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濫用職權罪 玩忽職守罪 區別 主體 客體
作者簡介:郭周賢,河南新林州律師事務所。
中圖分類號:D924.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10.009
(一) 從客觀方面進行分析
從客觀方面分析濫用職權罪,主要是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公務過程中行使權力超越自身崗位職權,違反法律法規。或者處理的公務事項與相關法律規范和流程不符,導致國家、人民以及公共財產受到損害。其行為方式表現為積極作為。濫用職權的犯罪構成有兩種,一種為結果犯,另一種為行為犯。無論哪種犯罪構成,都會直接造成利益損害。而玩忽職守罪的客觀表現,是國家機關公務人員在執行公務時不負責、不正確履行崗位職責,導致國家、人民以及公共財產受到損害。在具體表現行為方面可以分為不作為和作為兩種。其犯罪構成條件均為結果犯[1]。
(二) 從行為表現方面進行分析
濫用職權的行為表現可以分為以下幾點:第一,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公務時胡作非為,不正確履行崗位職權,沒有嚴格按照法律規定處理公務,或者在行使權力過程中存在隨意性和盲目性。第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決定沒有權利處理的事項或違反法律法規處理事項。第三,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擅自采取違反規定的措施處理公務,或越權處理公務,導致國家、人民以及公共財產受到損害。而玩忽職守罪的表現行為,是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工作過程中不能正確履行職責,責任意識較差,具體有以下幾點:第一,在執行工作方面該做而不做。第二,在執行公務過程中放棄職守,產生利益損害。第三,在執行公務時擅離職守,導致工作項目存在問題。第四,在執行公務是粗心大意,造成不必要損害。第五,在履行職責是過于草率、敷衍了事。
(三)從主觀方面進行分析
濫用職權罪從主觀方面分析既存在故意為之,又存在過失為之。從故意角度來看,又分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從果實角度來看,主要是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公務過程中過度自信存在過失行為,其中不包含粗心大意過失行為,也就是說,在執行公務過程中,工作人員能夠認識到自身行為可能帶來的危害后果,因此不存在粗心大意情況[2]。如果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公務時不能正確履行自身職權,或并非故意越權處理公務,則屬于玩忽職守行為。而玩忽職守從主觀方面分析主要表現為過失。是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工作過程中過于自信產生的過失或疏忽大意造成的過失。而從工作人員心里角度進行分析,過失行為既表現為故意為之,又可能是沒有認識到過失行為。
(一) 主體相同
玩忽職守罪和濫用職權罪的主體均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其中國家機關又包括權利機關、行政機關、軍事機關以及中國共產黨各機關等。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則是指在國家機關中從事各項工作任務的工作人員。
(二) 客觀方面相同
濫用職權罪客觀方面是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工作中存在濫用職權的行為,從而造成損害利益的后果。其表現形式為不按照法律法規和對賬制度處理公務:第一,違背崗位職責和職權宗旨。例如:國家機關公務人員在審判民事活動中存在枉法裁判行為。通過此例可以看出,工作人員在執行公務過程中按審判流程作出判決,是在行駛自己的權利。而枉顧法律隨意判決,則是濫用職權。第二,執行公務時放棄職守。例如:海關人員在貨物放行時存在延誤時間或置之不理的行為,從而造成利益損害。通過此例可以看出,海關人員貨物放行屬于分內之事,也是職責所在,但是在執行公務過程中放棄職守則屬于濫用職權。第三,執行公務之肆意用權。例如:公安人員為私人怨恨或取樂隨意拘傳讓人[3]。通過此例可以看出,公安人員具有依法拘傳的權利,但是在拘傳過程中存在公報私仇或隨意取樂的行為則屬于濫用職權。以上表現均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行使權力范圍內存在的濫用職權行為。而還有另一種濫用職權行為,是越級處理公務,即超出現有崗位權限和處理公務的限度。越級濫用職權又分為橫向越權和縱向越權。例如:檢察院逮捕屬于橫向越權。干部代表企業洽談項目擅自簽訂合同,屬于縱向越權行為。
