護理干預對患者康復尤為重要[7]。肺康復訓練是以運動訓練為核心,通過對患者進行具有科學依據的康復指導,達到提高慢性呼吸疾病患者肺功能、改善其生活質量的目的[8]。
本研究中,觀察組干預后FEV1、FVC大于對照組,6MWT距離長于對照組,SGRQ評分低于對照組,FEV1/FVC對比無顯著性差異,說明強化肺康復訓練能夠提高COPD合并OSA患者呼吸功能及運動耐力,并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強化康復訓練以呼吸肌訓練和運動功能訓練為主,護理人員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制定更符合患者病情的訓練計劃,提高護理干預的針對性、有效性。縮唇呼吸利用縮唇的微阻力延長呼吸時間,延緩氣道塌陷;腹式呼吸則是通過改變胸腔容積,增加胸腔壓力以促使氣體排出,提高肺通氣功能,將患者異常的呼吸形態轉變為正常形態,緩解呼吸困難癥狀,從而改善呼吸功能[9]。強化肺康復訓練中對患者肢體功能訓練,首先練習上肢核心力量,為患者進行體育活動提供身體機能;步行、上下樓、踏車等訓練能夠增強患者吸入、輸送氧氣的能力,提高機體有氧代謝能力。運動過程中根據患者耐受程度調節訓練強度,能夠有效改善心肺功能,增加患者運動負荷量,提高運動耐力。同時,有效的呼吸訓練和運動鍛煉能夠增強患者機體抵抗力,促進心肺功能好轉,從而提升運動耐力,改善其生存質量[10]。綜上所述,強化肺康復訓練能夠改善COPD合并OSA患者呼吸功能,提高患者運動耐力和生活質量,促進患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