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安


【摘 要】目的:分析經皮微創接骨板內固定術治療四肢骨折臨床療效及并發癥情況。方法:選取我院2018年9月-2019年9月收治的106例四肢骨折患者,按照隨機分組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3例。對照組患者采取切開復位術治療方法,觀察組患者實施經皮微創接骨板內固定術治療方法。結果:經治療發現觀察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四肢患者實施經皮微創接骨板內固定術治療方法能夠有效穩定患者的身體相關指標,降低患者的并發癥發病率,加快患者身體恢復速度,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經皮微創接骨板內固定術;四肢骨折;臨床療效;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R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0-040-02
四肢骨折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類型,臨床癥狀有肢體出現異常運動、傷口劇痛、淤血、局部腫脹等。在患有四肢骨折后,會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影響患者的正常活動,對患者心理及生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1]。通常情況下均采用手術治療方法來恢復患者的肢體功能,本院對四肢骨折患者實施經皮微創接骨板內固定術,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分析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9月-2019年9月收治的106例四肢骨折患者,按照抽簽分組法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3例。對照組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9例,年齡22-66歲,平均(36.17±7.03)歲。觀察組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3例,年齡23-65歲,平均(37.18±7.4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值得深入研究。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切開復位術治療方法,對患者注射麻藥并清理患者骨折部位,待麻藥生效后對患者骨折部位進行切口,切口長度不大于15cm,不小于10cm。利用醫用器具將患者骨折部位進行復位并固定,后將切口縫合[2]。
觀察組患者實施經皮微創接骨板內固定術治療方法,麻藥生效前的工作與對照組患者一致,麻藥生效后在X線透視下準確找出患者的骨折位置,并對患者的骨折程度進行有效評估,將患者骨折部位固定后對患者骨外側進行切口,切口長度不大于5cm,不小于3cm[3]。后將患者骨折部位用鎖定加壓鋼板加以克氏釘進行固定,完成后進行切口縫合。
1.3 統計學分析
統計學分析采用 SPSS19.0數據分析軟件進行分析,計量數據以x±s表示,組間數據予以t檢驗,計數數據以%描述,予以x2檢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5.7%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16.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四肢骨折的發病原因主要有直接暴力、間接暴力、積累性勞損、疾病等。就積累性勞損和直接暴力作出分析,直接暴力指力直接作用于患者骨骼某部位,導致該部位骨折,如轎車車輪撞擊腿部、鐵棍敲擊手肘等。積累性勞損指患者長期反復性的對肢體某部位進行直接或間接損傷,就極易導致該部位發生骨折,如遠距離行走[4]。目前針對治療四肢骨折的方法主要通過手術來完成,傳統的切開復位手術需要對患者骨折部位切開較長的切口,且在手術過程中對患者的患肢軟組織進行剝離,極大程度上加大對患者身體的傷害,在后期恢復治療期間不僅會影響患者切口愈合速度,還會引發多種并發癥[5]。而采用經皮微創接骨板內固定手術方法,不僅能夠準確找到患者受患部位且切口較小,還能有效降低對患者骨膜的損傷程度,利用鋼板對患者骨折部位進一步加固,起到減少并發癥發病率,加快患者愈合速度,提高患者肢體功能的效果。
綜上所述,對四肢患者實施經皮微創接骨板內固定術治療方法能夠有效穩定患者的身體相關指標,降低患者的并發癥發病率,加快患者身體恢復速度,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趙智勇.經皮微創接骨板內固定術(MIPO)治療下肢骨折的臨床療效[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6,10(02):6.
[2]丁建民.經皮微創接骨板內固定術治療四肢骨折的臨床效果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04):115+139.
[3]陳遠.經皮微創接骨板內固定術治療四肢骨折臨床療效觀察[J].雙足與保健,2018,27(13):142-143.
[4]童軍,李躍紅,舒帆.經皮微創接骨板內固定術治療四肢骨折的方法和臨床效果[J].浙江創傷外科,2018,23(03):577-579.
[5]張蔭坤,何平,龔翰.經皮微創接骨板內固定術治療四肢骨折臨床療效觀察[J].青島醫藥衛生,2016,48(03):194-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