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生態正義之理論建構

2020-10-19 10:15:41陳云
理論探索 2020年5期

陳云

〔摘要〕 生態正義是關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一個重要生態哲學范疇。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出發,當前對生態正義的理論建構之路比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兩條,即“生產性正義”與“生產關系正義”,前者主要從“人與自然”層面表達正義訴求,后者則主要從“人與人”層面表達正義訴求。這兩條建構之路對于人們把握生態正義雖有一定的意義,但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辯證統一的唯物史觀原理。作為一種“生產方式正義”建構之路的出場則能彌補其相關缺陷,理由在于:一是“生產方式”內蘊著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兩個維度;二是正義的話語基礎必然根植于一定的生產方式;三是生態問題的產生根源可歸結于某種生產方式的非正義性。對生態正義的理論建構應該以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辯證統一的唯物史觀原理為基礎,堅持“大自然-人-實踐活動”的有機整體性、生產性正義與生產關系正義的內在統一性以及從“自然的解放”到“人的解放”的目標指向性,這樣才能更加充分和整體性地把握生態正義的本質內涵。

〔關鍵詞〕 生態正義,生產性正義,生產關系正義,生產方式正義

〔中圖分類號〕B17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175(2020)05-0039-09

生態正義是關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一個重要生態哲學范疇。學術界對生態正義的理論建構眾說紛紜,呈現出諸如環境倫理學、環境法學、生態經濟學、環境政治學以及馬克思主義的建構視角。這說明對于生態正義的理論建構還處于可繼續討論的階段。本文立足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從當前學界較為凸顯的兩條建構之路即“生產性正義”與“生產關系正義”說起,通過檢視各自的不足從而提出另外一條或許更加合理的建構之路即“生產方式正義”。這條建構之路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互為統一的原理之下生成的,能夠彌補“生產性正義”與“生產關系正義”的某些不足,也能夠揭示出生態危機(或生態非正義)的真正根源,這對于我們科學把握生態正義的本質內涵,深刻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意蘊具有重要意義。

一、“生產性正義”與“生產關系正義”兩條建構之路反思

需要事先指出的是,不論是“生產性正義”還是“生產關系正義”的建構之路,二者的出發點都是為了能夠較好地解決人與大自然之間日益緊張的關系,為了能夠確保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自然之間“得到其所應得”,從而使人類社會名副其實地呈現出一種生態正義狀態,這首先是值得肯定的。然而,二者在建構過程中的某些理論局限也是客觀存在的,所以我們仍然要辯證看待。

(一)“生產性正義”及其理論局限。以“生產性正義”來建構生態正義的學者主要是生態馬克思主義代表人物詹姆斯·奧康納(James O'Connor),他認為:“社會經濟和生態正義問題史無前例地浮現在人們的眼前:事實已越來越清晰地表明,他們是同一歷史過程的兩個側面。” 〔1 〕431換言之,奧康納擬從社會經濟的物質生產領域來看待生態正義,走的是一條“生產性正義”的建構之路。這條進路提出的依據在于資本主義社會分配正義二律背反的呈現,也即現時代資本主義社會只注重資源或產品如何分配的公平正義,但實際上背后的“勢力”卻又反過來主宰分配過程,使得正義難以真正呈現,其結果便是權力邏輯和資本邏輯的繼續演繹、虛假需求和異化消費的惡性蔓延、大量自然資源被耗盡和浪費,種際代際間生態債務逐漸累加等。所以,他提出要“徹底廢止分配性正義”并以“生產性正義”取而代之,并且堅信只有“生產性正義”才是“正義之惟一可行的形式” 〔1 〕538。這里的所謂“生產性正義”,倡導的就是要在物質生產領域確保每一位主體都能夠以平等的身份參與生產,并在生產或再生產過程中做到公平合理地使用土地或自然資源,從而實現“消極外物最小化,積極外物最大化” 〔1 〕538的正義目標。奧康納認為,這種“生產性正義”具有以下幾方面特點:第一,主張交換價值從屬于使用價值。交換價值只做定量分析,求的是“利”,而使用價值倡導的是定性分析,求的是“用”,所以他提出要讓交換價值從屬于使用價值,要在生產過程中做到對產品使用價值的定性分析,真正生產出能夠滿足大多數人需要的耐用產品,否則就會浪費和耗盡大量資源。第二,強調分配正義依托于制度正義。資本主義社會的分配主體和分配規則往往存在著某種“權貴向心力”,而這必然使得某種分配正義不正義。所以,提出要在生產過程中事先以民主的形式制定優良的規則和制度,要“將民主的內涵置入資產階級自由主義國家的民主形式(或程序)之中去” 〔1 〕591。這樣才能增強環境政策的認同性和執行力,才能確保自然資源使用和分配的合理性和正義性。第三,提出以生態社會主義超越資本主義。“資本”的本性是攫取和增殖,資本主義社會或制度本質上是反生態的,所以奧康納提出,“生產性正義”說到底還是要建立在生態社會主義的基礎之上,“生產性正義的唯一可行的途徑就是生態社會主義” 〔1 〕538。一方面生態社會主義所堅持的是“保護第一”的原則,另一方面生態社會主義所推進的生產是“以生態為中心的生產” 〔1 〕191。

