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榮
舉世聞名的美國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課程標準也指出:“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這些都強調了學生的興趣在學習中的重要性。歷年來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精簡作業,研究作業設計趣味性策略,是每位教師長期研究課題之一。
作為一名農村小學數學教師,針對現階段多數農村小學生實際問題,及農村小學數學作業現狀,我從數學作業設計趣味性策略入手進行研究,使孩子們愛上數學,學好數學,用好數學,從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積極向上的良好品格,全面提高農村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一、圍繞課堂知識,設計趣味作業,激發學生興趣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在講完一節新課后,布置數學作業要圍繞課堂教學知識點,從學生興趣出發,設計各種類型趣味十足的作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例如,四年級下冊,在學生學習了四則運算知識時,可以布置讓學生用撲克牌,每次抽出4張(大王和小王不算),列出得數是24的式子,既可以在家中和家長一起玩,加強親子交流,也可以在班級中分組PK,讓學生在玩中、比賽中,熟練掌握運算方法,提高運算效率。又如,各年級在處理每個單元的復習、預習或解決問題時,都可以通過畫思維導圖的方法分析、整理、歸納知識。在教學周長、面積、體積時,可以給學生布置測量、動手操作、實驗等類型的作業,讓學生在動手測量、計算及實驗活動中學習數學知識,應用數學知識,讓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可以學有所用,從而促進學生認真完成作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圍繞課外閱讀,設計創新作業,拓展學生思維
在設計數學作業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性、創造性,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完成作業。我會經常利用空余時間引導學生進行數學閱讀,閱讀內容可以是課本上的解決問題、數學廣角、你知道嗎等;也可以是課外的數學故事、數學報紙、數學名人傳記、數學歌謠等,在閱讀時適當給學生以指導,閱讀后指導學生創辦數學手抄報,組織學生舉行數學講故事比賽,引導學生創編數學童話故事、歌謠等,并進行評比。通過這些閱讀及活動,學生善于思考了,且思維的廣度和深度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學習數學更認真了,完成數學作業的積極性更高了。學生學習數學有了一個質的飛躍,能夠上升到為自己學,認真學,喜歡學的學習狀態。學生真正對數學學習,數學作業產生了興趣。
三、圍繞生活實際,設計實踐作業,提高學生能力
數學作業如果脫離實際,那么,數學學習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更談不上學生有意義地學習數學和獲得有意義的數學知識的目的。因此,在設計數學作業時,要聯系生活實際,使學生在生活中應用所學知識。
1.數學日記作業
數學老師們引入了語文學科常用的練筆方式一一日記,進行了學科整合,嘗試改變作業形式,讓學生編寫數學小日記,寫下生活中發現的有趣的數學問題。孩子們在生活中找數學、學數學、用數學,有了許許多多的驚喜。
驚喜一:“枯燥”的數字是我們每日生活中“美妙的音符”(電話號碼、電梯、公共汽車、鐘表……)。一年級的一位同學的數學日記中說:“我學了數字,知道了2幢602是我的家,還知道了150××××3222是我媽媽的手機號碼,原來數學就在我身邊呀!”
驚喜二:“單調”的圖形就“藏”在我們每天接觸的生活用品中。六年級的一學生運用課堂上學到的有關圓柱體的知識,用廢泡沫做了一個小圓柱體,修好了有破洞的保溫箱,她在日記中寫道:“……今天我很高興,因為我能運用數學課上學到的知識,做了一個小圓柱體。這不僅幫我復習了圓柱體的有關知識,還使我體會到:數學并不神秘,只要我們仔細尋找,耐心觀察,就一定會發現它。”
2.實踐性作業
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學習了數學知識之后,盡量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這些知識,讓學生感覺到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并且會運用這些知識,加深對這些知識的理解。
如,在元角分教學后,可以布置讓學生自己買東西的作業,并做好記錄,帶多少錢,買什么東西,花了多少錢,找了多少錢等等;也可以為學生創設購物場景,讓學生模擬買賣物品,在買或賣的過程中,學會算錢,學會與人交流等;統計圖教學后,可以讓學生自己調查水果店某月各類水果銷售情況,制作統計表,并根據實際分析下個月水果店應怎樣進貨。設計這些作業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并會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總之,在教學中,我們要盡力設計、創設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數學作業,讓學生愛上數學,樂于完成數學作業,從而提高個人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