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艷芳
摘要:文物是我國歷史文化的傳承印記,文物攝影師博物館在進行文物管理與保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下面文章就對文物攝影的重要性進行分析,并結合實際工作對文物攝影表現方法展開探討。
關鍵詞:文物攝影:博物館:表現方法:攝影方法
作為文博事業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文物攝影通過特有的記錄方式,留存下文物的歷史、藝術及科研等價值。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文化遺產留下寶貴的圖片資料。由于大多數文物都保存在博物館等機構中,除了到現場參觀外,通過圖片了解和欣賞文物成為重要的途徑之一,為此,文物攝影越來越受眾人矚目與喜愛。
一、文物攝影相關概述
1.文物攝影的意義
文物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是文化傳承的載體,是科考的客觀佐證,也是打開歷史之門的鑰匙。從事文物攝影工作多年來,每次拍攝面對文物時我都滿懷敬畏之心。文物攝影是透過鏡頭觀照歷史并跨越時空與古人的對話。文物攝影不僅是通過攝影技術手段將文物的質感、形狀、色彩及用途功能盡可能準確還原的過程,同時也是用影像語言講述文物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的過程。因此,文物攝影作品既要為文物研究者提供豐富的影像佐證信息,同時也要兼顧大眾欣賞和傳播的需求。尤其是在當下數字信息時代,萬物互聯的5G時代即將來臨之際,圖像的傳播速度和途徑得到了巨大的飛躍發展,新的技術媒介手段為大家通過文物了解歷史創造了更為迅捷的高速通道。
2.文物攝影的主體和對象
文物攝影工作的主體和對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文物的拍攝主體是攝影師。由于歷史久遠,很多文物的信息都已經遺失,這就需要攝影師自己把握對文物的理解和對文物內涵的解讀,從而在構圖時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以及不同的組合進行表述,可以說文物是不是真實的表達出來了它的歷史感,完全取決于攝影師自身的技術以及對文物的理解程度。而文物攝影的對象在拍攝中屬于靜物攝影的一種,但是又和普通的靜物攝影有所區別,文物攝影有其自身的特性。文物攝影的對象不僅涉及到古陶瓷、書畫、古玉器、漆器、石窟、壁畫、竹木牙角等擺件以及這些物件所處環境的拍攝,也應當包括古代建筑攝影、自然遺產風光乃至自然和文化雙重遺產的拍攝,還包括遺留至今的古代民俗文化活動等活動的攝影。
二、文物攝影的表現方法
1.數字近景攝影測量
數字近景攝影測量是利用近景攝影測量系統對不能接近或不能進行常規直接測量的被攝物體的空間姿態的真實再現,是利用像片進行三維空間測量的一種重要技術手段。近景攝影測量的基本原理是以立體數字影像為基礎,由計算機進行影像處理和影像匹配,自動識別相應像點及坐標,運用解析攝影測量方法確定目標物體的三維坐標并輸出數字高程模型、正射影像及矢量線劃圖等。數字近景攝影測量在時效性、安全性、信息量、工作量方面有著其他測量方法所不能比擬的優勢。
2.光效控制
光效控制是拍攝器物的決定性因素,筆者通常采用LED連續光源,一方面LED光源不會產生過多的熱量,有利于現場文物安全:另一方面光效直觀、便于調控。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頂光要緊固于器物后側方,而避免直接放置于器物正上方,原則上器物垂直上方要避免出現任何設備輔件,以防跌落造成不可挽回的安全事故。古代字畫的拍攝貌似簡單,但要曝光均勻,色控精準、角度保持橫平豎直并非易事,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安裝一面磁性背景墻很有必要,需要特別提示的是經過數百上千年的風化紙基酥脆,尤其卷軸打開的過程中務必小心謹慎,萬不可疏忽大意。古代絲織品酥脆易碎,同幅畫面往往需要多塊拼合拍攝,其難度相較字畫會更大一些,通常需要平鋪于可移動背板,并微微靠墻仰側,同時升高機位并與背景板平面呈90度直角,為規避安全風險,切忌不可直接平鋪垂直俯拍。
3.秉持一定的構圖原則
一張照片是否擁有理想的構圖是考驗每一個文物攝影師是否具備藝術家的眼光,它使內部結構得到恰當表現,只有內部結構和外部結構得到和諧統一,才能產生完美的構圖。文物攝影不僅是對器材技術的掌握應用,更重要的是要體現我們攝影者的藝術素養,正是這些因素的組合決定了照片是否成功。文物攝影的原則:一要主體突出,二要畫面簡潔,三要色調和諧。好的構圖要掌握好黃金分割點,井字構圖屬于黃金分割式的一種形式,就是把畫面平均分成九塊,在中心塊上四個角的點用任意一點的位置安排拍攝主體。實際上這幾個點都符合“黃金分割定律”,是最佳的位置,當然還應考慮平衡、對比等因素。這種構圖能呈現變化與動感,畫面富有活力。這四個點也有不同的視覺感應,上方兩點動感就比下方的強,左面比右面要強,但要注意的是視覺平衡問題。
三、結論
綜上所述,文物攝影作為文物考古與文物保護的一部分具有重要意義。在具體工作中文物攝影師需要對攝影器材、攝影技術有較高的掌控能力,能夠確保每一件歷史文物都有效的保存下來,為我國文物傳承和發展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