應當說,奧康納所提出的“生產性正義”,在某種程度上對于揭露資本主義制度的反生態性,弱化交換價值的效用,推進自然資源的節約和保護,建設人人共享的美好生態環境有著重要意義。當然,以“生產性正義”來建構生態正義其實也存在著一定的理論局限,主要表現在:第一,對“分配性正義”的全盤否定并不合理。一方面,資本主義是超越于封建主義的一種社會形態,在一定程度上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所以分配性正義在歷史上必然發揮過階段性作用,這是不能徹底否定的。另一方面分配問題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繞不開的重大問題,它關系到一個社會的公平正義與和諧穩定,所以分配性正義不可忽視。第二,對“分配性正義”的批判沒有抓住資本主義私有制這一根本問題。奧康納對“分配性正義”的批判只是停留在對資本主義社會當中的資本家剝削的批判、交換價值批判以及結果正義批判等,而并沒有觸及對資本主義私有制這一根本問題的批判,實際上這才是一切非正義的“背后始因”。第三,“生產性正義”當中的“生產”主體是誰,操縱主體是誰,為何而生產,為何又再生產,生產規則的制定何以做到大眾化參與等,如果這些問題未得到合理詮釋與解決,“生產性正義”再怎么正義也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抽象正義。第四,“生產性正義”本身也缺乏現實基礎,帶有烏托邦的性質。奧康納即便認為“生產性正義”是建立在生態社會主義的基礎上,但生態社會主義何以可能這一問題直至目前仍然沒有找到實踐道路。

(二)“生產關系正義”及其理論局限。顯然,從上述分析來看,單獨以“生產性正義”的進路來建構生態正義說服力似乎確實不夠,國內諸多學者也注意到了這一點,但值得一提的是武漢大學的郎廷建,近年專注于生態正義理論的研究并取得了有一定影響力的系列成果。他反思了奧康納“生產性正義的生態正義對人與人的關系考察植根不深的問題” 〔2 〕,也特別指出了“生產性正義”的建構之路并沒有抓住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這一“萬惡根源”問題等。為此,他另辟蹊徑提出了一條“生產關系正義”的建構之路,他甚至直接認為生態正義就是“以生態資源為中介的人與人之間的生產關系正義” 〔3 〕,而這種作為生產關系正義的生態正義主要指向的是“生產資料共同所有的生產關系、保障人際平等尊重的生產關系、保障產品公平分配的生產關系” 〔2 〕。換言之,只有這些生產關系是真正正義的,生態正義才得以可能。那么,他如何以“生產關系正義”來建構生態正義呢?其思考進路如下:第一,認為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沖突“始因”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出了問題。第二,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紛繁復雜,但是“生產關系”才是社會關系的根本形式,它決定和支配著其他社會關系,所以更應從這個角度考察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沖突問題。第三,認為生態正義的落腳點就在于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所形成的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的正義才有助于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有助于生態正義的實現。正如其所言:“正是依據這樣的邏輯進路,筆者把生態正義界定為生產關系正義。” 〔2 〕因此,在這樣一條“生產關系正義”建構之路的推動下,其對生態正義的相關理論問題才有了進一步的闡釋。例如,認為生態正義具有相對性和可變性、動態性和過程性以及多樣性的特征;認為生態正義呈現出時間、空間和權力的基本維度,分別對應于代際生態正義和代內生態正義、國度生態正義和國際生態正義以及女權生態正義;認為生態正義還包括三大原則,即共同所有原則、平等尊重原則以及公平分配原則 〔3 〕。從其建構過程中可以看出,一個最為核心的點圍繞其中,那就是生產關系。換言之,只要人與人之間的生產關系出了問題,那么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沖突或遲或早都會出現,所以生態就非正義了。這就意味著我們可以反向推論,人類社會只要做到堅持以上三大原則,確保以上三個維度落地,那么生態正義就會成為可能,即便此時不可能但也絲毫不影響生態正義的未來敘事。因為生態正義具有相對性、動態性以及多樣性等特征。這大概就是基于“生產關系正義”的生態正義建構邏輯。