現階段,部分研究人員認為執行公務時存在的不作為行為不能判斷為濫用職權。認為濫用職權是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公務時胡作非為。因此,濫用職權從客觀表現上不能包括不作為行為。也就是工作人員在執行公務時如果存在應該做而不做的行為,從而造成利益損害,但是工作過程中不存在其他危害利益行為,從本質上來看應該屬于玩忽職守行為。所以,學者們普遍認為,濫用職權罪從客觀角度分析,主要通過行為人工作作為體現。然而,這種理解方式很顯然存在一定局限性。筆者認為,濫用職權罪即是作為也是不作為。再如上文提到的海關人員貨物放行存在的濫用職權行為,也是一種較為典型的不作為形式。也就是說,在判定玩忽職守罪和濫用職權罪過程中,并不能因為行為人一時不作為將其判定為玩忽職守。
而玩忽職守罪從客觀角度進行分析,主要表現為執行公務過程中不履行職責或缺乏責任意識。現階段,大部分研究人員對玩忽職守罪客觀反面的“不履行職責以及不正確履行職責”基本觀點相同,但是對這一觀點進行深入的行為方式分析,卻存在嚴重分歧。其中一種觀點認為,玩忽職守罪即不作為,該觀點的分析理由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作為主題,在履行職責過程中存在消極、大意、不負責任等行為,從而造成利益損害。而另一種觀點認為,玩忽職守并非只局限于不作為方面。這一觀點的分析理由為:部分工作人員在履行職責過程中不負責任、不履行特定義務。而另一部分工作人員則是在執行公務過程中積極做出了不該做出的行為,可以看作為作為。相對而言,后者角度更加全面,也就是說,玩忽職守罪即可以是作為可以是不作為[4]。具體從以下幾點:第一,不能只根據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主體是否存在消極行為確定其作為或不作為。現階段,部分研究人員將工作人員在執行公務過程中身體動靜形式,以及行為上的積極性性和消極性,作為判定其作為和不作為的標準。針對這一標準,一些學者提出異議,認為動與靜和消極與積極,并不能作為判定作為與不作為的標準,盡管從工作形式和工作結果方便分析,可以通過工作人員的身體靜置和消極行為判斷其不作為,但是也存在隔離情況,例如:裁定罪、抗稅罪,其表現形式均不能簡單的從行為消極以及身體靜置方面體現。第二,玩忽職守雖然被判定為工作態度不負責任,但是從客觀方面分析,其具體表現較復雜。第三,在判定玩忽職守罪時,必須結合其犯罪結果進行分析,只有造成利益損失,才能夠將其列為玩忽職守,如果犯罪結果條件不具備,則不能界定為玩忽職守罪。
(一)直觀客體存在區別
現階段,在研究和界定玩忽職守罪和濫用職權案罪過程中,許多選擇認為二者客體相同,均違背了“國家機關正常管理活動。”而從全局角度進行分析,這種論點存在一定局限性,能夠得出這一結論的主要原因是只對玩忽職守罪和濫用職權罪的同類客體展開研究,卻沒有深入分析直觀客體。《刑法》中表明,濫用職權罪和玩忽職守罪均屬于瀆職罪,而瀆職罪的同類客體相同,均為“國家機關正常管理活動。”但是瀆職罪又包括多種犯罪行為,每種犯罪行為都存在特殊性。因此就要對每種犯罪行為的直接客體展開深入分析,只有對犯罪行為的本質和屬性全面掌握,才能夠進一步明確犯罪行為屬于玩忽職守罪還是濫用職權罪。
所有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都要在執行公務時嚴格按照法律法規和相關規范履行職責。堅持依法落實國家方針和政策原則,而違背這一和侵犯原則,并造成國家、人民以及公共利益受到影響的工作人員均為濫用職權罪,可以看出,濫用職權罪的直觀客體為執行公務是否存在正當性。
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公務過程中沒有完成相應任務,沒有做到恪盡職守。存在粗心大意、馬虎草率等行為,導致國家、人民以及公共利益受到損害,均為玩忽職守罪,可以看出,玩忽職守罪的直觀客體為執行公務是否存在勤政性[5]。
(二)主管方面存在差異性
玩忽職守罪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公務過程中存在過失行為。也就是工作人員本應做好崗位職責,在工作過程中應提起高度重視。但是卻因疏忽大意或者過于自信導致接結果危害利益,也就是說,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工作過程中本應該預見此項工作任務可能存在的危害性后果,但是缺沒有預見。或者工作人員雖然已經預見到危害后果,但是卻認為產生不良后果的概率較小因此疏忽大意。從而導致人民、國家以及公共財產受到損害。
而濫用職權罪是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公務過程中存在直接故意行為或者間接故意行為。也就是工作人員在執行公務過程中,能夠清楚認識到自己濫用職權行為會引發的危害性后果,但是沒有及時制止,從而導致國家、人民以及公共財產嚴重受到損害。
綜上所述,玩忽職守罪和濫用職權罪均屬于瀆職罪,二者既存在相同之處,又存在差異之處,本文通過相同之處和差異之處展開分析,對界定和劃分兩罪的方式詳細闡述,希望能夠為研究人員提供參考借鑒。
參考文獻:
[1]朱群英.“是否違規處理公務”:區分濫用職權罪與玩忽職守罪[J].公民與法:檢察版,2015:59.
[2]伍東風.淺談玩忽職守罪中的重大損失認定[J].法律與監督,2016(3):42- 43.
[3]劉利.淺析濫用職權與玩忽職守罪的區別[J].法制與社會,2014:28+43.
[4]丁相程,段蕊.濫用職權罪與玩忽職守罪之辨析[J].法制與社會,2013(26):299+301.
[5]朱洪濤,宋濤.試析濫用職權罪與玩忽職守罪的區分標準[J].法制與社會,2015(30):305-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