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越來越多的人雖然已經到了退休年齡,但是依舊會選擇再次就業。退休人員享有退休權,其再就業關系可以界定為一種特殊勞動關系,應該在工作時間、最低工資、勞動保護方面受到勞動法律的保護,建立統一的退休再就業權利救濟機制。
【關鍵詞】退休? 再就業? 法治保障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19年末,中國的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76億人,占總人口的12.6%。人口老齡化給社會發展帶來了諸多挑戰。紅杉中國《2019年中國城市養老消費洞察報告》提出關鍵洞察,認為中國越來越多的人雖然已經到了退休年齡,但是依舊會選擇再次就業,達到退休年齡的再就業者已經成為這個社會不容忽視的勞動力量。可以說,退休人員再就業的法治保障問題既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也是一個在法律實務中常常遇到一個重要的實踐問題和道德難題,因此,對退休人員再就業的法治保障進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退休后再就業的基礎理論
我國有的學者對退休再就業及其法律規制的一般理論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分析和闡述。一是采用要素分解的方式,即通過分別對退休和再就業進行界定獲得退休再就業的內涵,還對退休再就業的近似概念進行了辨析。二是探究退休再就業法律規制的理論基礎,立足于勞動者分層理論和勞動權保障理論進行了剖析和論證,認為退休再就業人員作為新時期勞動者分層發展的典型代表,對其勞動權的保障是正視我國勞動力市場多元化發展現狀的必然選擇。三是分析退休再就業及其法律規制的社會基礎,立法的缺失使退休再就業糾紛頻頻發生而不得解決,因此,對該問題進行法律規制迫在眉睫。然而,該文的基礎理論的研究未論及退休人員再就業的法理基礎和正當性問題,因為這才是對退休人員再就業的法治保障的基礎問題。
從法理角度來看,退休再就業所形成的用工關系是勞動關系抑或勞務關系,國內學者對此莫衷一是。有學者認為,退休人員再就業已成為我國日漸普遍的用工現象,相關立法缺失造成該勞動群體處于勞動法調整抑或民法調整的困惑境地。因此,要徹底解決現階段超齡勞動者再就業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在立法上有必要取消一刀切的法定退休年齡限制,變強制退休制度為彈性退休制度,同時將社會保險待遇的給付與勞動關系的狀態脫鉤,勞動者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后如仍未退出勞動過程的,用人單位無須再承擔繳納養老保險費義務,但雙方的勞動關系性質不變。但是,如果退休年齡人員再就業法律關系與社保待遇掛鉤,一概定性為勞務關系也是不恰當的,若到達法定退休年齡后仍未享有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勞動者的大部分條件與法律、法規所規定的勞動者主體資格相符或近似,那么就應該將其與單位之間的關系認定為勞動關系。鑒于我國目前的退休人員再就業的復雜性,以及在就業主體資格和社會保險待遇方面上的特殊性,退休人員的就業關系可以界定為一種特殊勞動關系,意即在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形成一種介于民事勞務關系和標準勞動關系之間的法律關系,退休人員再就業時應該在工作時間、最低工資、勞動保護方面受到勞動法律的保護。
退休人員再就業的正當性問題,主要是如何規范退休權的問題。有人認為退休權是一種憲法權利,是在公民在達到年齡或不能繼續勞動的情況下退出勞動領域后享有休息或繼續勞動的自由,并且由國家或單位不停止發放工資,生活受到國家和社會保障的權利。退休是一個復雜而重要的社會問題。從退休制度的起源到現代制度的演變過程中,退休是權利還是義務的爭論不絕于耳,但過去的實踐經驗表明將退休視為一項義務,將引起諸多的法律問題無法得到有效的解決。因此,退休人員再就業的前提和正當性問題首先就是要賦予退休人員的退休權。退休權在一般情況下,勞動者達到退休年齡即結束勞動關系,但是退休不意味著完全失去勞動能力,一些退休者為了彌補退休金與原來工資之間的差異,會選擇繼續退休后再就業。從實質意義上來看,退休權是勞動者因年齡或疾病不能繼續勞動而退出勞動領域后享有國家給予相關利益保障的權利。退休權的權利內容包括退休后的繼續勞動權、社會保障權、退休金給付請求權。所有這些權利都屬社會權的范疇,構成我國社會保障權內容。我國憲法中有關退休權的規定不符合實踐需要,應當進行修改要擴大退休權的權利主體,在實現方式上應將退休權徹底納入社會保障制度中。
二、退休再就業人員勞動權益保護的爭議
