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若飛
摘要:將問題的視野置于學術探討的角度,并不存在所謂統一的正確答案,只有在研究與辯論之后,才能得出無限接近真理的認知。但這也僅僅是個人的一孔之見,所謂“一千個人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即是如此。近些年,有關《長生殿》為熱鬧版《牡丹亭》的言論不絕于耳,本文將從文本結構、作者背景以及劇作核心表達幾個角度出發,將《長生殿》與《牡丹亭》進行對比分析,發表一些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文本對比:曲詞風格:結構:作者背景
自南宋伊始迄今為止,流傳下來的戲曲經典劇目不計其數,他們己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寶庫中璀璨的明星,而清代洪異戲劇之《長生殿》無疑是最耀眼的幾顆之一。《長生殿》一共五十折,講述了唐明皇與楊貴妃兩人凄美而又浪漫的愛情故事。正所謂:“情場恨事,有情而無緣者,不可勝數。惟合生死論之,則情緣自相牽引,故以青冠冢數為征也。”其曲詞優美,清新雋永,抒情色彩濃烈而細節動人,深得文人士夫所喜愛,其從中截取改編之唱段《貴妃醉酒》更是家喻戶曉為人所熟知。故而有人將《長生殿》與《竇娥冤》、《牡丹亭》、《桃花扇》并列為中國戲曲最高成就之四大古典戲劇。近些年,戲曲評論界時有發出《長生殿》是熱鬧版的《牡丹亭》之論調,竊以為不可隨大流之言,但亦不得不研究分析之后再做定論。
一、兩相劇作結構之異同
《長生殿》與《牡丹亭》所講述皆為愛情故事,男女主人公都歷經萬難感動仙界而終成眷屬。從這個層面來看,兩者卻有相同之處,且洪昇與湯顯祖皆為文人士夫之代表,文學造詣高深,成就斐然,其曲詞清麗延綿,讀起來有美不勝收之感。《長生殿》其主要劇情在前半本已然完結,將文本截取至二十五折《埋玉》,其劇作戛然而止,亦有回味無窮之意味,站在現代人的審美觀念來看,似比原作更出色幾分。如果將《長生殿》冗贅篇幅進行精簡,使其劇情故事更加緊湊,那么《長生殿》與《桃花扇》劇作結構大體相同。而恰巧是因為《長生殿》中添加了大段與主線劇情無關的幽怨哀嘆,又添加了大量尋山問道的“熱鬧”場景,故而才有了《長生殿》是熱鬧版的《牡丹亭》一說。
二、劇作創作背景之對比
《牡丹亭》刊行于1617年,其時正值明朝末年,朝廷腐敗,綱紀混亂,黨政之禍已初現端倪。湯顯祖作為正直剛毅的忠臣,深受打壓排擠,最終因不堪權奸當道而選擇寄情于曲詞。在現實中的不如意經歷,也使得他的創作充滿了反叛精神與不平之氣,人鬼殊途卻又相愛交媾,在當時看來確有抨擊儒家倫理綱常之意味,“圣人之道無異于百姓日用,凡有異者,皆謂之異端。百姓日用調理處,即是圣人之調理處。”其劇作所展現出打破傳統,追求幸福的思想,也成為了其經久不衰的緣由。
《長生殿》定稿于1688年,彼時清朝建立不久,統治階級的根基尚不牢靠,故而文化管控極為嚴格。洪異作為舊朝遺民,親眼目睹了國破人亡,百姓流離失所,心中難免感慨悲涼。再加上仕途不順,使得洪昇產生了羞憤之感。一邊作為舊朝遺民,卻未將忠心堅持到底,一邊侍奉新朝,卻又未躋身于新朝的權力階層。兩相之下,這種矛盾痛苦使得洪昇不堪其重,心理產生了微妙的變化。其創作的《長生殿》雖在贊頌李楊之情,但一邊刻畫了唐玄宗沉迷酒色,識人不善的形象,另一邊又鞭撻了狡詐歹毒的安祿山之流,前后隱喻新舊朝。而后大量的懷念舊人篇章,更像是借用曲詞來挽救自己在現實中尷尬的處境。此作一出,也為洪舁帶來了牢獄之災,“可憐一曲《長生殿》,斷送功名到白頭”而他人生的終點以失足落水而告終,也頗為符合其人生境遇。
三、劇作核心表達之分析
通過對劇作的結構、創作背景以及創作者的遭遇可以得出其兩劇作各自的核心表達。《牡丹亭》寫了一個反對舊傳統和舊道德的反叛愛情,在其作品背后能感受到一股掙脫對壘的力量。其劇作基調哀而不傷,憤而不怨,多有向上之意。而湯顯祖其本人也對離經叛道的李贄多有敬仰之情,“如明德先生者,時在吾心眼中矣。見以可上人之雄,聽以李百泉之杰。尋其吐屬,如獲美劍。”
而《長生殿》總體基調是由喜到悲,由悲到怨,怨中又多了些許的無奈。通過對李楊情緣樂極哀來過程的詳盡描寫,著意渲染了一種人生失意無法排遣不可挽回的情緒。后半部大段的唱腔觸及的更多是人精神上的痛苦,發自靈魂深處的凄涼,真正脫離了一般戲劇的肉體之痛、命運之痛,給人以身入絕境而無力回天之感。
四、結論
由此可見,《長生殿》與《牡丹亭》其劇作結構似確有相同之處,兩位創作者背景遭遇也大抵相同。從這兩個層面來講,稱《長生殿》為翻版的《牡丹亭》確可為一家之言。但表現戲曲核心的是隱藏于曲作背后的精神氣質,而非是流于表面的大體相同。《長生殿》與《牡丹亭》二者,前者充滿了憂郁哀傷懷念舊人的凄涼悲痛之感,后者劇作中充滿了反抗不平的斗爭之態。鑒于此,愚以為前者是后者翻版這樣的說法恐怕是站不住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