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玲玲
【摘 要】目的:分析探討對公共衛生傳染病消毒控制的方法;方法:由當前功能衛生消毒情況入手,對常見傳染病消毒控制現狀進行分析,并根據所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結果:通過分析可見,目前臨床中公共傳染病的種類較多,導致患病群體較為廣泛,而人口的流動加快了傳染病的傳播速度,為居民健康帶來了威脅;結論:為了能夠更好的達到功能衛生傳染病消毒控制效果,應加強對傳染源的管理,普及傳染病相關知識,加大宣傳力度,并對傳染病開展全面的監控,以降低傳染病對人們身心的不良影響。
【關鍵詞】公共衛生;消毒控制;傳染病;預防
【中圖分類號】R18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1--02
引言:
目前公共衛生事業已經成為公共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不僅給廣大人們群眾的自身健康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同時還會影響影響到人們的正常生活,對于我國現階段社會發展也有著重要的意義[1]。傳染性疾病作為公共衛生事業的重要內容,其包括對疾病的預防、健康和相關資源的分布等工作,其中對于傳染性疾病的消毒控制工作由于關系重大,故而深受各界人士的關注。故而針對傳染病消毒控制工作開展相關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
1 公共衛生傳染病消毒種類以及方式
1.1 疫源地消毒
疫源地消毒主要是針對公共衛生已經發生或者曾經發生傳染源和病原體污染的地區進行消毒,用于清除傳染源所排出的病原體,進而確保公共衛生空間的環境安全。目前對于疫源地消毒的方式主要分為兩類,一種是隨時消毒,一種是終末消毒,其中終末消毒需要由當地的公共衛生機構來完成。
1.2 預防性消毒
如果公共空間內未能及時發現傳染源,為了能夠預防傳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的發生,故而需要對可能受到病源微生物污染的場地、物品、動物以及人體進行消毒。
2 公共衛生傳染病消毒控制現狀
2.1 病種繁多、患者數量大
隨著近年來我國經濟的發展,傳染性疾病的種類也越來越多,加之與國外交流的日益頻繁,部分外來傳染性疾病也逐漸在臨床中被發現。隨著傳染性疾病種類的增加,患者數量也明顯增多,根據相關調查顯示,2012年我國報告的AIDS患者數量就已經超過26萬例,而死亡率則接近14%,另外還有大量潛伏期或者未就診患者病情未報告,因此實際發病患者數量要超過26萬例。同時大量研究還發現,目前已經有多種傳染性疾病由易感人群向著普通人群所轉移,進而為傳染性疾病的防控工作帶來的難度[2]。
2.2 控制力度不足
控制力度不足是我國目前公共衛生傳染性疾病消毒控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目前我國經濟發展存在著明顯的地域差別,導致了不同的地區其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繼而影響了我國疾病防控網的健全發展。加之相關資金和設備的投入力度不足,影響了整體的防控水平。就基礎衛生部分的建設而言,大部分衛生院處在遠離城鎮的地區,以全科醫療及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為主,部分未建立完善的傳染病防御網,只在疾病發生、蔓延后才會開展應對措施。臨床中部分醫生缺乏對傳染性疾病防控的意識,對于傳染性疾病的防控宣傳工作不到位,也是導致疾病蔓延的重要因素。另外,由于我國人口和動物、物品均具有較大的流動性,為傳染病的傳播和傳染源的擴散奠定了基礎。
3 公共衛生傳染病消毒控制措施
3.1 完善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和長效機制
界于目前我國國情和人口基數較大等問題,導致公共衛生傳染性疾病的發生概率相對較高,故而政府相關部門應及時建立和完善公共衛生傳染性疾病的應急機制和長效機制,與相關部分協同合作,做好傳染性疾病消毒控制體系的監管工作,提高對公共衛生傳染性疾病突發事件的預防和處理能力,以便于應對日益嚴峻的傳染性疾病問題。
3.2 強化對疫情的監測,及時做好隔離工作
以及病源攜帶者,應盡量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同時上報相關單位進行隔離治療或者跟蹤隨訪,最大程度避免傳染性疾病大范圍的傳播。對于與患者有過接觸的部位需要進行預防性消毒。消毒時可采用含氯消毒液進行局部擦拭消毒,也可采用酒精等進行擦拭效果,且消毒后不要用清水沖洗。雖然采用清水沖洗的消毒方法效果不太理想,但是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清潔的作用,可根據實際情況應用[3]。
3.3 加強健康宣教,落實預防工作
人們對于公共衛生傳染病消毒控制的認識決定了其對于疾病的態度,故而應做好關于公共衛生傳染病預防和控制的宣傳教育工作,通過媒體、社區講座、宣傳欄、發放宣傳冊等形式,向廣大群眾提供傳染性病的相關知識,增強人民公共衛生傳染病消毒控制意識,切實做好基本的預防工作。
3.4 利用現代化技術控制傳染性疾病的蔓延
我國近年來科學技術水平已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故而公共衛生部門應積極引進先進的技術完成對傳染性疾病的記錄和監控工作。通過監測網絡,實時了解區域內公共衛生傳染性疾病的發病情況和消毒控制工作的開展情況。另外,通過信息平臺及時發布準確的傳染性疾病疫情,避免群眾由于聽信不實的消息而出現恐慌情況。
3.5 做好傳染源和傳染途徑的控制工作
對于公共衛生傳染病控制有效途徑之一就是切斷其傳染途徑,消滅傳染源。故而當有地區出現公共衛生傳染病疾病時,衛生防疫部門應及時制定疾病的防控措施,并下發給相關部門,指導群眾做好自我保護工作。對于疫源地來的人和物均要嚴格檢查,確定無病原體帶出[4]。對于已經感染或者疑似感染的人群要及時隔離,并做好應急處理工作。對于傳染源要定期消毒、定期檢查,做好消毒控制工作。
結論: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中不確定因素大量增加,為公共衛生傳染病的消毒工作帶來了負擔,加之各個地區對于傳染性疾病的控制力度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故而加強公共衛生傳染病消毒控制工作有著重要的意義。所以,我國相關部門應強化對居民傳染病消毒工作的宣教工作,幫助人們正確認識傳染性疾病和相關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加強對疾病的監控管理,提高公共衛生傳染病消毒控制工作的效果。
參考文獻
楊曉旭,祝合軍.關于公共衛生傳染病控制的探索[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06):1178-1180.
陳辛巒.公共衛生傳染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防和應對策略[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26):167.
李亞品.傳染病信息實時采集與應急處置系統研究[D],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2013.
王昌峨.關于公共衛生傳染病控制的探索[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5,15(06):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