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葉圣陶認為“小學語文課本必得是兒童文學”,他編寫的《開明國語課本》就同時具備了兒童文學和語文教材這兩種屬性。在當代大力提倡兒童本位的語境中,深挖這部兒童文學形式教材的雙重性,能幫助當下推動當代關于兒童教育、教材編寫、兒童文學創作等相關問題的思考。
【關鍵詞】《開明國語課本》;兒童文學;語文教材;兒童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27-0011-02
【本文著錄格式】楊雨錕.《開明國語課本》的雙重性及當代啟示[J].課外語文,2020,19(27):11-12.
葉圣陶曾說過:“在兒童文學方面,我還做過一件比較大的工作。在1932年,我花了整整一年時間,編寫了一部《開明國語課本》……”他認為:“小學生既是兒童,他們的語文課本必須是兒童文學,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他的這段話提供了兩個關鍵信息:一、《開明國語課本》是兒童文學讀本。二、兒童文學與語文教材融合才能更好地實現“以兒童為本”的教育目標。近年來,研究者們從教材角度對《開明國語課本》展開了充實豐富的研究,也有少數研究提及《開明國語課本》的兒童文學屬性,不過,將《開明國語課本》的雙重屬性結合起來進行整體觀照的研究還很少。全面地看待《開明國語課本》的雙重屬性,能幫助當代深入理解葉圣陶“以兒童為本”的教育思想,也能對當下的兒童教育有所啟發。
一、《開明國語課本》的雙重性
(一)作為兒童文學文本的《開明國語課本》
葉圣陶在《開明國語課本》中努力落實“小學語文課本必得是兒童文學”這一理念,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上,都極力貼近他的服務對象——兒童。
在文體形式上,《開明國語課本》集納了多種兒童文學文體。在教材的編輯要旨中明確提到:“本書盡量容納兒童文學”,囊括了詩歌、童話、寓言、兒童故事、兒童散文、兒童小說等文體,是一部豐富的兒童文學文體集錦。這些文體也按照兒童閱讀能力的發展來進行編排,如初小階段用書中詩歌、童話、寓言、兒童故事這些文體所占比重較大,在高小階段用書中詩歌、童話、寓言、兒童故事的占比明顯減少,并增加兒童小說、兒童散文等文體,同時也引入部分改編作品。總之,教材中不論是葉圣陶創作的兒童文學作品,還是他對古今中外作品進行的改編,都明確體現出“兒童本位”的思想。
在內容題材上,教材中的兒童文學作品涵蓋了兒童生活的各個領域。葉圣陶用家庭、校園、游戲、動物等題材來書寫兒童生活,如家庭題材,就選取了《媽媽縫衣服》《種痘》等反映家庭生活的經典場面;校園題材,主要是對校園生活的記錄,以及從學校的各種活動或事件中刻畫出淳樸天真的兒童形象;游戲題材,主要是《大家來開店》《搖搖船》《火車開往北》這類模仿象征游戲。這些文章中將兒童生活中的“玩”和學校生活中的“學”巧妙地結合了起來,達到了寓教于樂的效果;教材中關于動物題材的書寫,更是直接反映了民國時期關于“鳥言獸語進教材”的教育界論戰。用“鳥言獸語”講知識是這部教材的重要特征,其實質就是將動物擬人化,通過動物開口說話傳遞各種知識和道理供兒童學習。無論是哪一種題材,都體現了葉圣陶對兒童的切近與尊重,也豐富了教材中兒童文學文本的內涵。
在語言風格上,這部教材大量使用兒童口吻進行書寫。從兒童視角來展示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如《雨點,雨點》中就創設了兒童和雨點對話的情境:“雨點,雨點,你們的家在哪里?你們到地上來做什么?”只有完全站在兒童視角,才能寫出這種對話,這也是他獨具一格的兒童語言。類似的行文在教材中還有很多,這些充滿童真童趣的對話一方面體現了葉圣陶編寫的這些兒童文學文本中有對兒童細致入微的觀察,對兒童內心世界的剖析。另一方面,大量運用這種生動、活潑的兒童口吻也傳遞出葉圣陶與兒童是平等、平視的姿態,體現出葉圣陶在創作時有明確的對象感和力求切近兒童的決心。
(二)作為語文教材的《開明國語課本》
作為教材的《開明國語課本》首先在編輯要旨中就明確指出:“本書內容以兒童生活為中心。”無論是教材的編寫還是教育目標的設計都是以兒童為核心。
在教材編排上,明確地以兒童發展為指向,并形成了“家庭-學校-社會”的開放性線索。除了多數教材中都具備的以兒童語言能力發展、知識接受難度、審美認知發展等角度來進行編排,葉圣陶為了兒童能更好地走向社會生活,成為合格的公民,還在初小階段用書的編輯要旨中提到:“取材從兒童周圍開始,隨著兒童生活的進展,逐漸拓張到廣大的社會。”在高小階段用書的編輯要旨中指出“本書取材隨著兒童生活的進展,從家庭、學校逐漸拓張到廣大的社會”。根據各年齡階段不同的差異,以兒童發展為指向,從兒童家庭生活中的媽媽縫衣服、與家人間的交流、農耕勞作的場景到學校生活中裝點教室、師生互動、校運會等活動,再到社會生活中的參觀工廠、趕集等內容進行文章的編輯排布,最終呈現出“家庭-學校-社會”的開放性特點。可以看出兒童發展是《開明國語課本》編寫的核心目標,也體現出葉圣陶讓兒童從家庭進入學校最終走向社會的兒童培養思路,這部教材也因這種“多線合一”的編排模式,經歷了時間的檢驗,獲得廣泛好評。