應當說,從人類社會物質生產關系的角度來建構生態正義并且提出“生產關系正義”的概念,這在當前學術界確實有一定的突破,但是有些問題仍然值得商榷:第一,較之于“生產性正義”,“生產關系正義”的特色優勢何在?或許就是從某種“關系”的邏輯來思考。然而,無論是“生產性正義”還是“生產關系正義”,其實“人”的能動性問題始終貫穿于其中,而人的本質是社會性的存在,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就意味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具體的、現實的和普遍性存在,它固然表現在人類作用于大自然的整個生產過程始終。既然如此,從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狀況來窺探人與大自然之間的矛盾問題事實上就是大家所周知的常識性問題了。第二,“生產關系正義”的邏輯起點是“生產關系”,那么與其相對應的“生產力”范疇的決定性作用何以體現?似乎不得而知。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是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沖突不僅與生產關系有關,顯然也與生產力有關,甚至生產力起著更為關鍵性的作用。殊不知,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沖突問題是近代工業文明社會以來的事情,而其中正是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才從根本意義上引發了社會形態的更替。所以,從“生產關系”層面以“正義”的訴求來建構生態正義顯然忽視了生產力的要素。第三,如果只是從人與人之間的“生產關系正義”角度建構生態正義,而不兼顧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這一維度,就必然會忽視大自然的內在價值,從而淡化甚至掩蓋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共生關系。其實,無論是人與人之間還是人與自然之間,都存在著生態正義的話語,例如在人與人之間該如何按照作為“人種”身份的社會活動規則交往,在人與大自然之間又該如何按照作為“大物種”身份的自然演化規律共生,事實上都與生態正義有著緊密的關聯性。因此,生態正義的建構既要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維度,也要有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維度,二者是有機統一的。

二、回到“生產方式正義”建構之路:一個必要性分析

既然從“生產性正義”和“生產關系正義”的進路來建構生態正義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理論局限,那么在理論上是否還存在第三條更加合理的建構之路呢?答案是肯定的。在此,我們提出一種“生產方式正義”的建構之路,所謂“生產方式正義”其實指的就是以自然資源為中介的生產性正義與生產關系正義的有機統一,無論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層面還是人與人的關系層面,都應該呈現出一種正義的狀態,這條建構之路對于我們深入把握生態正義更具整體性意義。在此,我們將從以下三個層面來具體探討為何要回到“生產方式正義”來建構生態正義的理論。

其一,從生產方式的核心內涵來看,其內蘊著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兩個維度。“生產性正義”與“生產關系正義”,其分別側重的是“人與自然”和“人與人”關系層面的正義訴求,這種正義訴求是有一種“各自為政”的訴求,是一種對生態正義過于單向化的建構。其實,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當中,完全可以找到一個能夠共同反映“人與自然”和“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關鍵詞,即生產方式。生產方式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核心范疇,它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決定性力量。馬克思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 〔4 〕32恩格斯也闡明:“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到人們的頭腦中,到人們對永恒的真理和正義的日益增進的認識中去尋找,而應當到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 〔5 〕617-618應該說,生產方式這個概念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處于相當重要的地位,鮑德里亞將生產方式評價為“馬克思主義分析的基礎性概念” 〔6 〕14,霍布斯鮑姆也特意指出:“生產方式是我們人類社會變化和人類社會相互關系以及理解人類社會歷史動力的基礎。” 〔7 〕190那么,何謂生產方式?在馬克思的文本中有時呈現出各種表達形式,這一點學界已有梳理。在此,我們擬闡明的是,無論何種表達形式,一個核心內涵是不變的,那就是內蘊著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兩個維度,分別反映著人與自然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換言之,馬克思并沒有局限于一個層面去談論問題,而總是將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有機統一起來分析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生產方式概念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當中確立的,馬克思說:“隨著新的生產力的獲得,人們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隨著生產方式即謀生的方式的改變,人們也就會改變自己的一切社會關系,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 〔8 〕532事實上,馬克思一開始就在這里表達出了“生產力—生產方式—社會關系”的三級結構意涵。當然,這里的“社會關系”并不是所有關系,而是作為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關系,“隨著生產方式的改變,他們便改變所有不過是這一特定生產方式的必然關系的經濟關系” 〔8 〕533。不過,需要說明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有時還是在一般意義上用“交往形式”這個術語來表達某種“經濟關系”,而真正意義上從經濟關系之中表達出“生產關系”這個概念是在《雇傭勞動與資本》當中,這一文本的相關闡述更加明確了生產方式包含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兩個維度,更加凸顯了“人與自然”和“人與人”之間的內在統一關系。馬克思說:“人們在生產中不僅僅同自然界發生關系。他們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結合起來共同活動和互相交換其活動,便不能進行生產。為了進行生產,人們便發生一定的聯系和關系;只有在這些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的范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關系,才會有生產。” 〔9 〕486可見,對于生產方式,按照馬克思的理解就是一種謀生方式,而這種謀生方式必然離不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二重維度,因為前者反映出的正好是人認識和改造自然的過程,后者反映的是這個過程中所必然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經濟交往關系,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黃楠森先生也曾說,馬克思所講的生產方式指的就是“人類社會生活所必須的物質資料的謀得方式,是物質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人與自然之間和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的體系。生產方式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是兩者在生產過程中的統一” 〔10 〕69。因此,從這個層面看,較之于單向化建構之路的“生產性正義”和“生產關系正義”,從“生產方式”的“正義”訴求建構生態正義顯然更具合理性和整體性意義。

