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宇/新疆農業大學
課堂不當行為也稱為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不適當行為,指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的違反課堂紀律、學校規章制度,并對自身及他人的學習效果、課堂利用率和獲得感造成不良影響的行為,主要包括不出勤,或者已出勤卻在課堂中玩手機、睡覺、坐后排、發呆神游、儀表不規范等行為。
筆者以新疆農業大學為樣本,面向本高校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學生共發放問卷400份發放問卷740份,回收問卷736份,問卷回收率為99.5%;按照問卷填寫的相關要求,以填寫是否完整、有無重復等標準,刪除無效問卷14份,確認有效問卷722份,問卷有效率達98%。各年級分布均勻,具有代表性。其中,超過76%的學生認為非常有必要加強課堂行為管理,并在問卷的最后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議。按照問卷中所羅列的不當行為的類型,學生進行了自我分析。

表1 大學生課堂不當行為的現狀分析表

早退 4.85請假 4.37玩手機 3.71坐后排 3.77睡覺 4.15發呆神游 3.78看與課堂內容無關書籍 4.45上課戴耳機 4.81隨意應付課堂作業 4.26回答問題不主動 3.35儀表不規范 4.79其他(吃零食、閑聊等) 4.31小計 4.28
從問卷當中顯示的數據來看,大學生課堂不當行為呈現多樣,比較普遍,出現頻次較高的主要包括不按規定出勤、上課狀態不好、儀表不規范、隨意應付課堂作業、做與課堂內容無關的事情等。自學校在教室裝入攝像監控,嚴格課堂管理后,玩手機和坐后排現象得到較好改善,雖然問卷調查中占比不高,但是在嚴管的情況下仍出現此狀況,也需要我們對此進行深入的分析。
課堂管理是學校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學校管理的整體水平。沒有規章制度對學生的課堂學習行為進行約束,就不會有良好的課堂氛圍,但是過于嚴格的、不科學合理的制度反而適得其反。因此,課堂管理相關制度的制定需要校方充分結合師生雙方的心理訴求,形成科學有效的管理方案。
通過調查發現,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和專業性是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而在高校普遍存在教師“滿堂灌”的現象,教師和學生互動較少,即使教師提出一些課堂問題,學生回答積極性也不高,因此出現老師“唱獨角戲”的現象。同時,部分教師“老生常談”,特別是在一些公選課上,很多案例都是幾年前甚至幾十年前的,不能與時俱進更談不上貼近學生生活,因此造成課堂氛圍壓抑,“抬頭率”、“點頭率”低。
首先,對大學學習的認識過于片面,認為上大學就是為了“一紙文憑”,上課就是為了不曠課、不掛科,忽視課堂學習提高的重要性;其次,自律性差,認為大學就是“自由的天堂”,脫離了高中時代學校和家庭的管束,不能嚴格要求自己,在手機和網游面前缺乏自控力;再次,學習目標不明確,對自己的學業和職業規劃缺乏明確的目標,“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生活懶散;最后,受到身邊其他人的影響,比如忙于社團工作、兼職工作等。
“軟”即教學環境及學術氛圍等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校風、班風、學風,對于塑造學生價值觀,激發學習興趣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讓學生參與感受并且愛上大學生活;定期開展學習交流與成果展示、學習標兵表彰等活動,以濃厚的學術氛圍為學生打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硬”即學校的規章制度和課堂行為規范。學校要不斷加強對教師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質量管理,建立和健全課堂管理制度。通過開展集體備課、學術沙龍等活動,加強教師之間的教學和課堂管理經驗交流,開展對教學和學習質量的監控管理,根據課程要求,監測教學和學習的過程,發現存在的問題并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具有針對性和建設性的意見,從而促進學生學習水平的提高和教師的專業發展,保證課堂教學的質量。同時,加強教務行政管理工作。通過開展日常教學常規管理、德育工作管理、科技教育管理、組織開展教師的培訓工作等,對課程編排、教師安排、學生成績、課堂管理等各方面進行控制管理,通過對課堂教學秩序的監管,減少課堂不當行為的發生。
“內容為王”,以優質的教學內容吸引學生,而不是一昧地照本宣科。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生的關注點、疑惑點和興趣點為切入,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引用豐富有趣,既與專業相關也與生活有關的課外內容及案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創新教學手段,而不是一昧地“PPT+板書”。借助新媒體新技術實現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在傳統課堂中可以借助如雨課堂、超星學習通等應用功能,比如簽到、話題討論、彈幕等互動功能,不僅學生人人可參與,增強教學的趣味性,也能為教師提供一個課堂管理平臺,通過相關數據監督學生的學習效果。
創新考核方式。教師要在第一堂課時告知學生本課程的考核方式,不僅以期末成績合格為標準,平時成績也非常重要,創新考核方式,形成多樣化的課程考核體系,以此督促學生的課堂表現。
調查發現,與學生溝通越少,學生產生的課堂不當行為越頻繁,因此,要打破高校以往存在的“老師下課就消失”的現象,以熱心、愛心、同理心真誠對待學生。“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不僅僅是樹立教師權威那樣簡單,加強與學生的情感溝通,課堂教學時從學生角度出發,以身邊案例和故事打動學生,課后與學生進行交流,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從而調整教學內容”,如果在課堂上發現學生存在不當行為時,要有同理心,尊重學生,避免發生沖突,在課后與其交流交談,通過交流拉近師生距離。同時,在教學環節開始前,老師就要制定相關的教學規則,無規矩不成方圓,通過規則的建立,一方面,規矩可以起到警示作用,使學生能夠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減少不當行為的發生;另一方面,規則建立后,教師要嚴格按照規則進行課堂管理,對學生的獎懲有據可循,做到公平公正,對于違反規則的學生采取扣分、考核降檔等懲罰措施,對表現好的學生提出獎勵,并在班級范圍內進行表揚,進而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理想信念作為人的精神之鈣,缺失了就會得軟骨病。學生只有對自己的未來生活有明確的目標、具體的規劃,才能端正學習態度,才能激發學習動力,提高課堂效率,避免產生不當行為。因此,教師在教授專業課的同時,更需要注重對學生的價值觀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科學堅定的理想信念,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減少并杜絕課堂不當行為的發生。
當前,大學生課堂不當行為呈現多樣,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學生自身原因,也有非自身原因,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其中學校管理和教師教學管理作為客觀原因,與課堂不當行為的產生有非常重要的關系,但是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其主觀原因也不能忽視,因此,筆者從學校、教師和學生三個方面分析課堂不當行為產生的原因,并提出相關對策,旨在為教師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學生增強課堂學習收獲感提供經驗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