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辰
摘要:花保人屬于云南彝族一個細小的分支,世代久居滇東南深山之中,直到現在還保留著許多原始的傳統習俗。花保人能歌善舞,民族特色濃郁,舞蹈文化古老而又獨具特色。花保人在舞蹈時從頭到腳呈s型扭動,故而形成獨特的“s型舞蹈動律”。而“葫蘆笙舞”作為花保人舞蹈文化特色的象征,充分地呈現出花保人“s型動律”的獨特。通過對動律發展形態及動作創新的研究,系統地詮釋花保人“s型動律”在舞蹈作品編創中的運用。弘揚花保人舞蹈歷史文化,以創新型的舞蹈形式推動花倮民族特色文化的發展及傳承。
關鍵詞:特色:發展;S型動律
一、彝族花倮人概述
云南省西疇縣屬彝族支系的花保人是一個人口少、居住地偏僻、文化習俗保留完整的少數民族。通過各種研究方法研究考察花保人傳統舞蹈文化,了解并掌握花保人s型動律的基本元素及動律來源。從最基本的文化背景入手,研究花倮人的舞蹈文化背景,考察本民族的歷史起源及歷史傳說。分析花保人s型動律的起源及原生態舞蹈的表演形式,了解并掌握基本動作組合及動作元素。根據花倮人的傳統習俗及生活勞作提煉基本的舞蹈形態,通過原生態的動作套路掌握s型動律的基本要領。從基本的動作進行系統地分析,研究基本動律的表現形式及動作發展規律。從單一動作的要素及特點,再到動作組合的創新及發展,最后到舞蹈編創特色進行研究分析,掌握花倮人舞蹈作品編創中的運用手法及特色發展。
花倮人是我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原始習俗保留比較完整,生產生活方式比較落后,其民族文化特色強烈。在生產生活中編創出了許多別具特色的舞蹈作品,使更多的文藝工作者深入了解花倮人的舞蹈文化及動律特色,如此才能使更多的花倮題材的舞蹈作品推陳出新,展現在各大舞臺上。通過研究考察,深入了解花倮人s型動律的基本要素及發展創新。通過研究動律在舞蹈編創中的運用及發展,總結出一套系統的創新性發展規律,使動律在編創中得以良好的發展及充分的運用。
通過此項研究,推動花倮人的文化產業發展,使大批的舞蹈作品走向全國走向世界。這樣一來將會有更多的人知道花保人,會有更多的文藝工作者了解花倮人的獨特文化,并激起他們的發掘熱情與創作熱情,如此花倮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同時還能推動當地的文化產業發展,幫助大山里的花倮民族脫貧致富走向新的生活。論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論述如何運用花保人s型動律進行舞蹈作品的編創,舞蹈作品的出現及推廣以一種招牌的形式向人們介紹花倮民族,通過這種形式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為其向往。如此會有更多的人來此旅游感受花倮文化的獨特魅力,與此同時就能大大推動當地的旅游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光如此,此論文研究的意義還在于對花倮文化習俗的傳承與發展。
二、花倮人的舞蹈文化背景
花倮人是一個人口極少的少數民族,1958年劃分為彝族,屬于彝族支系。現今生活在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疇縣曼龍村等幾個花倮村寨。花保人沒有文字,但有自己的語言,所以花倮人世代傳承本民族的文化只能靠語言與歌舞。其中歌舞最為顯著,在花倮村寨無論男女老少都能歌善舞。在花倮人眾多的原生態舞蹈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當屬為葫蘆笙舞,葫蘆笙舞是花倮人最傳統的舞蹈,以葫蘆笙為伴奏,以“s型”為舞蹈的基本動律。花倮人除了葫蘆笙舞,還有弦子舞,鬧喪舞,花倮人世代生活在偏僻深遠的大山之中與世隔絕,獨具特色的原生態舞蹈文化世代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獨特的舞蹈背景造就了大山深處花保人的傳奇與神秘。1987年著名舞蹈藝術家戴愛蓮來到花倮村寨對花倮人的舞蹈文化進行了實地考察,她不由得稱贊花倮人為最具有神秘,最具有特色的民族,還將花倮人的舞蹈元素稱之為“中國式的迪斯科”。2006年花保人的原生態舞蹈葫蘆笙舞被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也更加證明了花倮人舞蹈文化的獨特與寶貴。花保人久居大山深處,地處偏遠跟外界幾乎是隔絕的,交通不便,生產力極為落后,至今還傳承著許多原始習俗和稻作文化。也正因如此許多獨具特色的花倮文化才能更得以保存,為現當代中國民族民間舞的發展提供了非常具有藝術價值的研究。希望能通過此論述讓更多的舞蹈工作者們發現了解花倮人獨特的s型舞蹈動律,也希望讓更多的舞蹈工作者明白少數民族原生態舞也需要創新與發展,也可以擺脫原生態的束縛而成為推陳出新又不失民族特色舞蹈作品推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