有學者認為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勞動力人口年齡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身體健康、精力充沛的離退休人員成為勞動力市場一支主要力量。但是,我國勞動力市場現行法律制度只是針對初次就業的勞動者,缺乏保護離退休人員就業權的相關法律規定,使離退休人員就業權受到侵害。因此,我國應構建保護離退休人員就業權的法律制度,使其在公正平等的前提下參與就業競爭,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可持續發展。還有人認為國家立法的缺位使得退休再就業人員的法律地位不明確,其在社會上的法律地位、同工同酬權、最低工資等方面遭受著不同程度的侵害。根據我國的法律規定,退休人員與用人單位出現糾紛時,主要通過與用人單位協商或民事訴訟來解決。但是,退休人員通過民事訴訟維權有不利之處,退休人員與用人單位發生爭議可通過勞動監察來維護權利,目前我國的勞動監察機構缺乏強制執行權,對勞動者的權利保護十分有限。若法律規定勞動監察機構有行政強制權,在用人單位轉移財產而可能使得勞動者權利得不到實現的情況下,勞動監察機構可以采取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手段,同時,在勞動監察過程中,勞動監察機構在基本事實清楚的情況下,在勞動者的請求下,可以責令用人單位立即支付部分賠償數來維護勞動者的生活,使得勞動者的權利很快得以實現,這樣舉措可以提高勞動監察的效率從而更好保障勞動者權利。從這些研究來看,學者們很少涉及到退休人員的法治保障問題。
三、我國退休人員的再就業權的法治保障
如前所述,在我國,多數退休人員具有較高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及觸類旁通的悟性、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較高的綜合素質。如何對離退休人員的就業權進行法律保護,有效解決退休人員的法律糾紛,合理有序開發退休人員人力資源,促進退休人員再就業的 “雙贏”的策略,是我們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國外許多國家實行彈性退休制度,勞動者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不需要退出工作領域,退休人員的再就業是“延續性就業”,不存在“退休后再就業”這一說法。拉布·戴特在《退休制度》一書中,以自由主義的觀點,提出了退休制度現實的復雜性、養老金本身所具有的馬克思主義的矛盾,并對退休制的公正性和退休制經濟效益進行了評估及展望。在我國,退休再就業人員作為新時期勞動者分層發展的典型代表,對其勞動權的保障是正視我國勞動力市場多元化發展現狀的必然選擇。所以,我們要分析退休再就業及其法律規制的社會基礎,因為,法律規制的出現和發展往往以現實的需要為動力。從國外退休再就業法律規制的立法例考察,以及通過我國退休再就業法律規制歷史演變的梳理,我國對退休人員再就業權利保護,主要從制度建構上如何完善我國退休人員再就業的法治保障問題。
首先,要清理對退休人員再就業權利保護的具體制度,厘清制度規定背后的價值理念支撐,這些理念構成了退休人員再就業權利保護正當性的法理基礎,這些價值理念又來自于我們所處時代和空間的道德觀念、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因素。然后重點反觀退休人員再就業權利保障之現實,從法治的角度,提出了立法、行政、司法和社會保障措施,以最大限度地維護退休人員再就業的合法權益。
其次,積極探索退休后再就業者的權利保障從退休人員在勞動基準、養老保險、工傷保險、權利救濟方面等勞動法律的保護,形成以退休后再就業權利保護為中心,由國家負責,依托于社會,政府兜底的社會化和開放式的權利保障體系,切實提升對退休后再就業者的綜合法律治理能力。
最后,建立統一的退休再就業權利救濟機制,幫助退休人員再就業擺脫投訴無門的困境。把退休人員人力資源納入社會經濟發展規劃,維護有勞動能力的離退休人員的就業權,堅持可持續發展,這也是勞動法保障勞動者平等就業權的體現。在這里,我們可以借鑒英國的立法,2004年在英國出現許多雇員在退休后繼續工作的情況后就公布了《雇傭關系法》,該法的目的是鼓勵和支持雇員退休后繼續工作,保護退休人員就業權利。在我國,目前也可以先制定一項退休人員再就業的行動綱領來保證退休人員有機會對本國的發展作出貢獻,而且應該規定全國各類單位和組織在招工廣告中不得對退休再就業予以限制,禁止企業實行強迫退休制度
參考文獻:
[1]李娜.退休再就業法律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3.
[2]馮彥君.退休再就業:勞動關系抑或勞務關系——兼評社會保險標準說[J].社會科學戰線,2012 (07).
[3]楊華,李心格.退休權的界定[J].關東學刊, 2018(05).
[4]王皎皎.離退休人員就業權法律保護問題研究[J].張春枝.當代法學,2008(02).
作者簡介:肖艷暉 (1969-),女,湖南長沙人,湖南外貿職業學院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和法律方面的教學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