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追續權 藝術品登記制度 集體管理 信息獲取權
作者簡介:張潔,四川傳媒學院融合媒體學院,研究方向:新媒體傳播與知識產權。
中圖分類號:D923.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10.084
在這個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產權的保護受到全世界的重視,但是對于我國民眾來講,追續權現在仍然是一個較為陌生的概念。早在2012年,國家版權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修訂草案中就提出了“追續權”一詞,于是學界展開了一場有關追續權在我國入法問題的討論。學者們各抒己見,著書立說。筆者在閱讀了眾多文獻后,總結了當今圍繞追續權產生爭論最多的幾個糾紛點,通過對藝術品交易市場秘密性與追續權法律特征的對比分析,總結出兩項制度一項權利,用以彌補追續權自身立法設計不能克服的缺陷,從而實現法律權利的公開性與藝術品交易市場的秘密性這二者之間的微妙平衡。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修改草案第12條規定了作者、繼承人、受遺贈人對美術、攝影作品享有的分享轉售收益的權力,此是追續權在我國的首次出現,但國際上早在上世紀初期就已經有一些國家為了保護畫家這一特殊著作權主體而創設了追續權這一制度。
該制度首創于法國,隨后,意大利、德國等歐洲大陸國家陸續將該制度引入本國,試圖利用該制度來平衡藝術商與藝術家之間的利益糾葛。接著,《伯爾尼公約》也做出相似規定。該公約第14 條第3項,細分了三款對追續權做出詳細規定。就美國而言,目前在聯邦層面還未有與追續權相關的規定。不過,在州層面上,加利福尼亞州的《轉售許可費法》(the 1977 California Resale Royalties Act)對追續權做出了相關規定。《歐盟議會和理事會關于藝術作品原作作者追續權的2001/84/EC號指令》( 簡稱《歐盟追續權指令》) (Directive 2001/84/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27 September 2001 on the resale right for the benefit of the author of an original work of art)的出現對追續權的立法制度設計產生了較為重大的影響,此后諸多國家的追續權制度均參照了該指令,例如,意大利、德國、法國等國家為了在本國領域范圍內適用《歐盟追續權指令》,都對各自國內法進行了相應調整。英國的《藝術家追續權實施條例》,澳大利亞的《藝術家轉售版稅法案》,均在體例上與《歐盟追續權指令》保持了一致性。另外,歐洲的俄羅斯、美洲的巴西等80 多個國家和地區也紛紛在其國內法中以多種形式規定了追續權制度[1]。可見,將追續權內化為國內法已是世界范圍內立法的大趨勢。
“非常損失制度”是追續權制度具備合法性的強有力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8條規定體現的就是我們常說的“契約嚴守原則”。藝術家將自己創作的藝術品售讓給作為買方的中間商,二者間形成買賣合同關系,只要在訂立合同時是基于平等自愿、協商一致,那么雙方都應當依法履行買賣合同約定的義務,但由于經濟環境等因素的作用,進入市場幾經轉手的藝術品會在流通過程中產生巨大的增值,這就使得作為著作權人的藝術家與藝術品交易中間商之間產生巨大的利益不對等,但根據之前訂立的買賣合同,雙方仍受其約束,藝術家面對其藝術品巨額的增值根本無法從法律上獲得援助,對此,國家需要運用那只看得見的手,以宏觀調控為手段,以非常損失規則為依據對市場進行調整,從而修正這一不公平的有償民事法律行為。根據非常損失原則,合同當事人有權變更或者解除違反公平交易原則的合同。當藝術家和中間商之間的利益失衡時,藝術家作為藝術品買賣合同當事人的一方,有權要求變更合同內容,其中當然包括要求變更交易價款的訴求,這一訴求的權利內容放到知識產權法上就是我們討論的“追續權”。由此可見,追續權的本質,其實是將民法上的“非常損失規則”運用到著作權法上的具體表現,所以,當然也不會違背“契約嚴守原則”。
我國作為一個發展大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潛力巨大。文化大繁榮的背景下,催生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作品,這些優秀的作品需要相應的法律對其進行保護,于是追續權應運而生,但追續權必須依托于發達的藝術品交易二級市場。只有藝術品二級市場的健全發達才能保證追續權的有效實施而不至于形同虛設。轉售,是追續權存在的前提條件,但由于我國并沒有要求藝術品的轉售需要登記,所以為了避免在實際操作中的困難,我國將追續權的行使限于“拍賣方式”,層層剝析到這,我們可以總結出,之于我國而言,藝術品二級市場的榮欣是追續權存在的前提條件。