其二,從正義的話語表達基礎來看,其必然根植于一定社會的生產方式。關于什么是“正義”,古今圣賢眾說紛紜,柏拉圖認為正義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職”;亞里士多德認為正義就是善、就是合法和平等;西塞羅認為正義就是符合自然法的正確的理性;烏爾比安認為正義就是每個人各得其所;羅爾斯則認為正義就是“在一種平等的原初狀態中被一致同意” 〔11 〕18;比利時法學家佩雷爾曼則反對給正義下具體的定義,否則正義的概念就必然混亂,所以他只強調一種形式正義,認為只要以平等方式和待遇對待人就可以。總的來說,要給正義下定義的確困難,正如著名法哲學家博登海默先生坦言:“正義有著普洛透斯似的臉,變幻無常,隨時可呈現不同形狀并具有極不相同的面貌。當我們仔細查看這張臉并試圖解開隱藏其表面背后的秘密時,我們往往會深感迷惑。” 〔12 〕252然而,有一個問題必須要看到,那就是即便正義難以界定,但正義的話語表達基礎一定存在且穩定。基于馬克思主義的角度,任何一種正義的表達,絕非抽象的思辨或脫離實際的空洞說辭,而必然是根植于一定社會的物質生產方式。馬克思說:“不是在每個時代中尋找某種范疇,而是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各種觀念形態。” 〔13 〕36也就是說要從一定社會的生產方式(物質生產實踐方式)來解釋某種觀念形態,比如“正義”。事實上,從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來看,關于“正義”的話語表達確實也是基于“生產方式”展開的。馬克思從來都不從抽象意義上去看生產方式,而是立足于資本主義社會,始終以現實批判的眼光在審視生產方式的正義與否問題。馬克思在《資本論》當中指出:“只要與生產方式相適應,相一致,就是正義的;只要與生產方式相矛盾,就是非正義的。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上,奴隸制是非正義的;在商品質量上弄虛作假也是非正義的。” 〔14 〕379在此,由于馬克思將正義的表達與生產方式聯結在一起,因此,對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來說,它就是非正義的。其實,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發展史中,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批判是其一以貫之的邏輯。自《萊茵報》時期,馬克思因遭遇物質利益的難題就洞察到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非正義性,例如馬克思通過斗爭實踐寫出了《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深刻揭露了林木占有者對貧苦群眾的殘酷剝削,還寫了《摩塞爾記者的辯護》,猛烈抨擊了普魯士政府對摩塞爾河沿岸貧苦農民推行的不平等、不公正經濟政策。而到了《德法年鑒》時期,馬克思真正意義上轉向政治經濟學批判,其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批判也更加深入,特別表現在該時期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創立了“異化勞動”學說并在此基礎上展開了對資本主義的貨幣、生產、分工以及交換等經濟范疇的批判。而在1849年之后的倫敦時期,被稱為工人階級“圣經”的《資本論》誕生,這部鴻篇巨著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非正義性展開批判的最具代表性、系統性和力量性的著作。基于以上分析,正義的話語表達必須要緊扣“生產方式”這個根基,否則只是一種抽象的意識形態表達或哲學思辨而已。所以我們應整合并超越“生產性正義”與“生產關系正義”的提法,有必要以一種“生產方式正義”的視角來建構生態正義。“生產方式正義”在字面意義上呈現出的雖只是簡單的“生產方式+正義”的構詞邏輯,但在深層次上反映出的卻是任何正義的話語表達其實都必然根植于這個社會的物質生產方式。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于生產什么,而在于怎樣生產,用什么勞動資料生產。” 〔15 〕210馬克思的這句話亦然含括了作為一種生產方式正義的價值邏輯,“生產什么-怎樣生產-用什么生產”這個系統鏈很明確地表達出人與自然之間的正義訴求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正義訴求,做不到這一點,對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批判將蒼白無力。

