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莎
摘 要:“創新”這個詞在當今時代下并不陌生,我們生活學習的大環境中,每天都有層出不窮的新事物出現。對于藝術創作來說,不創新,總是一味地模仿照搬,就沒有生命力。那么創新應該如何去做,是在保留傳統元素的前提下加以創新,還是摒棄傳統大膽創新,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诖?,文章通過對經典舞蹈作品《雀之靈》的創作背景,以及其對民族舞蹈的創新進行分析,探索民族舞蹈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雀之靈》;繼承;創新
隨著時代的更替,社會的進步,人們文化水平和審美水平的提高,以及對文化藝術追求的提升,我國的舞蹈藝術在各個方面都有了飛速發展。舞蹈作為動作的藝術,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姿態雷同、動作重樣的情況。如何才能在司空見慣中出新,在按部就班中打破常規,給人以驚喜,是檢驗創作者才氣和能力的試金石。我們常說“常態”就是一種被廣泛接受、認可,模式固定,雖不出格但缺乏特點且不具備吸引力的狀態。藝術創造,最“忌諱”常態。就我國的舞蹈發展來說,特別是民族民間舞,它的推陳出新是毋庸置疑的。在眾多舞蹈作品中,楊麗萍的《雀之靈》可以說是最具有代表性并且最成功的舞蹈作品之一。
一、《雀之靈》啟承之源
傣族作為我國的少數民族,有著自己獨有的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兹赶笳髦嵜利悺⒑推?、吉祥,這樣美好的寓意自然使孔雀成為了傣族人民心中的崇拜之物。在舞蹈藝術的發展過程中,尤其到了20世紀80年代,傣族孔雀造型,已儼然成為云南,甚至中國舞蹈最突出、耀眼,也最具地域特色、文化象征的符號代表。如《金色的孔雀》《水》《雀之靈》等這一系列的舞蹈出現,使傣族舞蹈得到廣泛認可,奠定了很好的大眾審美基礎。《金色的孔雀》的表演者刀美蘭和《雀之靈》的表演者楊麗萍在孔雀舞的編劇中是兩位非常重要的人物。
我們都知道最早的孔雀舞都是由男子表演的,而刀美蘭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局面,她開創了女子孔雀舞的先河,有著“孔雀公主”的美譽。在由刀美蘭參與編創并表演的舞蹈《金色的孔雀》中,她的表演淳樸自然、情感細膩、動作優美,堪稱孔雀舞的經典。這個作品內容簡明,形式趨于傳統,運用了傣族舞蹈的基本體態、步伐及表現形式,給人一種清新、自然的感覺,極具代表性,塑造了一個活潑靈巧、自由自在的孔雀形象。
如果說刀美蘭的孔雀是游走在森林里的孔雀精靈,那楊麗萍的孔雀則是如落入凡塵的仙子一般,她的舞蹈基于傳統孔雀舞,在形式上更加現代化、個性化,更加符合當代人的審美要求。她遵循著發展的客觀規律,同時反映著主體的藝術理念和創造才能,依靠情志心性來把握規律和法則,憑借才氣來感應時代變化,進行藝術創新。因此,《雀之靈》有它獨特的藝術魅力,具有楊麗萍獨有的舞蹈風格,由此可見,《雀之靈》如此深受大家的喜愛是有原因的。
二、《雀之靈》創新之處
(一)動作的提煉
楊麗萍在《雀之靈》中的演繹深入人心,令看過舞蹈的人都身臨其境、陶醉其中。我國資深舞蹈編導黃素嘉在看完《雀之靈》后,這樣贊美道:“美,太美了,美得讓人心醉,楊麗萍‘以心造舞,營構了一首‘生命的頌歌?!?/p>
單從動作方面來看,刀美蘭表演的《金色的孔雀》,這個作品采用了傣族傳統的舞蹈元素,運用了典型的“三道彎”體態、基本的傣族手型和步伐,在這個基礎上加以節奏和空間的變化,展現了一只金孔雀迎著朝霞漸漸醒來,鳥兒自由飛翔,金孔雀也跟著在森林中翩翩起舞的歡快情景,也突出了刀美蘭式的孔雀舞形象。
而楊麗萍的《雀之靈》新穎之處在于她并沒有簡單地搬用傣族舞蹈風格化和模式化的動作,而是依據情感和舞蹈形象的需求,大膽創新,吸收融合了當代的一些元素和特點,富有現代感,更符合當代人的審美需求。其最具特色的便是手指的姿勢與手臂關節的動作,看似簡單但卻是極有難度的,纖長的手指尖連動著手臂快速靈動地做動作,將孔雀之靈氣展現得淋漓盡致,惟妙惟肖。楊麗萍高超的技藝和新穎的編創實在令人欽佩,她的孔雀形象創造是藝術上的一次大的飛躍。
(二)形象的升華
于平在所寫的《〈雀之靈〉之“靈”》的評論文章中曾這樣提到:“看過《雀之靈》,對其“形”定會刻骨銘心;但同時又會發現,舞中每一具體造型的呈現和每一組動態的連續,都并非由動作造型自身的運動趨向來決定的,而是以‘神來作為‘形之變異和延展的內在依據……”于平對楊麗萍及其舞蹈如此高度的贊賞,使我們對表演和創作本身又有了新的認識。如果舞蹈作品只是單純停留在形似的初級階段,未能達到神似的高度,就談不上觸及靈魂深處的撞擊點。在動作編排上,充分發揮了舞蹈本體的藝術表現力,從頭到腳、從手指尖到腳指尖,直至每一個細胞都在躍動,將孔雀的尋覓、展翅、跳躍、旋轉、飛翔和戲水等舞蹈意象充分體現,成功塑造了一個靈動而又富有生命激情的“雀”的藝術形象。
