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孝平
摘要:企業綜合改制改革是當前我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大過程中一個不可避免的社會主題。從一個宏觀上面來看,企業管理改制改革是從當前企業的基本功能定位出發,給當前國有企業以更明確的產業定位,對當前國有經濟的產業布局結構進行一些戰略性質的調整,從一個整體上說是提高現有國民經濟的社會整體效益和核心競爭力;從一個微觀上面來看,改制改革是促進企業自身要在發展壯大過程中不斷提高企業投資帶動效益,發展壯大規模實體經濟,提升企業內部管理服務水平的必然有效途徑。很多國際成功經驗案例告訴我們,要不斷提升企業整體實力,取得企業核心市場競爭力,改制轉企是一條快速有效的發展路徑,也是當前現代企業改革發展的一個重要流行發展趨勢。
關鍵詞:企業改革;人力資源;創新研究
一、企業可持續發展與戰略人力資源經營管理體制創新
在當今的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環境中,推動企業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人力資源之一是企業信息、知識和管理創新能力。企業員工能夠同時取得的可持續經濟收益的最好發展途徑之一就是積極開發與充分利用那些存在于企業員工本身的專業信息、知識和技術創新力。研究結果表明,企業財務改制最終失敗的重要根本原因之一也就是將往日注意力過多地放于集中在短期內的財務經濟效益上,而沒有從長遠發展戰略的各個層面深入考慮"人的因素"。在一個企業破產改制發展過程中,如何在一個企業所有產權結構發生重大變更,投資經營主體發生多元化時正確處理人與好人的關系問題,是企業改制真正是否能為一個企業發展帶來最大經濟價值的一個核心影響因素。此外,改制不可避免地也會帶來種種心理沖突,包括企業員工整體心理素質沖突、文化沖突、組織領導機構心理沖突和人力資源配置心理沖突等,這些心理沖突不能有效得到解決就必然也會損害整體企業自身核心競爭能力。因此現在企業內部改制后的企業人力資源經營管理模式創新無疑將會是直接決定一個企業未來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
二、國有企業應當著手做好人力資源事業管理體制創新
國有企業公司改制后的人力資源內部管理環境創新改革措施內部管理環境變化是國有企業自行實施持續經營戰略管理的重要基礎,由于企業改制成功帶來的國有企業內部管理環境的巨大變化,已經完全改變了這一變化基礎,建立在這一變化平臺之上的國有傳統企業人事管理顯然無法完全能夠適應企業改制成功后的國有企業實施可持續發展經營戰略的客觀實際要求。因此,對這類已經改制后的大型國有企業而言,人力資源保障管理工作面臨著新的發展難題和巨大挑戰。改制后,企業的各級人力資源保障部門的管理工作除了改變傳統上的人事管理部門主要負責的員工檔案管理、人員配置調配、職務管理職稱等級變動、工資待遇調整、員工其他日常事務等的管理之外,更重要的它還是專門進行系列戰略性的人力資源戰略規劃、人才資源配置管理效益達到最大化、員工的有效使用激勵以及大力促進區域文化經濟融合等各項工作。因此,國有企業深化改制后的當務之急就是應著手做好人力資源事業管理體制創新。
三、戰略性人力資源管理與企業整體發展戰略的整合
戰略性企業人力資源人事管理與整個企業自身整體經濟發展管理戰略的有效整合對于企業內部改制后管理應更加重視新的戰略性企業人力資源人事管理,這種人事管理與我們傳統的企業人事管理最大的主要區別是那就是新的戰略性企業人力資源人事管理也就是不再將企業對人的人事管理僅僅作為-一個企業獨立的人事管理的一環節,而是將戰略人力資源管理視為整個企業中第-大的資源有效地地配置于整個企業自身整體經濟發展中的戰略目標之中。戰略性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是一個企業持續發展的主要戰略推動者和力量,在一個企業的持續發展長期戰略規劃制定和重要戰略決策執行層面均尤其具有顯著的積極意義,在一定很大程度上直接決定了一個企業的長期發展戰略方向。
四、結束語
滿足中央企業持續發展的巨大人才需求創新改制后的中央國有企業必須加快建立一套科學的選拔用人管理機制,改革各類優秀人才嚴格選拔任崗使用的管理方式。除此之外,企業還必須不斷創新人才留人留用機制,讓這些優秀人才通過持續培養為自己企業發展做出更大貢獻,在堅持培養優秀員工對自己企業品牌忠誠度的根本同時,致力于促進人才隊伍綜合能力素質的不斷提升。建立各類專業人才促進職業生涯健康發展的新通道,為員工就業提供一個施展才能的良好舞臺,使他們個人職業價值能夠伴隨企業的成功而發展得到不斷提升。總之,改制后屬于國有企業的現代人力資源企業管理模式需要不斷創新,只有清醒地正確認識和找到擺在面前的困難,結合國有企業的自身發展實際,采取積極有效的現代人力資源企業管理策略,以優秀的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配置為國有企業持續發展提供服務,為企業滿足廣大客戶更高的業務需求提供服務。
參考文獻:
[1]顏士梅.戰略人力資源管理[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3:249.
[2]李戌禎,冀小平,武中力.企業人才的激勵機制[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7 (3):16-17.
[3]曾國平.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M].重慶大學出版社,2005: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