其三,從生態問題的產生根源來看,可歸結于某種生產方式的非正義性。以資本主義社會為例,馬克思深刻揭露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反生態性,他認為:“生產剩余價值或賺錢,是這個生產方式的絕對規律。” 〔16 〕714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以人對自然的支配為前提;歸于富饒的自然‘使人離不開自然就像小孩子離不開引帶一樣。它不能使人自身的發展成為一種自然的必然性。” 〔16 〕587所以,生態問題的根源或人與自然的矛盾沖突更應該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非正義性去審視。那么,為何以“資本”為邏輯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就是非正義的?馬克思認為資本的本質就是增殖,“資本的合乎目的的活動只能是發財致富,也就是使自身增大或增殖” 〔17 〕228,而這種資本邏輯最大的非正義性就是對工人“活勞動”的支配控制和無償占有。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揭露了國民經濟學的二律背反并指出,按照勞動價值論,勞動的全部產品本來屬于工人,但工人得到恰恰只是勞動產品當中最小的且沒有就不行的那一小部分即工資,這說明“資本自行增殖的秘密歸結為資本對別人的一定數量的無酬勞動的支配權” 〔16 〕611。換言之,按照這種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規律,工人純粹只是一種為資本家“賣命”的工具性存在,工人生產的東西越多,資本家就越富有,但工人卻越貧窮,這顯然就是非正義的。正如馬克思所言:“勞動生產了宮殿,但是給工人生產了棚舍。勞動生產了美,但是使工人變成畸形。” 〔18 〕158這是一種勞動的異化,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異化,是非正義的。那么,這種生產方式的非正義性又是如何引起生態問題或生態非正義的呢?原因有三:一是虛假消費刺激的反生態性。馬克思說:“資本家不顧一切‘虔誠的詞句,卻是尋求一切辦法刺激工人的消費,使自己的商品具有新的誘惑力,強使工人有新的需求等等。” 〔17 〕247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求利”本性促使資本家必將運用盡各種手段去實現“商品的驚險跳躍”,然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非正義性卻使得工人本身是貧困的,其購買力是很有限的,所以資本家再怎么刺激工人消費,本質上是在不斷制造一種虛假需求的消費而已,其直接后果就是作為滿足資本家產品生產和再生產的自然資源就愈加耗盡,地球承載力愈加削弱。二是資本空間殖民的反生態性。馬克思說:“資本作為財富一般形式——貨幣的代表,是力圖超越自己界限的一種無止境的和無限制的欲望,” 〔17 〕297因此,“資本的運動是沒有限度的” 〔16 〕178。以資本邏輯為主宰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其對本國工人的支配、控制和壓榨遠遠不夠資本家的“胃口”,這種非正義性就必然蔓延到其他國家,其本質就是資本的空間殖民或“空間拜物教” 〔19 〕的盛行,其形式表現為對落后國家廉價勞動力以及各種礦產資源以及土地的掠奪、占有和支配,也表現為向這些國家轉移大量高度污染的企業工廠,明顯把落后國家當做“垃圾回收處”,這顯然是一種生態帝國主義,是一種生態非正義。三是經濟權力支配的反生態性。馬克思說:“資本是資產階級社會的支配一切的經濟權力。” 〔20 〕31-32資本家仰仗資本的優勢和力量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非正義性演繹的淋漓盡致,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表現尤為明顯的就是經濟行賄。資本家為了獲得更多利潤,可以憑借雄厚的經濟實力買通政府部門并對土地進行瘋狂掠奪與占有,有的資本家借此通過投資房地產獲利,有的則圈地建別墅或亭臺樓榭,獨享生態空間。顯然,這恰恰印證了馬克思所言“包含著土地所有者剝削土地,剝削地下資源,剝削空氣,從而剝削生命的維持和發展的權利” 〔4 〕573的生態非正義性。綜合言之,要盡可能化解生態危機,就應該從生產方式的角度去審視,要深刻認知只有確保一種生產方式的正義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正義。

