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宿新市徐公店》教學為例,通過課前精心醞釀“前奏曲”、課中深情演繹“進行曲”和課后的個性輔導“推進曲”,最大程度地喚起學生們的求知積極性,掌握新型學習技能,推進語文素養教育和混合教學。
【關鍵詞】小學語文;線上學習;精致備課;以點帶面;個性化輔導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27-0074-02
【本文著錄格式】陳方圓.彈好線上教學“三部曲”,奏響混合教學新樂章——以《宿新市徐公店》教學為例[J].課外語文,2020,19(27):74-75.
2020年初,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在中國打響。面對這場名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疫情,教育部提出延遲開學的相關要求,各個高校都在積極響應,探索以各種技術手段實現遠程教育、線上教學以確保做到“停課不停學”。一開始,筆者也感到困惑,從之前的三尺講臺轉戰到電腦手機等移動設備屏幕前,一直在思考、在探索如何才能更好地進行線上教學,使線上教育得到最大化的吸收。以下以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宿新市徐公店》教學為例,分析如何運用釘釘等網絡線上平臺,彈好線上“三部曲”,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小學語文混合教學的實效性。
一、課前精心醞釀“前奏曲”
(一)精致備教學
在課前,備課組就要一起把握微課的制作內容,合理安排課程內容。比如《宿新市徐公店》,其實整首詩歌就再現了一幅栩栩如生的鄉村風光圖,引導多種形式的朗讀,再借助文字以及課文中的插畫讓學生邊讀邊想象詩中的畫面,感受古詩詞語言的魅力。
課內外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部分,引導學生進行課外相關閱讀可以開拓學生視野、增長見識。《宿新市徐公店》是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首古詩,表達作者對鄉村生活的熱愛。首先,在設計本課教學時,筆者為了更好完成本單元的教學目標之一:抓住關鍵語句,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特地有意識地安排了學生們本周的閱讀主題是鄉村詩歌,精選10首描寫鄉村風光的古詩詞,通過釘釘平臺推送給學生課外閱讀,為教材學習打下情感鋪墊,對于學生的教材學習以及拓展都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其次,這也是一種語文信息歸類的實踐。古詩詞可以分為很多類別,《別董大》《芙蓉樓送辛漸》等送別詩,《靜夜思》《泊船瓜洲》等思鄉詩,《涼州詞》《出塞》等邊塞詩……所以在要學習《宿新市徐公店》這樣的田園詩之前,精選同類別的詩歌進行熏陶比較,這些文本信息的分類梳理,也是一種能力的鍛煉提升,更是一種有效途徑去進行習作素材積累。
(二)細膩備學生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前奏曲”中也應是主旋律。《宿新市徐公店》 是一首經典古詩,朗朗上口,誦讀對于四年級的學生已經不算是困難了。因此,筆者在上課前,通過平臺給學生發布了這樣的一個學習任務單:朗讀古詩,嘗試自己解決課文中的生字新詞;簡要說說古詩描繪了一個怎樣的畫面;找出你印象深刻的詩句內容讀一讀,你從中發現了什么?提出這樣難度系數遞增的三個學習任務,可以關注到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在線課堂中。所以小學語文的線上教學也應該注重備課“前奏曲”的醞釀,盡量精致入微,盡力關注到每個學生,注重線上教學期間對學生的評價。
二、課中深情演繹“進行曲”
(一)直播為主,錄播為輔,化深情潤課堂
線上的語文教學并不一定要全部嚴格統一,我們可以在大提綱下根據自己學生的特點進行優化。例如,在講解《宿新市徐公店》這篇課文中,單單通過老師的語言講解,學生可能無法欣賞到鄉村的美; 尤其是古詩詞,有些難懂的字詞,個別學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難。所以,在這節課上可以選擇直播重難點引導為主,錄播內容導航為輔的方式。
在直播開始,就通過鏡頭與學生們課前談話,拉近與學生的空間距離,提高學生們課堂的注意力,在播放美麗鄉村的背景圖片之時,教師在空間另一端化身追逐黃蝶的兒童,示范咬字、吐字及朗讀表情,通過視頻,學生能直觀地看清口型、表情等朗讀詩歌的狀態,仿佛跟隨教師一起進入詩歌渲染的環境。
(二)以點帶面,以線帶片,化春雨潤無聲
