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發鈿
摘要:柏拉圖在《理想國》和《斐多》中分別涉及了對于靈魂問題的探討,二者討論范圍、目的、重點和邏輯結構各有不同。本文將考察這兩部分關于靈魂的思想理路,探索柏拉圖完整統一靈魂觀體系的依據。
關鍵詞:靈魂:理想國:斐多
一、關于靈魂和諧的城邦哲學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談到靈魂的和諧(正義)。靈魂的和諧與城邦的和諧相對應,“正如城邦分成三個等級一樣,每個人的心靈也可以分成三個部分”,它們是理性、激情和欲望,三個部分發展充分的狀態下則會形成智慧、勇敢、節制的三種品質。
靈魂不是單一的物質而是有其內在構造,由理性、激情和欲望三部分組合而成。由此可以推斷,靈魂三部分的性質和調和程度決定了不同人靈魂的區別。如果理性被蒙蔽,激情任意徜徉,欲望無邊無盡,靈魂則會走向智慧、勇敢、節制的反面,成為不正義之人千百種形態的誘因。
蘇格拉底對格勞孔談及靈魂是不朽的,這個論證過程是這樣的:事物毀滅(死亡)是指使它不復成為它本身的現象,由其特有的自身的惡造成,如身體死于身體本身的不完善(疾病)。靈魂也有這種特有的惡,如愚蠢、放縱等品質,即不正義,但這對靈魂的存在不是致命的,不正義的靈魂依舊是靈魂而不是別的。而且,如果不正義能夠殺死不正義者的靈魂,那這是一件好事,又怎么會是不正義的呢?再者,外在的惡如果能夠毀壞事物,也是通過引起內在的惡對事物發生間接作用的,如變質的食物被人食用,是使得身體病變進而毀壞的。而不能說將死之人的靈魂會突然變得不正義。所以靈魂作為這樣一種,既不能死于自身的惡,又不能死于外在的惡,而且外在的惡不會引起內在的惡的事物,是不死的。
在此對于靈魂的討論,是為正義城邦的構造提供依據的。個人的正義在于靈魂正當地統攝身體,靈魂的三部分彼此協調充分發展,造就靈魂的和諧。個人與城邦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城邦由個人組成,所以討論城邦的正義必然牽涉到個人的問題,于是才出現了對于靈魂性質的界定與討論。
總的來說,關于靈魂內在部分相互調和以求和諧的觀點是柏拉圖在城邦哲學的框架下討論的問題,同時涉及到關于靈魂回憶說和靈魂不朽的論證,它的精神要旨可以通過《理想國》最后部分的一句話來領會一一“靈魂是不死的,它能忍受一切的惡與善。讓我們永遠堅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義和智慧。”
二、關于靈魂不朽的死亡哲學
《斐多》全篇是在蘇格拉底死刑前與門徒討論靈魂不朽問題的情境中展開的,在這里對靈魂的討論成了重頭戲。《斐多》全篇對于靈魂的討論是一種面對死亡的無畏態度,對靈魂不朽的邏輯論證,和對靈魂存在狀態跟意義的探討。
蘇格拉底首先拋出了哲人不懼死亡的命題并加以解釋。他把死亡定義為靈魂和肉體的分開,而哲人不關注肉體只關注靈魂,要盡量擺脫靈魂與肉體的聯系,保持精神的獨立排除干擾,“當肉體的愚蠢之態被驅除,我想我們就能純粹的與其他靈魂對話;認識自己,也許就認識真理了。”這一點透露出柏拉圖始終認為,靈魂是高于肉體、統領肉體的一個存在,具備認識和追求真理的功能,這與《理想國》中對身心結構的分成一以貫之。
蘇格拉底作為真正的哲人不懼怕甚至向往死后世界,在真理之愛的信念之外,還有他對靈魂不朽的確信。這一點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來論證。一方面,蘇格拉底通過靈魂回憶說來解釋靈魂在人出生之前就已經存在,他認為學習的過程就是回憶的過程,人后天所得的,是在出生時遺忘,通過感官恢復了已有的知識。而一個人要回憶某事,一定要在先前知道這件事,這個承載記憶的容器就是靈魂,所以靈魂必定在身體之前就已經存在。另一方面,蘇格拉底從生與死的對立統一角度論證靈魂不死,他主張所有東西都是從它的對立面生出來的,事物的發展是從此到彼、從彼到此的兩個過渡的過程。生和死也是相互產生的,從生到死,從死到生,生物由死產生。所以靈魂必須有存在于另一個世界的形態,是人由死到活要經歷的過程。
依據《理想國》中靈魂的正義就在于各部分的調和這一觀點,是存在有靈魂不和諧、因而不正義這樣的可能的。可是不論和諧與否,靈魂都是一個復合物,蘇格拉底的反駁集中在和諧這個狀態,而不是復合物與其組成部分孰先孰后的問題,這一點令人存疑。
柏拉圖在《理想國》和《斐多》中,出于不同目的、不同重要程度的兩次對靈魂的討論,以及對于靈魂不朽的不同論證方式,既有統一的邏輯思路,又有值得推敲之處,尚待解決。
蘇格拉底用死亡踐行了他篤定的靈魂不朽觀念,即將服刑的時刻仍氣定神閑地與弟子討論真理,肉體死亡后靈魂將擺脫軀殼的束縛升上天境,無拘無束地繼續追求真理。他曾重心長地對青年門徒格貝說,“任何情況下我都認為我的道理是最有力的,只要我覺得跟它相合的,不管是原因方面還是別的方面,就都看成真的;凡是不合的,就看成不是真的”。可究竟有沒有死后的世界呢,蘇格拉底在喝下毒藥的那一刻已經知道了,而圍在他身旁的弟子們,還有仍活著的我們,還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