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梅
摘要:“互聯網+”時代提高高校年輕思政教師道德修養有著重要的意義,這不僅僅是提升年輕思政教師教學水平的內在動力,回應高校教育的基本要求,更是凈化高校教育環境,積極應對“互聯網+”時代不良信息沖擊的有力武器。當前,我國高校年輕思政教師存在著隨波逐流、急功近利的心態,理想信念缺失、價值觀偏離,總結起來就是師德缺位。凡此種種不利于我國新時代的人才培養,必須加以解決。要以優化高校年輕思政教師生態為抓手,緊扣高校教育體制改革方向,創造性將黨性教育和師德結合起來,提升高校年輕思政教師道德修養。
關鍵詞:互聯網+,年輕思政教師,道德修養
“互聯網+”時代信息急劇爆炸,人們思想觀點碰撞更加激蕩,教師和學生同時遭受著信息風暴的席轉。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隨著社會經濟高速發展而恣意蔓延。高校年輕思政教師如何堅守自我,固守道德底線,是其首要直面的問題;如何在自己行端立正的前提下,引導學生辯非明理,修身立德,是其理應認真作答的課題。
一、“互聯網+”時代加強高校年輕思政教師道德修養的重要意義
1.是高校年輕思政教師提升教學水平的內在動力,施展學術作為的先決條件,實現自我價值的必然要求
懷揣著“立德樹人、教書育人”遠大志向的高校年輕思政教師,勢必會想方設法通過學習、創新等手段提高自己教學水平,以培養高質量學生為己任,向自己目標努力奮進。一位好的年輕思政老師的道德修養要體現在對人民教育事業的崇敬和踐行上來,要執著于傳道授業解惑。干一行愛一行,高校年輕思政教師不應該將教師崗位簡單看成養家糊口的“飯碗”,還應該有明確的事業目標,這樣的態度才能在崗位上高歌猛進,實現自我價值。
2.是高校教育的基本要求,新時代教育事業的必然選擇,社會主義高等教育根本問題的深刻回應
大學是人才接受專業知識的象牙塔,大學時期也是莘莘學子三觀形成的關鍵階段。高校年輕思政教師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不能忘卻學生道德品質的塑造。高校年輕思政教師應以身教勝于言教,以浩然正氣感染學生。道德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又和專業教育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堅忍不拔、剛正不阿的良好品質,有助于學生戰勝學業上的困難,取得優異成績,有助于學生同身邊弄虛作假的學風作斗爭,形成良好風尚。教育是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是民族振興的重要基石。[1]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盵2]教師重要,正是在于教師憑借著崇高職業理想和道德品質,從事著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我國高等教育的根本問題。[3]培養德才兼備的人,以德樹人,德育為先,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人,是高校教師以道德為導向,以專業技能為抓手的教育任務。
3.是高校教育環境的凈化提升,對“互聯網+”時代的積極應對,解決不良信息對高校師生道德沖突的有力武器
互聯網時代,信息爆炸,輿論轟炸,各種價值觀交織混雜,這些亂象向清苦作樂、潛精研思的高校年輕思政教師刮起蠱惑之風,向涉世未深、品行未成的大學生招出誘惑之手。提高高校年輕思政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增強教師思辨能力、分析能力、質疑能力,能有效輔助教師應對互聯網里的思想沖擊,使老師做到不盲從、不抗拒、不支持[4]。從思想漩渦里逃出的教師又可以從源頭匡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使學生做到從容堅定,心無旁騖,品學兼優,德才兼備。
二、“互聯網+”時代高校年輕思政教師道德修養存在的問題
1. 隨波逐流,利欲攻心,急功近利
學高為師,道高為范的知識分子,在我國社會轉型及經濟高速發展的大環境中,逐漸顯露出功力和浮躁之風。在唯科研成果的高校教師評價體系下,個人職稱評比、崗位晉級、薪酬待遇都與論文級別高低、數量多寡高度交織。由此衍生出來的論文抄襲、觀點剽竊、數據作假時有發生[5]。學術道德具有自律性和自覺性,學術道德的失守也意味著學術自律的淪陷和學術規則的失范。
2. 理想缺失,價值偏離,迷失自我
互聯網世界海量的信息沖擊,使得少數高校年輕思政教師在學術研究和人生理想追求上雙雙偏離。錯誤的專業數據會對教師正在進行的學術研究產生誤導,浮夸、爆紅暴利的網絡現象會對教師堅持的人生理想產生疑惑?;ヂ摼W作為信息的加速器和放大器,能快速、夸張地傳播負面信息,極大地蠱惑高校年輕思政教師的辨識力,拉低教師的道德感知力。
3.師德缺位、寬以律己、本職失范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高校教師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主體,是大學生成材成器的引路人。嘔心瀝血,誨人不倦,在課堂上將自己所學充分傳授給知識的渴求者,是高校教師的初心和本職工作。而在少數年輕思政教師群體中卻出現輕課堂,重課題,輕學生,重領導的怪象,忽視了學生的受體地位,造成課程準備不充分,教學過程不嚴謹,授課方法不靈活的局面。沒有了“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崇高師德,教師很難將真心融入教學,投入學生,奉獻事業。
三、“互聯網+”時代提高高校年輕思政教師道德修養的有效途徑
1. 優化高校大環境:提升高校年輕思政教師自我思辨能力,轉變思維,擁抱互聯網,用互聯網思維處理價值沖突,用互聯網技術傳播道德價值
互聯網信息形形色色,真真假假,部分內容欲蓋彌彰,高校年輕思政教師應加強學習,修煉內功,正確分辨真偽,遷善去惡。互聯網思維即自由思維、開放思維、包容思維,這其實和大學精神有著相似性,所以教師需要將象牙塔里用在學術觀點爭論上的較真勁鏡像到網絡環境中,同道德偏差的論調針鋒相對、據理力爭。互聯網技術可以加快信息傳播的速度、寬度、維度,高校年輕思政教師亦可如古人造紙傳道那般,用社交平臺、網絡論壇大抒己見,談經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