三、科學把握作為生產方式正義的生態正義之理論建構

綜上所述,作為以自然資源為中介的生態正義之理論建構,不論是“生產性正義”還是“生產關系正義”,實際上就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面而已,與其分開描述不如給與一個更加整體性的概念闡釋,即“生產方式正義”,因為其主要建立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統一的唯物史觀原理的基礎上,能夠超越或彌補作為單向式的生產性正義與生產關系正義的某些不足。因此,從生產方式正義這條進路來建構生態正義明顯更具合理性。當然,需要說明的是,這條建構進路主要是一種方法論的分析,而并不是說生產方式正義就是生態正義。換言之,我們不是去論證生產方式正義何以就是生態正義,而是從方法論的角度去闡明作為一種生產方式正義的生態正義之理論建構究竟何以科學把握。

其一,堅持“大自然-人-實踐活動”的有機整體性。唯物史觀揭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是生產方式的兩個方面,是相互統一的,前者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后者反映的是人與人的關系,它們的矛盾運動作用共同推動整個社會的向前發展。因此,對生態正義的理論建構一定是多維演繹而非單一呈現的,其圍繞著“大自然-人-實踐活動”的有機統一性加以展開。生態正義首先蘊含一個“生態”基因問題,即一定有自然資源的基礎性因素。馬克思認為先有自然界的存在,后有人的存在,指出人是從自然界演化而來的,人也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因此,“生態正義”的人類理性之思必然是以大自然或自然資源為中介的,所要表達的是“人-物”同源意義上所應該遵循的公平正義理念。然而,生態正義同時蘊含著作為主體意義的“人”的問題。即便說生態正義的基礎性話語是以大自然為中介的,但是離開了“人”,大自然也必將成為真正的“荒野”而毫無價值。馬克思區分了自在的自然和屬人的自然,前者即自然的先在性,后者即現實的自然。現實的自然指的是一種作為主體的人的對象性活動作用的自然界,是“通過工業——盡管以異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 〔21 〕89。很明顯,這種屬人的自然界凸顯了人的主體性實踐作用,批判了以往舊唯物主義消極反映論的缺陷,揭示了唯心史觀割裂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辯證關系的弊病。自然界是進入人類視野的自然界,而人類視野中的自然界則蘊含著人的主體性認識和改造,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作為人的異化還是勞動的異化,一定意義上都凸顯了資本邏輯主宰下對大自然的非正義性干預。所以,生態正義的“生態”問題一定是“人”的問題。當然,需要進一步指出的是,生態正義的“人”的蘊涵必然指向著作為物質生產實踐的根本性問題,也即“生態”何以在“人”的意義上發生。無論是作為大自然的客體還是作為人的主體,事實上其表明的僅僅只是一個主客體問題,而架構二者之間的橋梁則應該是實踐活動或物質生產實踐活動,這才使得主客體之間的關系凸顯現實意義,彰顯其交錯復雜。馬克思說:“人們在生產中不僅僅同自然界發生關系。他們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結合起來共同活動和互相交換其活動,便不能進行生產。為了進行生產,人們便發生一定的聯系和關系;只有在這些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的范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關系,才會有生產。” 〔9 〕486這句話表達了物質生產實踐與生產關系之于自然界的意義。換言之,在自然界的基礎上人的物質生產實踐才得以可能,這便孕育出生產力問題;同時,任何物質生產實踐活動也都是在“關系”中進行的,且不問這種關系是生產資料公有抑或私有,是勞動產品分配抑或消費等。因此,無論是大自然還是人,生態問題或生態非正義問題都是在物質生產實踐中產生的,而這個過程包括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這個兩個維度。那么,從這個意義上看,對生態正義的理論建構也必然應緊緊圍繞“大自然-人-實踐活動”的有機統一性而展開,如果沒有把握住這個邏輯前提則很可能忽視物質生產實踐的地位和作用,也很可能會割裂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內在關系。

