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忠民
【摘要】在新世紀我國取得了巨大成就,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信息技術的運用。在信息化進程中高校為我國的信息化建設提供了大批信息化人才。隨著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國必須在人才培養制度上進行不斷創新,培養出大量的符合需要的人才,從教師培養、交流平臺、更新教材等入手是改革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制度? 融合? 實踐? 信息化? 人才培養
引言:進入21世紀后我國的改革已經顯現了巨大的成就。隨著世界的發展信息技術在經濟、技術、國防等發面展現了其巨大的作用。我國在信息技術方面的應用能夠緊跟世界的腳步,是由于在上世紀90年代就在信息技術方面進行了布局,有計劃、有步驟地加快了信息化進程,同時,信息化人才的培養不斷受到重視與加強,高校和其他機構為我國的信息化建設提供了大批的信息化人才。
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不斷實踐,特別是近二十年來的經濟發展,人們已經認識到信息化已經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變革的重要力量,它與經濟發展就像一對孿生兄弟,信息化可以使經濟發展更加迅速,使資源配置更加合理。今后我國的目標是要大力發展信息產業,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
要實現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因素。
一、信息化人才的分類
依照經濟發展和社會實踐可以看到,信息化人才的發展方向大致有兩個方向,一個方向是有關信息的收集、整理、合理分發等有關信息處理的方向,這個方向主要是信息技術和管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結合,用于提高社會的管理水平和運行效率;另一個方向主要是把信息技術和機械制造、船舶制造、飛機制造、礦山開采、石油開采、冶金、化工等工程和工業領域相融合,用于大幅度提高生產效率和自動化程度。
基于對于應用方向的分析,大約可以把信息化人才分成三類:第一類是專門從事各個專業崗位的各種專業技術人才,以前主要指信息技術應用人才為代表的硬件設計人才、數據處理、軟件設計人才、系統集成人才和數據采集、數據分析、及系統運行和維護的人才等,將來更需要大量的掌握了信息技術的一線生產技術人員和設計人員,例如采用CAD技術進行產品設計、生產的人才、使用三維打印技術進行產品開發的人才等;第二類是具有一定管理職能和行業領軍的信息化人才,以前主要指以信息主管 (CIO) 為代表的行業信息主管、政府信息主管、ERP實施顧問和企業信息主管,也包括系統分析師、系統構架師、項目經理等,將來還需要具有信息化素養的行業領軍人物,例如能夠進行現代化生產線的設計師、能夠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建設改造船舶制造、飛機制造、冶金、化工等企業的行業領軍人物;第三類是能夠以戰略性預測人才為代表的人才,包括信息化的發展戰略制定者,長期發展規劃的制定者,信息政策和法規的制定者等。
信息化人才應當具備的特點是實踐性、復合性和開放性。實踐性是信息化人才的工作,不是單純的理論探討,他們都直接參與社會實踐,需要把信息技術運用到所從事的工作中。復合性是指在精通信息技術的同時又通曉相關學科的知識,信息化人才不光要通曉網絡和計算機知識,還要精通所從事專業和相關學科的知識和技術。開放性是指信息化人才應具備不斷更新知識、學習新技術、學習新知識的能力,這是由信息技術發展迅速、變化非常快的特點所決定的,同時信息化人才要善于總結工作中的經驗并系統化、知識化,以利于傳播給后來者。
二、對信息化人才的要求
我國進一步的改革要求進行信息化要和工業化深度融合,也就是說要在工業領域廣泛并且深入的引入信息化技術,使我國的企業不只在管理上要實現信息化,在生產中也要信息化,從而大幅度提高我國工業制造的產品水平和生產效率。就像我國的C919大飛機項目能夠在不到10年的時間研制成功,從設計到生產的各個過程都采用了信息化技術,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的設計和生產水平,以為C919提供總體設計軟件工具的索為公司董事長李義章的話來講就是:通過信息化的手段讓“研制過程是可追溯的,每一個參數、每一個模型都是有來龍去脈的”。如果我國的制造企業都能夠達到這樣的信息化水平,我想就是達到了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
(一)信息化人才的學科知識素養和專業背景
從對人才的認識上一般認為人才的專業素養是用來應對社會分工的需要,而基于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培養大量的信息化人才,就不只有信息化人才的社會分工需要,還必須滿足所從事專業方向的社會分工需要。
這樣的信息人才必須具有相關學科的專業知識,對自己所從事的專業技術領域的技術和特點有深入的理解。也就是說信息化人才必須是通曉本學科的專才,能夠熟練運用本學科的知識和技術來進行生產實踐。
(二)信息化人才的信息素養
