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芳芳
【摘要】本文通過對我國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的現狀分析,得出農村數字普惠金融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風險,并就如何解決問題、化解風險、使數字普惠金融在農戶和中小型農業企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數字普惠金融? 農村
一、引言
數字普惠金融就是通過互聯網技術,借助計算機大數據分析、信息處理、云計算、AI等技術在金融產品、服務中的應用,讓傳統的金融服務所不涉及的客戶群享受正規金融服務的一種數字化途徑。黨的十九大中把“三農”問題作為農村振興的重點,而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對改善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提高農民就業水平,增加農民收入、維持農村地區的穩定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我國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現狀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止到2018年底,我國人口總數達到139538萬人,其中,農村人口總數為56401萬人,占人口總數的40.42%。2017年,我國互聯網總用戶數達到77198萬,其中,農村互聯網的用戶數為9377萬人,占互聯網總用戶數的12.15%,而截止到2018年,我國農村網民人數上漲,占比達到35%,并且互聯網在農村的普及達到了46%,相比于城市互聯網占比95%,農村互聯網普及程度上升幅度較快。相比于2009年,我國的互聯網普及率只有28.9%,同年,我國每百人有79.89部電話(包括移動電話),截止到2018年,我國每百人擁有125.29部電話。對于數字普惠金融而言,薄弱的基礎設施會直接導致數字普惠金融在我國農村地區的發展,數字技術、移動互聯網以及電話的普及則會大大促進了其的發展。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數字設施建設,數字技術大規模應用于傳統的金融行業,新興的金融科技企業提供了高水平的數字金融服務,我國數字普惠金融基礎體系已初步形成。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通過數據分析得知,2018年我國省級數字普惠金融指數值平均每年增長36.4%,其中位值是2011年的8.9倍。同時,數字普惠金融在我國的覆蓋率、使用深度較2011年都有取得了很大進步。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國銀保監會在2019年聯合發布的《2019中國普惠金融發展報告》中指出,截止到2019年六月,我國平均每人擁有7.6個銀行賬戶,持有5.7張銀行卡,每十萬人中擁有ATM機近80臺,POS機2356臺,全國使用電子支付的成年人比例達82.39%;2019年銀行業金融機構離柜率總體超過85%,我國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績效突出。
京東金融研究院與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小企業研究中心共同發布的《普惠金融數字化轉型的行業實踐》報告顯示,平均每年農林牧漁業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超過了15%,但農林牧漁業貸款額占全國總貸款額的占比處于下降趨勢,截止到2017年,占比不到4%。2017年,中國社科院發布了《“三農”互聯網金融藍皮書》,其中談到2016年我國“三農”領域P2P借貸的規模約為400~450億元,預計我國“三農”金融服務缺口超過3.05萬億元,這意味著農村普惠金融在農村有著巨大的潛在市場。
三、我國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所面臨問題
(一)數字普惠金融產品供給端存在的問題
1.金融機構的征信評級制度不健全和服務體系不夠完善
首先,金融機構的征信評級制度不健全會導致客戶的信用評估和風險管理難度加大。由于客戶的信用不信息不能有效、完整地查詢,金融機構難以對農戶和農業企業進行評估,金融機構想要獲得更多的關于客戶的信息,必須通過線下方式進行調查和測評,這直接導致金融機構提供服務的成本,從而降低了金融機構向農戶提供貸款的積極性,也給金融服務機構帶來了一定的貸款風險。其次,我國目前數字普惠金融服務體系不完善。到目前為止,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還只是處于初級階段,生產規模較小,產品結構單一,很多金融機構更傾向于向大型企業發放貸款,而中小型企業和個體農戶則很難享受金融性便利,阻礙了相關企業和農戶的發展。
2.金融服務質量不高
金融產品結構單一。各金融機構沒有針對農戶的貸款傾向,提供個性化的金融產品服務,也沒有構建針對性的審批機制,導致對農戶的審批效率低下,不能為農戶及時發放貸款。
融資渠道單一。數字普惠金融發展之前,農戶及中小型農業企業只能通過金融機構貸款從而獲得融資,單一的融資渠道難以滿足所有農戶及企業對資金的需求。
