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麗麗
[上海市行政管理學校(上海市珠峰中學),上海,201803]
作業講評是高中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好的作業講評不僅有利于教師有效反饋學生的作業問題,提高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而且能夠有效補充課堂教學,便于教師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高中語文作業講評課仍然是一門地位比較尷尬的常態課。[1]教師在具體操作中對講解的量和方式拿捏不準,作業講評見效不大?!百x分訂正”作為一種重要的量化考核、反饋方式,在日常的作業講評中仍然適用。
在現行的高中教育體系下,“賦分訂正”一般出現在階段性考試或選拔性考試中。就筆者理解而言,“賦分”是借助一定的評分量表或評分細則,對學生的答案或表現進行打分的行為,“訂正”則是學生在考核結束后就其表現不佳的地方進行改正的過程?!百x分訂正”的有效實施可以落實新課程改革中對教師的要求,將語文課程視為一門實踐性課程[2],讓學生成為具有獨立意義的學習主體,切實發揮教師對學生學習的促進作用。
然而,當前“賦分”的行為主體是教師,“訂正”的行為主體是學生,“賦分”與“訂正”的行為主體尚處于分離狀態。筆者認為,“賦分”雖然在正式考試中仍需教師發揮它的診斷、評價功能,但在日常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將“賦分”權下放,讓學生參與評分,實現“賦分”和“訂正”行為主體的統一,從而充分發揮“賦分訂正”在落實學生主體地位上的作用。
高效的作業講評雖然對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的達成作用顯著,但是高中語文作業講評課中仍存在一些問題:教師在講評內容的選取上力求面面俱到,進行逐題講解,沒有突出學生錯誤的重點和難點;沒有將學生存在的問題、預設的解題思路、正確的答案反饋給學生,課堂的生成性不足;講評方式比較單一,主要表現為教師講學生聽,學生的思考能力不足,課堂參與度不夠,主體地位也沒有得到體現。
針對上述困境,筆者通過嘗試、修正、再嘗試的多次反復操作,認為“賦分訂正”在高中語文作業講評中能很好地踐行“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提高講評課的教學質量。具體表現如下:
1.便于教師有針對性地選擇合適的講評內容
講評前,對學生作業進行賦分,有助于教師利用統計的方法事先診斷學生的學習狀況,通過分析錯誤量和錯誤程度,選擇合適的講評內容。
2.促使教師實現課堂教學中預設和生成的統一
課堂上,學生對典型答案的分值劃定及其原因進行說明,有利于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對題目的理解程度、對知識的應用水平等情況,并進行針對性引導,從而達到教學中預設和生成的有機統一。
3.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在作業講評中,以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的“賦分訂正”行為,變教師“一人講”為學生“共同議”,變單向的信息傳遞為多向的信息交流,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3]
本文所說的“賦分訂正”包括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不同階段的行為主體不同。下面結合《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作業講評這一案例,分析闡述“賦分訂正”的具體應用方式。
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作業講評講“精”非常關鍵。所謂講“精”,就是在批閱、分析學生作業的基礎上,有選擇地對作業進行講評。在選擇講評內容時,筆者主要進行了如圖1的操作。

圖1 課前
教師課前對學生的作業進行批閱賦分,用統計的方法事先診斷出哪些是普遍性問題,哪些是個別性問題。對待個別性問題,如第1題標題中“雕琢”一詞的含義和第2題文中“工匠精神”的內涵,教師采用單獨輔導的方式進行解決。筆者在課前單獨輔導的過程中發現,學生主要是由于粗心導致出現錯誤,并不存在思維性問題,所以上述例題不納入講評范圍。
對待普遍性的問題,如第3題賞析“倘若沒有發自肺腑、專心如一的熱愛……腳踏實地的篤實”這一段文字,簡要概括其表達效果)和第4題(本文具有有的放矢、直面現實的新聞品格,結合具體內容加以評析),筆者進一步幫助學生區分哪些是知識性問題,哪些是思維性問題。對存在知識性問題的題目,筆者先將涉及的知識點印發給學生,讓學生對此類題目進行訂正。然后,筆者再次批閱訂正后的答案,挑選學生存在思維方面問題的題目作為講評內容。分析發現,第3、4題除去學生知識儲備不足的問題,還存在思維方面的問題,所以確定第3、4題為講評內容。
確定好講評內容后,教師對所要講評的內容和學生的典型答案進行第二輪分析。根據題目的特點、學科基本要求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師確定審題要點和評分細則。如第3題中的“表達效果”,學生雖然已閱讀筆者下發的知識點材料,但對該知識點的應用方式理解不當,所以筆者在評分細則里對引導內容進行了預設。

圖2 課中
如圖2所示,講評過程大致分為評分說明、賦分訂正、個性化指導、鞏固練習和總結評價五部分。這五部分之間雖然相互補充,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先后關系,但“賦分訂正”是其核心環節,關系著整個環節的有效運行。此外,講評課的內容不局限于學生的作業題目,教師在學生“賦分訂正”的基礎上適時適量地加入一些練習題,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當堂完成并進行新一輪賦分,從而強化學生對該類題目的認識。
在《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第3題的講評中,首先,教師對評分的方法進行說明,即選擇的賞析角度準確為1分,針對該角度結合文本進行分析為1分,題目總分為4分。然后,教師在PPT上呈現事先選好的學生典型答案,讓學生進行賦分并說明理由,在教師的引導下對錯誤的點進行口頭訂正。但是,在具體操作中發現,學生對評分說明理解得不全面,教師需要對此進行補充說明:選對至少兩個角度并對此進行正確分析才能得4分,只寫一個角度最多只能得2分。此外,學生雖然能夠準確判斷典型答案中角度選擇的正確與否,但在答題的規范性、完整性上認識不足。因此,教師要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即賞析表達效果類題的完整答案包括角度的選擇、語句的意思、作品中人物或作者的情感。對作業中的典型答案“賦分訂正”結束后,教師引導學生總結“賞析表達效果”類題的知識點、思維路徑和答題注意事項,并出示課本里“工匠精神從來不是什么雕蟲小技……為中國力量凝神鑄魂”這段文字,對該類題進行當堂檢測并進行新一輪“賦分訂正”。

圖3 課后
由于課堂上所呈現的答案只是學生作業中的典型答案,加上學習是個持續的過程,因此,講評結束后,筆者對學生做了如圖3的課后學習要求:一是運用本堂課所學,對自己作業中的第3、4兩題進行賦分;二是對照標準答案對這兩題進行訂正,并對該類題目所包含的知識點(如“有的放矢”的含義、表達效果的賞析角度等)和思維路徑(如對題目的分析、對答案的組織)進行總結;三是完成教師下發的課外拓展練習題。
在追求有效作業講評的道路上,“賦分訂正”方法的使用讓教師的講評更有效,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更高,語文課堂更有活力。不過,將“賦分訂正”作為一種作業講評的方法,本文只是做了初步嘗試,以后還需要在反復實踐中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