信息化人才還必須具有較高的信息素養,這主要是指,他必須對于當前的主流的網絡和計算機相關知識有所了解,對于工業自動控制領域的知識也要有所涉獵,以了解信息化和工業領域結合的切入點。更加重要的是信息技術在不斷的發展,新的技術和方法不斷出現,信息化人才必須保持良好的學習新知識、了解新技術的能力,不斷的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
(三)信息化人才的創新意識
為了應對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的需求,信息化人才必須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具有創新意識的信息化人才在生產實踐中不斷把信息化技術引入專業技術領域,逐漸的改造生產技術,提高生產的自動化程度,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產品品質,經過一個不太長的時間我國工業領域將會出現飛躍性的進步。應該認識到創新并不是必須要大刀闊斧的改造一個產業或一個生產過程,在一個生產工序中能夠加入信息化技術,更利于自動控制或更有利與節約成本、提高效率等,都是創新,信息化人才具有這樣的創新意識是非常重要的。
三、建立新型信息化人才培養制度
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對于人才培養會有更高的要求,只有在人才培養制度上進行不斷創新,為社會培養出大量的符合需要的人才,才能滿足需求。
信息化人才的培養需要對教材、教師和社會環境都要進行適應性的調整,隨著信息化的深入新的成果不斷出現,這就要求不斷的總結實踐經驗,企業在生產中總結的經驗會逐漸滲透到新人的培訓中,而我國信息產業從業人員中有 70% 以上來自高校及科研機構的培養,所以應該看到如何不斷更新高校相關專業的教材和提高教師的綜合能力,是影響將來信息產業從業人員水平的重要因素。
建立新型的信息化人才培養制度,首先就是高校要吸收企業和科研中總結出的新知識、新方法和新理論,從而培養的學生更貼近社會需求,其次要讓企業和科研單位能夠在高校有展示新技術、新產品的平臺,教師和學生在學校里就可以接觸到實用的知識,
因此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人才培養制度的改革:
(1)在高校信息化教師隊伍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從一些公司、企業和科研機構中逐漸補充一些具有實踐經驗、善于總結、有一定教學能力的人員補充到教師隊伍中。目前高校教師中補充的新教師多數是剛畢業的博士、碩士等,他們中很多人剛走出了學校又走進了學校,在實踐經驗方面相對較少,相對于本世紀初信息化的主要方向是軟件開發還沒有顯出太多的短處,但是對于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的新情況下劣勢就顯而易見了。
(2)在現有高校教師中讓一部分教師參與到公司、企業的生產和人才培訓中去,在實際工作中更新知識。高校教師可以在企業中可以發揮具有較強的學習和資料統合能力,在實踐中幫助公司、企業總結知識,既促進企業的進步同時也提高了教師水平。
(3)在高校中開設一些交流平臺,加強高校和企業間的交流,例如可以在固定場所舉辦新產品的展示、介紹會,讓企業或個人展示和介紹自己的新的發明創造,還可以定期舉辦不同主題的新技術沙龍,讓來自不同職業不同身份的人闡述新想法,互相激發靈感。
(4)高校要注重獎勵教材的更新、鼓勵教師在實踐、教學和科研中總結經驗把新成果、新思想整合到教材中,為培養新人提供更好的范本。
信息化人才培養制度是新時期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帶來的新課題,逐漸調整好企業、高校、教師、社會氛圍,讓信息化人才培養制度更合理,值得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孫彬彬.IT企業技術人員職業生涯規劃和管理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論文,2009 .
[2]胡建華.高等教育強國視野下的高校人才培養制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9,(10):1-5.
[3]劉立志.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政策發展的理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度博士學位論文,2003.
[4]鄒海林.談企業信息化與信息化人才培養[J].管理信息系統, 1999,(02):12-13+15.
[5]黨芬,王敏芳.我國信息化人才培養的問題與對策[J].現代情報,2005,(11):30-31+34.
[6]錢海婷.新時期我國高校教師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科教導刊,2015,(8上):75-76.
[7]劉進軍.基于崗位能力的高職大數據專業人才培養模式[J].河北職業教育,2020,(01):80-82.
[8]李迅.地方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教學管理模式研究[J].現代營銷(經營版),2020,(01):241-242.
[9]龐天丙 張振球 靳麗麗.基于教學工坊的軟件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J].世界教育信息,2019,(23): 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