針對這篇課文,設計了一個以楊萬里游賞鄉村故事為主題的微課,通過結合他的一些代表作引入到鄉村主題,使學生從學會人物性格、細節補充和感想啟發等幾個維度去感受作者筆下的鄉村風光,體會作者抒發的情感。在教學設計中,以楊萬里寄宿在徐公店,然后在附近漫步,欣賞周圍的自然景色的故事為線索,帶領學生一步步地去朗讀古詩,圈畫關鍵字詞提醒學生進行一定的拓展和聯想,引導學生們從字到句的畫面聯想,人在景中,景隨人移,我們仿佛跟隨詩人楊萬里欣賞到了詩句中的田園風光,整首詩就像一幅色彩明亮而又生動鮮活的圖畫。在理解的基礎之上再進行讀寫結合,展開想象,聯系生活,根據詩意創編故事。
三、課后個性輔導“推進曲”
(一)聲畫同步
《宿新市徐公店》要求背誦及默寫,線上也可以提交音頻,每一段音頻也都是代表著這個學生的學習反饋,從其中的咬字和流利度可以反饋出學生對于古詩的熟悉度,教師也用一段語音進行表揚或糾正,讓學生感覺到老師就在身邊一樣,同時也可以有效地利用碎片化時間,從學生提交的圖片文字或者視頻音頻中接收到學生們的學習效果,通過文字、語音或者視頻進行二次反饋指導。這樣的個性化輔導模式,既在有效時間內檢驗了學生的學習成果,也讓學生體會到了學習古詩的收獲,又能增強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鑒賞能力。
(二)因材施教
線上平臺的便利性更有效地傳播了優秀作業的榜樣作用,經過教師的及時展評,其他同學模仿優秀的積極性隨之油然而生。例如《宿新市徐公店》的背誦,對于有感情地背誦作業,給予高度贊賞評價,在欣賞優秀作業后,提交的背誦作業不再是沒有感情的“吐字機器”,而是一首首飽含深情的藝術之聲,學生在積累的同時也受到詩詞的熏陶,對今后詩詞學習的觸覺也將會更靈敏。
也因為每個學生對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程度都不同,為此,教師在線上教學的過程中,對于課后作業的布置不能“一刀切”,而是因材施教,為學生布置分層作業,找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使不同的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獲得有效的發展。所以在創編故事的作業布置中,筆者發現有些孩子擅長寫想象故事,就鼓勵他朝著自己的想象的方向去形成文字;有些孩子擅長畫畫,那么就建議他可以通過繪畫來表達自己對詩的理解;有些孩子精通計算機編輯,筆者就引導他可以自己編輯動畫來表現……所以這節課后學生們提交的創編故事非常精彩,筆者也組織學生們進行了一場“故事會”,學生們通過繪畫、朗誦、編歌、講故事、做視頻等豐富多彩的形式表現出對這首詩的理解和拓展,別開生面的線上故事會讓這首古詩學習得到了一個質的提升,因材施教的舉措也都有效地激發起學生們學習古詩的熱情和積極性。
學生們已經把自己的生活興趣也融入到了詩人的詩景中,不僅在這個過程中提高了學生的語言組織及表達能力,更是從單純的學科知識的學習轉化到生活學習,這樣的個性化挖掘,也鍛煉了創造性思維的拓展。
(三)多邊互動
離開在校教師監督和校園學習的氛圍,有些孩子的線上學習習慣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差異必將會導致學習質量的差距,此時與家長、與學生的多邊互動就顯得格外重要。例如《宿新市徐公店》這一課的學習,一些陪伴孩子一起積累學習的,以讀促讀,以學促學,親子間賽讀賽誦,一起進入楊萬里描繪的鄉村去游歷欣賞,練筆也是讀來津津樂道;有些孩子若消極學習或者對于古詩詞學習有困難的,筆者便和家長溝通進行互動,通過平臺直觀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并及時與學生進行對話,做好心理疏導,給出專業化的調整建議,同時關注家長的訴求,以教師的專業能力和師德素養相結合給家長帶去一定有效的引領。
筆者為營造在校園時的學習氛圍,還適當提供了同學之間的互動時間。在這段時間,或分享學習經驗,或傾訴煩惱困惑,或討論問題難關……學生們也在不經意間自我調整,合作探索。例如在《宿新市徐公店》課后的創編故事中,幾個學生就一起線上編寫了一個劇本,分角色配音,連小黃蝶小樹枝都有自己的臺詞,這樣的團隊合作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也收獲了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
語文來源于生活,語文教學也應回歸生活,利用線上教學的便捷性和傳媒信息的廣泛性和即時性,帶領學生們夯實基礎,課外拓展,觀察生活,體味生活,線上教學體驗是一種教育創新,何嘗不也是一種生活教育呢?對于小學語文的線上教學,也應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特點,有針對性地運用不同教學方式,從課前備課設計到課后鞏固拓展,關注學生,關注學情,因材施教,及時調整。相信教師們和學生們都在共同成長,也相信若彈好這線上教學“三部曲”,將會為今后實施混合課堂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奏響混合教學的新樂章。
參考文獻
[1]陶夢云,疫情背景下中小學在線教育中的問題探析[J].教育科學論壇,2020(14).
作者簡介:陳方圓,女,1989年生,浙江省衢州市人,文學學士,衢州市第三實驗學校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