其二,堅持生產性正義與生產關系正義的內在統一性。對生態正義的理論內涵把握,其實就是以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內在統一為立足點,將生產性正義與生產關系正義當作一個有機整體來看待。人類物質生產實踐活動的直接作用對象是大自然,人類對待大自然能否足夠的正義,取決于物質變換的“勞動生產”過程是否異化。馬克思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以追求剩余價值為終極目的的物質變換,特別指出社會生產力的大發展催生了物質變換的效率,加速了大自然的惡化。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大生產的批判一針見血:“勞動本身,不僅在目前的條件下,而且就其一般目的僅僅在于增加財富而言,在我看來是有害的、招致災難的。” 〔22 〕231基于資本逐利本性的異化原動力使得“勞動生產”過程作用于現實的自然而引起了生態的非正義,這是最為根本性的問題。因此,物質生產實踐(勞動)是建構生態正義的根本性問題,實踐勞動可以公平地在人與自然之間實現物質變換,也可以不公平甚至殘酷地進行著物質變換。所以,生態正義首先應該是一個生產性正義問題。然而,基于生產性正義意義上的生態正義畢竟只是從物質生產實踐或勞動生產的“過程凈化”來獲得“人與自然(物)”之間的公平正義或和諧關系,而問題是其中的“人”如果沒有權利和地位、沒有生產資料,又何以談得上“人”對“(自然)物”的正義生產!這就意味著,我們應透過“自然(物)”看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而進一步審視生態正義。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的辯證統一原理已然對此有著很好的釋證。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關系,其表達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系。當且僅當“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系(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勞動產品的分配交換關系等)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時(如生態危機、道德危機、經濟危機等的出現)就必然會阻礙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從而導致生產性非正義,這就有必要且應當變更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在所有生產關系中,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是最基本的、決定性的,它構成全部生產關系的基礎。資本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性質是“私有制”,簡單來說也即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勞動者沒有人身自由,更沒有勞動“資本”,只能受雇于資本家從事所謂的作用于大自然的“物質生產實踐”活動,而這又往往導致了勞動異化。勞動的異化使得勞動者與勞動對象逐漸疏離甚至敵對,人類會因此逐漸喪失著自己的生存家園。因此,生產關系正義是生產性正義的進一步延伸,其倡導廢除(資本主義)私有制,倡導公有制,勞動者能夠公平地擁有生產資料并且可以有尊嚴地、體面地進行勞動生產,從而公平合理地獲得自然資源和社會財富,而不至于因為某種“惡性不對等”的(人與人)生產關系存在而滋生某種“惡性侵襲”的(人與自然)生產性“病毒”。從這個意義上說,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性質孕育著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系,同樣影響著人與自然之間的正義關系。因此,綜合起來看,無論是生產性正義還是生產關系正義,其實就是同一問題的兩個側面,二者有機統一,共同揭示著生態正義整體性內涵,即以自然資源為中介的物質生產實踐正義,其中蘊含著人與自然之間的正義敘事,也延伸著人與人之間的正義敘事。

其三,堅持從“自然的解放”到“人的解放”的目標指向性。馬克思說:“我們的特點不在于我們一般地要正義——每個人都能宣稱自己要正義——,而在于我們向現存的社會制度和私有制進攻,在于我們要財產公有,在于我們是共產主義者。” 〔23 〕431顯然,馬克思并沒抽象和短視地看待正義問題,而是將正義看作每個人的普遍性問題,看作未來共產主義的大問題。按照這種語境,我們認為生態正義必然也是一個普遍性的問題,是一個共產主義的大問題,其目標指向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問題,而絕不是僅僅停留在生產性正義和生產關系正義的訴求之上。何以言之?我們可以從馬克思關于“自然的解放到人的解放”的闡釋中理解。對于“自然的解放”需要明確,這里的“自然”包含著“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解放自然不僅要從“自在自然”中解放出來,也要從“人化自然”中解放出來,前者蘊意是人要從“自然母體”中解放出來而成為一個能動的自覺的社會人;后者蘊意是人要從“自然依賴”中解放出來,其特別指向的是人類應在生產資料的占有形式中解放出來。對物質生產資料的占有或爭奪基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影響使得人們深受“自然或物”的奴役而失去了自由,人們越掙扎,其對大自然或物質資料的依賴就越強,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可能性就越大。對于“人的解放”需要明確,“自然的解放”是“人的解放”的邏輯前提,這里包含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人的“自然體”解放必須以自然解放為前提,否則人類就從根本上失去了生存環境依托而不能展開對象性活動。馬克思指出:“對象性的存在物進行對象性活動,如果它的本質規定中不包含對象性的東西,它就不進行對象性活動。” 〔21 〕105人類無法進行對象性活動也就意味著人類的死亡,就談不上自由全面發展了。所以,作為對象性的自然解放包含著保護大自然的意蘊,它是維持人類“自然體”生存的必要條件,正如恩格斯所言:“在無機體的情形下,物料交換破壞了它們,而在有機體的情形下,物料交換是它們必要的存在條件。” 〔24 〕284二是人的“社會體”解放必須以自然解放為前提,否則人們就無法真正占有物質生產資料而只能淪為資本家操控下的勞動異化體。換言之,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使得人們無法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質,異化使人們失去了健康和自由。馬克思說:“買者是資本家,賣者是雇傭工人。而這種關系所以會發生,是因為勞動力實現的條件——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已經作為別人的財產而和勞動力的所有者分離了。” 〔25 〕38正是這種分離,人們也就隨之淪為奴隸而“自愿”勞動,但這種勞動卻是異化的,它使人的處境愈加惡劣,因為其“從人那里奪去了他的生產的對象,也就從人那里奪去了他的類生活。” 〔21 〕58所以,沒有了自然界的物質資料,人是不可能獲得自己真正的類生活的,人的類本質也就當然無法凸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也就難以實現。因此,從“自然的解放”到“人的解放”,蘊含著尊重自然→克服異化→本質占有的內在理路,揭示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邏輯,反映出生態正義之理論建構的內在本質及其終極目標指向。