私人交易近年來變得越發流行。近年來,在全球范圍內發生的經濟危機使得投機商和收藏家無力支付高昂的公開拍賣費,與此同時,相較于拍賣行的公開化和高風險,許多藝術品收藏商都傾向于具有靈活性和秘密性的私人交易市場[2]。拍賣行一般情況下依然會按照賣家的要求將其中某一部分信息進行保密,如賣家的姓名、住址等等,通常情況下買家信息也適用保密條款。追續權制度的有效運行與藝術市場的有效信息密不可分,這種透明性與保密性之間的固有矛盾沖突使得追續權得以有效運用的前提條件不復存在,追續權即便入法,也只能是形同虛設。這些問題的出現,依靠追續權在立法技術上的探索根本解決不了,所以我們只能依靠配套制度來克服市場缺陷,彌補追續權制度的不足。
(一)藝術品登記制度
筆者認為,與追續權配套的制度中首當其沖的應當是藝術品登記制度。藝術家想要行使其追續權,首先就應當知道其藝術品有沒有發生再次銷售的行為,如何才能使藝術家及時獲得轉售信息呢?建立藝術作品檔案。商秋實曾指出我國藝術品交易市場存在的一個核心癥結:我國藝術品交易市場需要一個有序的流通和檔案紀錄機制來幫助追蹤藝術品流通情況,解決藝術品流轉問題是實施追去權的前提條件[3]。為藝術作品建立檔案制度,可以使藝術作品有檔可查,有交易記錄可跟蹤,方便權利人,尤其是藝術品原作者隨時查詢藝術品的銷售情況。
(二)集體管理制度
藝術品登記制度建立后,誰來登記成為緊隨而來的下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此外,登記信息又該交由誰來保管?筆者認為應當建立一個統一的集體組織來進行統一的管理,藝術市場信息的登記工作應當由集體組織機構來進行負責,作者有義務在藝術品首次售賣后將相關信息報由該組織登記歸檔,當藝術品轉售發生后,賣家也有義務將轉售信息報給集體管理組織,并且賣家應當自覺將追續金支付給集體管理組織,隨后再由集體管理組織將追續金轉交藝術家,以此實現追續金在賣家和藝術家之間的流轉。
現在實行追續權的國家大多都將該項權利交由了集體組織進行統一的管理,但方式上或多或少存在些差異,主要分為兩種形式,第一種是選擇性集體管理,例如法國就是采取的這種管理形式,另外一種是強制性集體管理,德國就是該種形式的典型代表。我國應當選擇強制性集體管理,正如前文所述,在我國要獲取藝術品的轉售信息存在諸多障礙,所以需要參與到藝術品銷售這一法律關系中來的每一個當事人都要承擔起相應的諸如信息登記等義務,為追續權在我國的行使鋪平道路。
(三)信息獲取權
但若要集體組織來行使統一的追續權管理,進行藝術品售賣登記,還需要賦予該組織一項特殊的權利——信息獲取權。
從國外立法來看,《歐盟追續權指令》第 9 條規定了藝術品作者、繼承人、集體管理組織對其已出售藝術作品轉售3年內的信息查詢權;英國《藝術家追續權條例》也賦予了藝術品作者一項同樣性質的信息查詢權;德國立法中也有同樣的規定,只是在權力行使主體及可查詢內容方面有些許差異[4]。這一權利的賦予,無疑會便利集體組織獲取藝術品轉售信息,為追續權的行使鋪平道路。
但是由于現在的拍賣,許多賣家或買家都要求不公布其身份等信息,這是拍賣市場一貫有之的傳統,所以這項權利如若行使不當,難免對他人隱私造成侵犯,故筆者認為,這項權利所能得到的信息范圍,還需與拍賣行業協會協商,制定公平合理的信息交換規范,維護好當事人隱私權。
隨著各國在其國內法中以各種形式規定了追續權相關制度,區域性、國際性的追續權法律也在各國推動下應運而生。這些主要國家對追續權的承認表明,追續權入法已然是大勢所趨且具有勢不可擋之勢,為了適應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為了促進區域經濟和國際合作的發展,那些現在還沒有承認追續權的國家為了在規定有追續權的國家享受到國民待遇,遵循國際互惠原則,保護本國藝術家在他國的權益,也必須將追續權入法提上議程。雖然追續權已經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承認,大家對追續權的優勢和功用也在一定程度上達成了共識,但一直伴隨著追續權的各種爭論在這趨同的大環境下卻從未停歇,甚至越演越烈,例如追續權的性質到底是人身權?財產權?還是二者的混合?追續權的權利主體、權利客體、權利存續期間到底有沒有統一標準?追續金應該按照何種方式進行計算?追續權的設置到底會不會造成私下交易泛濫?以往其他國家面臨有關追續權爭議問題也成了我們需要斟酌并作出適合我國國情選擇的棘手難題,我們需要在充分考察他國追續權立法具體規定和實施影響的前提下,立足我國實際,分析利弊,揚長避短,設計出符合中國國情,具備中國特色的追續權制度。
追續權的設置無論是對藝術家的權益還是對整個藝術品市場的影響都是積極的,只要我們輔之以正確的制度,如集體保護制度,并在立法技術上精益求精,如確定最低限額和階梯比例提取法,便能揚長避短,更好的發揮追續權制度對促進藝術事業發展所起到的積極作用,為我國文化事業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李雨峰.論追續權制度在我國的構建——以《著作權法》第三次修改為中心[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4(1),第126-136頁.
[2] 劉迪,楊悅.追續權制度中的信息獲取問題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2(14).
[3] 呂繼鋒.追續權入法需三思而后行[J].中國發明與專利,2013(9),第36-39頁.
[4] 劉迪,楊悅.追續權制度中的信息獲取問題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2(14),第281-28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