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吉 萬蕾 劉方濤
【摘 要】目的:對小兒手足口病的臨床病理進行分析,并探討其預防和控制的對策。方法:選取84例2018.2-2019.2本院收治的小兒手足口病患兒,按照患兒入院先后順序隨機分組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2例,其中觀察組采用綜合預防控制措施,對照組采用常規預防控制措施,對兩組患兒不同年齡段的發生率進行對比,評估不同預防控制措施的應用價值。結果:觀察組和對照組總的發生率分別為7.14%、26.18%,數據差異顯著,經檢驗,組間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為了降低小兒手足口病在臨床上的發病率,建議實施綜合預防控制措施。
【關鍵詞】小兒;手足口病;預防;控制
【中圖分類號】R473.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1--02
臨床上手足口病是兒童時期的多發病,其主要具有傳染性且起病急的特征。每年春季為該病的高發季節,部分患兒除手足口出現潰瘍外,也會在臀部、肛門附近、軀干或四肢出現皰疹[1]。一般情況下該病程在5-10天,且治愈后,無后遺癥。實驗選取2018.2-2019.2本院收治的84例小兒手足病患者為例,具體預防和控制對策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2-2019.2本院收治的84例小兒手足口病患兒。依照患兒入院的先后順序隨機分組為2組。其中42例采用綜合預防控制措施(觀察組),該組中男女患兒的比例為4∶3,患兒平均年齡為(3.02±0.13)歲,42例采用常規預防控制措施(對照組)。該組中男女患兒的比例為5∶4,患兒平均年齡為(3.05±0.12)歲,比較兩組患兒的基本資料,組間差異不大(P>0.05)。
1.2 預防控制措施
對照組:常規預防措施,其內容表現在 ①強化對醫護人員的培訓力度,使其了解掌握更多有關手足口病方面的知識;②做好健康宣教工作,通過多媒體、疾病報刊宣傳欄等途徑進行宣傳,提升患兒家長對手足口病的認知水平;③嚴格執行消毒、隔離等措施,減少細菌的入侵,切斷手足口病的傳播途徑[2]。④加強對患兒護理人員的培訓指導,口腔護理,對患兒定時的進行生理鹽水的消毒工作,皮膚護理,定期的對患兒換洗貼身衣物,并且用消毒藥水進行身體的擦洗。
觀察組;綜合預防控制措施:①切斷病原的傳播途徑:該疾病的傳播途徑依次為口、空氣飛沫、糞便、日常用具、衣物等,一旦患兒感染手足口病,需立即對其使用的玩具、衣物及接觸到的東西進行消毒,同時家長還要做好室內開窗透氣,盡量減少患兒的外出次數,②注重對易感人群的保護,該病的易感染性以及傳染性均比較強,且傳播途徑比較廣泛,因此,醫院及其他醫務部門可通過疾病報刊宣傳欄、多媒體等方式對該病進行強有力的宣傳。從而提升周圍人群對該病的預防控制和保健意識。③做好疫情報告,如若發現疑似病人,要及時送醫院就診,避免引發其他嚴重并發癥。此外,讓患兒居家休息,及時隔離治療,對患兒所用的物品進行消毒處理,最大限度防止該病蔓延擴散[3]。④家長應注重對患兒體質的訓練,患兒家長應通過醫生專業的指導,合理安排患兒的飲食以及正常運動計劃,從而提升患兒的體質,增強其抵抗能力,以達到預防手足口病的目的。⑤在疾病高發時期,家長應減少帶孩子去公共場所的次數,以避免接觸到該病的患兒,家長也應該注重對小兒良好的衛生習慣進行教育,讓小兒養成勤洗手的良好生活習慣,另外家長可以準備一些消毒液,定期對家里的凳子、門窗、茶杯等一些經常被觸摸的東西進行消毒,做到從根源上防治小兒手足口病的發生。
1.3 統計學分析 實驗數據均采用專用軟件SPSS21.0分析,計數資料用X2檢驗,%表示,計量資料用()表示,t檢驗,檢驗水準a=0.05,組間差異顯著且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結果
2.1 對兩組患兒各年齡段的發生率進行比較 數據顯示,觀察組相對于對照組患兒各年齡段的發生率明顯要少,組間差異較大(P<0.05),見下表1。
3 討論
手足口病是臨床兒科的常見傳染性疾病,該病毒主要由腸道病毒引起。臨床上患兒多伴有發熱,并且以手足臀口處斑丘疹、皰疹為主要表現。之所以我們稱為腸道病毒,是因為腸道病毒多達71種血清型,而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主要有20+種。不同類型腸道病毒之間是不會交叉免疫的,也就是說,有可能同一個孩子可以得很多次手足口病[4]。手足口病的可怕之處在于,它可以侵犯小腦,甚至出現神經源性肺水腫、循環衰竭,嚴重者可導致死亡。但是臨床發現,早期的對手足口病進行預防,可以有效避免手足口病的發生,具體表現在:切斷病原的傳播途徑、注重對易感人群的保護、做好疫情報告,加強對小兒的體質訓練、對患兒進行隔離、加強對手足口病的宣傳工作,另外家長可以準備一些消毒液,定期對家里的凳子、門窗、茶杯等一些經常被觸摸的東西進行消毒,做到從根源上防治小兒手足口病的發生等,這些方法對預防和控制手足口病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5]。結合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的總發生率(26.18%)高于觀察組的總發生率(7.14%),觀察組的疾病發生率明顯較低,組間差異較大,(P<0.05),數據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為了降低小兒手足口病在臨床上的發病率,建議實施綜合預防控制措施
參考文獻
王梅.小兒手足口病的傳染與預防控制措施[J].雙足與保健,2019,28(14):125-126.
陳澤海.小兒手足口病的預防和控制對策及效果觀察[J].雙足與保健,2019,28(09):71-72.
李桂鏈.基層醫院小兒手足口病的預防與控制措施的探討[J].中國醫藥科學,2017,7(14):45-48.
劉玉發.探析小兒手足口病的預防控制措施[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58):11508.
張吉玲.試論小兒手足口病的預防控制措施[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11(20):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