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修平
【摘要】進入新時代,地方國有企業要適應新形勢,首要的任務是解決“三會”(黨委會、董事會、經理會)有機嵌合這個核心問題,圍繞組織、制度、效能三個關鍵因素做好頂層設計,才能從原則方向上把國企優勢與市場機制有機結合,促進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本人用多年招商選資了解眾多企業的經歷,試以完全競爭類地方國企為例,闡釋一管之見。
【關鍵詞】組織優化? 制度強化? 效能提升
一、推進“三會”嵌合,優化組織設計
對于地方國企而言,目前存在的實踐誤區主要有:一是黨委會作用不突出、不全面。一些黨委會只注重學習傳達上級黨委政府方針政策和會議精神,真正開展“三重一大”事項研究較少或不充分,即使有也只是“過程序”或“擔擔子”,黨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的作用落實上有較大偏差。二是治理邊界搞不準,也難搞準。對“三會”的理解和執行一知半解,實踐中“三會”成員雖然交叉任職,但推諉扯皮不斷,國企關系復雜人浮于事等弊病久治不愈。三是人與事分離,經營與管理“兩張皮”。不少地方國企高層治理觀念還停留在“廠長經理負責制”階段,黨委會政治化、董事會程序化,經理層以事務為中心,往往“見事不見人”,容易造成“企業經理人控制”現象。之所以出現以上現象,主要原因是決策層沒有考慮到地方國企規模不大、產業布局不廣等特點,不少企業機械套用了現代企業“三會”治理模式或者模仿特大型央企的治理模式,造成了治理的不經濟或者說“三會”有機嵌合理論和實踐的困惑。
筆者認為,在信息化、智能化的新形勢下,國企治理減層級、加幅度、提效能迫在眉睫。建議總部(一級)公司以確定企業愿景、使命目標和發展戰略為主,重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保證黨委政府方針政策在決策部署上全面貫徹;子分(二級或三級)公司重點把控業務戰略和職能戰略的實施,強烈建議多采取混合所有制形式開展生產經營,把國企優勢與市場靈活機制相結合,形成有國企特色、有生機活力的“條塊結合矩陣式”組織模式,以發展的成效檢驗黨委政府方針政策的落實。對完全市場競爭的房地產類國企來說,總部(一級)公司應該圍繞國家房地產業的定位,圍繞地方政府的目標要求和產業導向,努力體現地方國企的競爭力和影響力;二級公司作為項目單元發展主體,采取混合所有制生產經營,既能充分利用國企的優勢,又能利用“混合”經營的靈活性,在市場競爭中發揮出更大的合力。這種混合經營機制,在先發地區的國企實踐中已經碩果累累。
二、“實”與“虛”結合,強化戰略管控
“實”主要指具體事務,從外在形態上講,主要表現為人財物、產供銷等事項,一般追求的是“當日事當日畢”。以房地產公司為例,主要表現在籌資、拿地、設計、招標、施工管理、成本控制、銷售服務、物業管理等等。“虛”是指建立在處理事務、解決問題基礎上的總結提高,長期堅持就形成了適合企業的制度體系,自覺做到了用制度管人管事、管長遠。特別在當前快節奏的新形勢下,企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這種學習、研究、總結、提高的“虛功”,形成的“微心得、微改進、微創新”特別重要。按照美籍經濟學家熊彼特的創新理論,這些“虛功”蘊涵了產品創新、工藝創新、市場創新、資源配置創新和組織創新,實際上是企業的持續發展的內在源動力。
企業的各級管理者,要在督促下級“實功”做實做精的基礎上,立足主崗、兼顧副崗,練好“虛功”當好教練。尤其是完全競爭類國企高級管理者,不能只圍著上級“指揮棒”轉,為完成年度目標沉迷于事務,忽略發展戰略和市場機遇。以房地產行業為例,按照企業發展階段理論,已經或者正在進入成熟期,創新發展或轉型發展勢在必行。如果還是堅持單純的“拍地—升值—賣房”的盈利模式,既無法體現國企優勢,也容易被市場淘汰。筆者認為,戰略選擇只有三種:一是實行縱向一體化,向后延伸到房地產的規劃設計、材料供應、總包施工等領域,如綠地集團、廈門建發集團;向前延伸到房地產的銷售、服務等領域,如鏈家、貝殼找房等O2O型企業。二是實行同心多元化戰略,以“房子”為圓心,結合地方產業優勢,在智能化、智慧生活、康養社區等多元化戰略上求突破。三是實行并購重組或建立聯盟。為提高地方國企市場競爭力,以資產證券化為手段,集中優勢實行并購重組是保持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的好路徑。作為企業自身也可以通過產品聯盟、營銷聯盟、產業聯盟、技術聯盟等形式,以契約合作制做大做強。
三、人與事融合,狠抓黨建提效能
按照企業管理比較一致的觀點,企業文化一般依次包括物質層、制度層和精神層三個層次內容,特別是精神層和制度層是企業的靈魂和核心,是推動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通俗的地講,企業文化就是企業的做事習慣,在很多企業特別是非公企業,表現為老板文化,體現企業家精神和風格。對于國有企業來說,黨的建設包括政治、思想、組織、作風、紀律和制度建設六個方面,是國有企業的“根”和“魂”,是我國國有企業的獨特優勢。國有企業必須始終堅持“姓黨”,這絕不動搖,也絕不含糊。以上論斷充分表明,國有企業黨建與文化在精神、制度層面的地位、性質和內涵是一致的,都是管人與理事融合、經濟事務與思想文化的相結合。企業文化作為一個舶來品,可能更適應于非公企業,對于國企來說,企業黨建不僅是企業文化的核心部分,更是企業文化的指明燈、方向盤。因此至少可以說,國有企業黨的建設是中國特色的國有企業高級管理學。
對于國有企業黨建(文化)進程中的這些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國有企業應有的效能和競爭力。筆者認為作為國有企業相比較非公企業,需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只有也只能通過企業黨建引領,打造適應市場經濟的國企文化,才能治理企業發展中的“慢性病”、“軟骨病”,全面持久地提升國有企業的治理效能,更好地形成“黨建促企建、企建助黨建”的良性循環,從而助力國有企業基業長青持續發展。
四、結語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地方國有企業的改革實踐也進入了深水區,地方國企既不能照搬照抄西方市場主導型公司治理模式,也無法完全參照中央企業多層級、大跨度的管理模式,而應結合地方國企實際,以黨的建設為核心,整合治理主體的合力,形成中國特色的國有企業管理模式,才能有力推進組織、制度和效能建設。特別是主業為房地產的完全競爭類國企,更要積極順應房地產行業進入精益化時代的趨勢,用公司治理的成果促進房地產企業創新發展、綠色發展,保障國企改革發展的大業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