在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上,葉圣陶曾強調:“給孩子們編寫語文課本,當然要著眼于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他尤其重視提升兒童的閱讀和寫作這兩種語言表達能力。而在這部教材中,除了有課后練習中的“說一說”,來提升兒童的口頭表達能力,還從文本內容的編排上表現出對閱讀和寫作能力的重視。對兒童閱讀能力的培養主要是隨著學段的提高,文章字數變多,內容更加豐富,閱讀方法也從大聲朗讀,到默讀、跳讀,對方法的掌握能有效提升兒童“讀”的能力。對兒童寫作能力的培養則分三類:一、通過教材中的圖文教會兒童書信、公告的寫作內容和格式。二、在課后練習中明確要求兒童識圖寫作。三、通過文本內容引導兒童思考,讓兒童能有話可寫。通過引導兒童能從識圖模仿到自主表達來逐步提升兒童“寫”的能力。
在人格培育目標上,葉圣陶極其重視在知識的學習中教會兒童做人的道理。從上述提到的教材編輯要旨中可以看出這部教材涉及的知識面十分廣泛,其中涉及道德行為的篇目占總課文數的三分之一。從這個占比可以充分說明這部教材在觀照到知識層面的同時還重視兒童的道德教育,力求培養兒童成為獨立健全的人。這種將知識學習與人格培育相結合的方式也能更好地幫助兒童認識世界,適應社會發展趨勢。在兒童的知識學習過程中滲透做人的道理,這體現出的是葉圣陶的人才培養思路,他希望每位兒童都能成為社會中的合格公民,這更是進一步地拔升了他的“兒童本位”思想。
作為兒童文學文本的《開明國語課本》,從內容到形式都體現出葉圣陶對服務對象的觀照。作為語文教材的《開明國語課本》,充分做到了以兒童為中心,以兒童能力發展為明確指向。結合兩種屬性進行整體考察,無論是作為兒童文學文本還是作為語文教材,都滲透出葉圣陶“以兒童為本”的教育理念,這也進一步推動了當代關于兒童文學創作與小學語文教材編寫等相關問題的思考。
二、《開明國語課本》的當代啟示
葉圣陶對創作和教育融合的積極嘗試,成就了這部具有雙重性的《開明國語課本》,也影響了后人對教材多種可能性的積極探索。被譽為“童話大王”的當代作家鄭淵潔的實踐最具代表性,他放棄讓兒子接受學校教育,用自己編寫的教材進行家庭教育。編寫了一整套囊括了家庭、學校和社會中的各類知識的教材,他將不同學科及種類的知識內容匯編成關于金融、寫作、法制、數理化等多本童話教材。以法制篇為例,每篇文章就是介紹一種刑法罪名,最終由419條刑法罪名集結成《皮皮魯與419宗罪》這部童話教材。鄭淵潔先生用充滿童趣的語言來引導兒童學習基本法律知識,有效地結合了文學性、趣味性、知識性及教育性,將冰冷的法律知識呈現在充滿趣味的童話故事之中,通過閱讀文本給孩子們樹立基本道德理念和學習相關常識,教孩子學會做人。但是鄭氏父子的實踐僅為個例,在廣泛的兒童教育實踐中采用童話教材仍需經過多方考證,在此只能重點討論鄭淵潔自編的兒童文學形式的教材的可行性,以及在兒童文學形式的教材中是否能做到對“兒童本位”的充分觀照。
正是有了先賢的積極嘗試,汲取兒童文學與語文教材的優勢,編寫出“以兒童為本”的兒童文學形式教材,才成就了《開明國語課本》的雙重優勢。這種成功經驗也時刻提醒當代兒童教育應更加重視兒童文學界與語文教育界的溝通交流合作,當代兒童文學研究專家王泉根也多次強調:“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本來就是手心手背、一體兩面的關系,須臾不可分離。”深入地體會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教材一體兩面的關系,能有效推動兒童文學界與語文教育界進行溝通交流,在良性、積極的交流中才能更好地落實“以兒童為本”的兒童教育,為下一代教育謀得更多福祉。
參考文獻
[1]葉圣陶,等.我和兒童文學[M].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1980.
[2]葉圣陶著.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
[3]葉圣陶,豐子愷.開明國語課本:第1-5冊[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1.
[4]王泉根.略論中國近現代語文教材與兒童文學[J].課程·教材·教法,2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