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建平
【摘 要】 目的:探究全髖關節置換術后脫位的原因及預防。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2008年10月到2018年10月期間我科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312例患者早期脫位的9例患者的臨床資料,評價脫位原因、處理以及預防。結果:312例患者術后3月內共脫位9例。其中8例后側入路,1例使用前側入路,脫位率:2.8%。282例使用防高邊脫位中脫位7例,使用無高邊假體的脫位2例。其中10例翻修術中脫位2例,脫位率為20%。9例均給以在麻醉下行閉合復位,皮膚牽引4周,有二例反復脫位翻修后再次脫位,給以再次復位后牽引后未發生脫位。結論:全髖關節置換術后脫位是由多種因素導致,手術入路、假體位置不當、是否翻修、術后不恰當體位等都可增加術后脫位的發生。術前應進行脫位風險的正確評估,術中術后精確處理髖關節不穩定的因素是預防脫位的主要預防措施。
【關鍵詞】 全髖關節置換術;脫位;原因;預防
脫位是THA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有0.2%-6.2%的患者發生脫位.而翻修術后脫位發生率可達10%-25%[1]。我們對我院2008年10月到2018年10月期間我科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312例患者早期脫位的9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總結脫位的原因,及預防方法。
資料:我院2008年10月到2018年10月期間我科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312例患者,男性172例,女性140例,年齡在50歲---75歲期間,平均年齡:63±1.3歲。術前診斷為骨關節炎的有122例,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有151例,股骨頸骨折的有39例。有225例采用后側入路,有87例采用前側切口。有282例術中使用防脫位高邊的髖臼假體,有30例使用無高邊假體。所有患者均隨訪一年以上。
方法:所有患者術后均行DR片檢查,了解患者髖臼假體是否在正常范圍內。9例脫位患者均檢查外展肌肌力,根據病史,癥狀,體征,行DR片確診脫位,在全麻下手法復位,復位成功后行皮膚牽引,若手法復位無效或假體松動則行全髖翻修術。
結果:312例患者術后3月內共脫位9例。其中8例后側入路,1例使用前側入路,脫位率:2.8%。282例使用防高邊脫位中脫位7例,使用無高邊假體的脫位2例。其中10例翻修術中脫位2例,脫位率為20%。9例均給以在麻醉下行閉合復位,皮膚牽引4周,有二例反復脫位翻修后再次脫位,給以再次復位后牽引后未發生脫位。
討論:全髖關節脫位的原因為以下幾方面:
1.手術入路:髖關節手術入路一般有三種,后側、前側、和外側切口。三種各有利弊。一般認為,后側切口脫位率較[2]高。但選擇何種切口,應根據醫生對手術入路的熟悉情況而決定。在組脫位病歷中8例后側入路,1例使用前側入路。
2.假體位置不當。據報道,有半數以上的脫位時髖臼杯的位置不正確,髖臼放置應該:前傾15°±10°,外展:40°±10°,脫位率最[3]低。在本研究中有2例均屬于髖臼位置放置不良造成的脫位。
3.髖部手術史,既往有髖關節手術史的病人術后脫位發生率約為4.8%[4]。全髖關節翻修術后脫位率明顯大于首次手術,所牽涉的因素包括軟組織缺損、大轉子骨折不愈合、下肢不等長等。在本研究中有2例均屬于髖關節翻修術后多次反復脫位。
4.術后患者的依從性差:術后患者患肢過度屈髖部、內收內旋,短期內關節周圍軟組織未修復,可發生早起脫位,在本組本組研究中1例均屬于髖關節置換術過度活動引起的脫位。
5.髖關節軟組織情況,如神經肌肉疾病,偏癱、帕金森病等。髖關節置換術中,髖部軟組織剝離及關節囊不全,如患者自身患神經肌肉疾病,或髖部周肌肉萎縮明顯,術后脫位的可能性增大。
髖關節術后脫位的預防:髖關節術后脫位的預防是全方位的。術者需使用自己熟悉的手術入路,術中盡量減少軟組織損傷。對現代的假體即使采取后入路,如果很好的修復后關節囊和短外旋肌腱,脫位率也可小于1%。[5]。術中要保證假體正常前傾角和外展角,合適的偏心距,合理使用防脫位的帶高邊髖臼假體。術后患者不要早期過度活動,醫師需給以正確的康復指導。術后保持合適的體位。給以正確的合理,可有效降低脫位率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李子榮、郭萬首主譯.髖關節炎手術治療:重建、置換與翻修。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p424.
[2][3] 胥少丁等主編《實用骨科學》,P2108.
[4] 呂厚山主編《人工關節外科學》,P180。
[5] 李子榮、郭萬首主譯.髖關節炎手術治療:重建、置換與翻修。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p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