四、結語

關于生態正義是什么,學界或許很難有個確切的界定。但是,關于究竟如何建構生態正義,我們完全可以有著較為清晰和明確的方法論進路。從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出發,當前對生態正義的理論建構交織著兩條截然相反的進路,即基于“人與自然”關系層面的“生產性正義”進路和基于“人與人”關系層面的“生產關系正義”進路。然而遺憾的是,這兩條進路對生態正義的理論建構其實在某種意義上都模糊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互為統一的原理,沖淡了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的科學性和整體性特質。為了克服這一理論缺陷,我們提出應該沿著生產方式正義的進路去建構生態正義理論,其中最重要的理由是,就生產方式本身來說,其已經內蘊著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兩個維度,前者反映的正好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而后者反映的也正好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基于這樣一種方法論整體思路去建構生態正義理論,我們進一步提出必須科學把握“大自然-人-實踐活動”的有機整體性、生產性正義與生產關系正義的內在統一性,以及從“自然的解放”到“人的解放”的目標指向性等理論向度,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揭示生態非正義的生產方式根源,才能更好地尋求生態正義的經濟發展模式,從而逐步推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參考文獻:

〔1〕詹姆斯·奧康納.自然的理由: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研究〔M〕.唐正東,臧佩洪,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郎廷建.生態正義概念考辨〔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6):97-105.

〔3〕郎廷建.何為生態正義——基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考〔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14(05):30-38.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鮑德里亞.生產之鏡〔M〕.仰海峰,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7〕埃里克·霍布斯鮑姆.史學家:歷史神話的終結者〔M〕.馬俊亞,郭英劍,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10〕黃楠森,李宗陽,涂蔭森.哲學概念辨析辭典〔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

〔11〕羅爾斯.正義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12〕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13〕馬克思.德意志意識形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5〕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9〕林 密,楊麗京.政治經濟學視域中的空間拜物教問題及其批判〔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02):57-64.

〔2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1〕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4〕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責任編輯 蘇玉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无码不卡网| 国产精品视频a| 中文字幕丝袜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乱码| 欧美色99|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日韩| 欧美色99| 精品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看| 色噜噜综合网| 伊人色天堂| 成年女人18毛片毛片免费| 国产在线欧美| 日韩区欧美区| 欧美成人午夜在线全部免费| 亚洲香蕉久久| 99精品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7| 色老头综合网| 国内熟女少妇一线天| 午夜不卡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77777| 91精品国产无线乱码在线|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播放| 综合色亚洲| 国产精品网址在线观看你懂的| 欧美精品v| 制服丝袜一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 国产男人的天堂| 国语少妇高潮| 搞黄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aaaaa一级毛片| 亚洲美女操| 丁香综合在线| 在线观看精品自拍视频| 福利国产微拍广场一区视频在线| 亚洲无码A视频在线| 国产白浆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国产黑丝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性精品| 免费国产福利| 天天综合色天天综合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搜索| 91精品国产一区自在线拍| 国产超碰在线观看| 日本人真淫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全色黄大色大片免费久久老太|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内精品视频| 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欧美 | 色噜噜久久| 国产精品美人久久久久久AV| 久久先锋资源| 亚洲另类国产欧美一区二区| 日韩免费视频播播| 91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www.精品国产| 免费无遮挡AV| 亚洲成人网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任我爽爆在线播放6080| 中文字幕乱码二三区免费| 日韩欧美中文在线| 国产91小视频|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日韩欧美黄色片免费观看|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AV| 亚洲无码在线午夜电影| www.91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的视频| 国产精品9|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苍井空| 热思思久久免费视频| 2020国产精品视频| 国内精品久久九九国产精品| 欧美区国产区| 妇女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 欧美怡红院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毛片网站| 天堂网亚洲综合在线| 免费a级毛片视频| 亚洲人成网7777777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