普惠金融與互聯網的結合深度不夠。由于二者結合的深度不夠,導致金融機構不能借助互聯網的優勢,通過數字技術為農戶及中小型企業進行經營成果分析、風險評估、效率分析等,從而不能提供更合適的金融產品服務。
(二)數字普惠金融產品需求端存在的問題
相對于較為發達的城市地區而言,農村地區的客戶的普遍特征是收入較低、受教育程度較低、平均年齡較大、對新興技術的接受度較慢等,正因為此,相對新興的金融服務方式,他們更傾向于實際的金融服務網點,我國數字普惠金融在農村地區的發展較為緩慢且阻力很大。
(三)政策的不完善
到目前為止我國現有的金融監管體系中,主要是針對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等傳統的金融機構,而對于新興的數字普惠金融仍然缺乏針對性的監管模式。由于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滲透的行業和地區十分廣泛,政府對其的監管難度也明顯增大。比如,對客戶信息安全的監管不到位導致了信息的泄露從而發生金融詐騙事件;對金融機構的營業資格審查不到位導致了金融公司無證執業等。諸如此類惡性事件的發生會直接影響并降低受眾群體對數字普惠金融的信任程度。
四、推進數字普惠金融在農村發展的建議
(一)數字普惠金融產品供給端
1.完善征信評級制度
針對農戶以及中小型農業企業開展市場調研工作,對其經營情況、貸款偏好、貸款顧慮等基本信息進行了解,建立健全信用評級系統,保證數據的共享,確保征信評級數據在用戶與金融機構間發揮充分的作用。
2.完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
首先,允許小型銀行進入市場,小型銀行的進入可以使得更多的社會資本流入銀行,從而農戶及中小型農業企業可以獲得資金。對農村的中小型機構進行改革,提高其獨立運營能力,吸引當地大型企業入股,提高資金流動性。鼓勵民營金融機構的發展,為客戶更多的金融服務機構選擇。其次,制定多元化的金融產品,根據不同農戶、不同企業對資金需求的多樣性提供多元化的貸款服務,解決客戶貸款難問題。最后,拓寬融資渠道。為我國農業企業提供更多的上市機會和風險投資,拓寬其融資渠道。
(二)數字普惠金融產品需求端
1.提升農戶及中小農業企業的數字普惠金融意識
用戶對于數字普惠金融的接受度取決于其對數字普惠金融的了解程度,通過其農戶及中小農業企業相關人員的培訓,使其充分了解數字普惠金融,轉變傳統的金融觀念,熟練掌握數字普惠金融的各項政策,使其具備使用數字普惠金融的能力,并將數字普惠金融運用到實際的生產經營活動中。
2.提高農戶及中小農業企業金融安全意識
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用戶金融安全意識首先,依托多種宣傳渠道提高用戶金融認知。我國相關金融機構可以加大宣傳投資,利用書刊、報紙新聞、網絡視頻和電視媒體等手段,向廣大用戶宣傳金融安全知識。例如在電視節目中投放公益廣告、在網絡平臺上利用動畫宣傳方式講解金融知識、在報紙新聞上刊登關于金融欺詐的現實案例等。
(三)政府支持
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對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村地區互聯網的應用。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發展水平較低、用戶對于互聯網的認識不足都會阻礙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政府應該加大對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提高互聯網在農村地區的覆蓋率,加快只能終端的普及,使農村和偏遠地區人民可以享受數字普惠金融帶來的福利。
2.完善監管體系,加強監管力度
數字普惠金融比傳統金融行業涉及的行業和范圍廣,監管體系的不健全會給客戶帶來巨大的風險,而目前我國仍存在大量的互聯網公司不具備相應的風險評估能力,這使得農戶及中小型農業企業更容易遭受非法集資、惡意跑路、涉嫌詐騙的損失,政府應在大力發展數字普惠金融的同時完善監管體系,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加大監管力度,保障農戶和中小型農業企業的利益。
3.政策支持
在貨幣政策方面,通過結構性貨幣政策、專項再貸款、定向降準、宏觀審慎評估政策等,為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發展普惠金融保駕護航。在財政政策方面,對農戶和小微企業減稅降費,繼續實行農戶企業所得稅優惠和小額貸款增值稅政策,加大政府風險補償支出,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正向引導作用,讓政策更加聚焦于“三農”主體和小微企業。
參考文獻:
[1]李建偉,王寧.新舊動能轉換下數字普惠金融助推精準脫貧[J].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020,34(03):1-9.
[2]程萍.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的創新發展與監管[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09):132-136.
[3]蘆國榮,拜劍梅.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實踐[J].中國金融,2020(09):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