刀美蘭的《金色的孔雀》中孔雀展翅、戲水、跳躍的動作,在輕松歡快的音樂中,完整地呈現出了孔雀的形態之美。楊麗萍在《雀之靈》中,通過新穎別致的手臂動作,靈巧細碎的手指運用,伴隨著恰到好處的旋轉,在柔美靜謐的音樂中,成功展現了孔雀的神態之靈。不可否認,楊麗萍的這個作品有太多成功之處,這其中包含了楊麗萍對生活的思考、理解和感悟,將原本具象的孔雀形象加以升華,展現出了意象更深層次的內涵。在她的舞蹈中,雀之靈魂顯得那么高潔,生命的意義顯得那么有力量,仿佛已經人雀合一,人即是雀,雀即是人。
三、《雀之靈》創作之思
阮籍《樂論》中提出“禮與變俱,樂與時化”。意思是說禮根據時代的更換而變革,樂隨著社會的風尚而衍化。這揭示了樂舞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普遍規律。這一觀點放到現如今的舞蹈發展中同樣適用,或許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來理解這句話。
時代在發展,藝術也在發展,那隨著時代的改變,藝術的創新之路應該如何走呢?我們常說“萬變不離其宗”,“宗”是“本”,是“根”。就如楊麗萍的舞蹈《雀之靈》,這個作品算是一個創新之下的產物,它的成功之處在于楊麗萍在編創這個作品的時候,并沒有完全脫離傳統的傣族舞蹈元素,而是在這個基礎上,加入了自己對生活對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充分發揮了自身的優勢,跳出了屬于楊麗萍獨有的孔雀形象。那在舞蹈藝術發展的道路上,都是像《雀之靈》這樣優秀的成功的創新嗎?事實并非如此。
在浩瀚的舞蹈藝術海洋中,難免會有一些“不按常理出牌”的“自以為是”的創新出現。在人多作品多的大環境中,有想出奇制勝,一鳴驚人的想法也無可厚非,但現如今有些作品已經脫離了“本”,摒棄了最傳統的東西,全然失去了該有的味道,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就成了“四不像”,也許編創者自己都難以分清風格屬性,大眾怎么會喜歡呢?國家提倡我們要傳承民族化的、原生態的藝術形式,在進行藝術創作的過程中,我們要不斷思考、反思,做到新中守本才是關鍵。
四、結語
藝術創作并非易事,不只是舞蹈藝術,其他各藝術門類都是如此。一代一代推陳出新的速度非常之快,在這一洪流中堅持自己本民族的傳統,保持民族文化的純正是我們藝術工作者和學習者應該秉承的思想。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審美水平的不斷提高,新興的一些元素必然會進入我們的視野,甚至我們會受到其一些影響,這是這個大環境使然。但始終遵循基本的發展規律,保留我們原汁原味的風格和元素,用心去感悟去投入到我們的藝術創作中,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必定會得到大眾的認可。
參考文獻:
[1]袁禾.中國舞蹈美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隆蔭培,徐爾充,歐建平.舞蹈知識手冊[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
[3]陳申,黃自新,唐文.云南當代舞蹈發展史(1949—200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隆蔭培,徐爾充.舞蹈藝術概論[M].修訂版.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7.
[5]劉青弋.中外舞蹈精品賞析[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6.
[6]王佳.傣族民族歌舞的現代走向:基于對云南民族歌舞的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7]金浩.新世紀中國舞蹈文化的流變[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8]趙鐵春.舞蹈鑒賞[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
太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