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 三農” 工作的總抓手和總綱領。實施鄉村振興離不開金融的支撐作用,本文擬就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現狀、存在問題進行分析,提出可供參考思路與措施。
關鍵詞:鄉村振興? 金融支持
一、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的現狀
圍繞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發展,金融系統不斷下沉服務重心,金融服務覆蓋面不斷提升,縣域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正在初步完善。《中國普惠金融指標分析報告》指出,截至2018年底,全國銀行網點鄉鎮覆蓋率達到96.3%,全國70%的省份銀行網點鄉鎮覆蓋率達到100%。全國銀行卡助農取款點有86.49萬個,覆蓋村級行政區52.2萬個,村級行政區覆蓋率達98.23%,村均服務點1.63個。農村地區銀行卡助農取款點共辦理支付業務(包括取款、匯款、代理繳費)4.63億筆、金額3618.69億元。大部分縣域支行級銀行機構成立了“三農金融事業部”,從組織架構、人財物配置上對普惠金融、三農領域貸款給予政策傾斜。
為進一步適應農村市場,金融機構積極轉變經營理念,加大創新,有效提升了金融服務水平和效率。金融業務由“粗線條”變為“專項定制”,如某行與當地交通管理部門合作,布設交通罰款機;與供水公司達成協議,提供代收水費業務;與學校合作,開通“銀校一卡通”業務,有效滿足學生在校學習、生活的金融需求。同時金融服務由“面對面”變為“線上辦理”,服務效率大幅提升。如某行開發“惠懂你”APP,實現企業申請貸款、審批授信、用信提款的全線上操作,最快幾分鐘資金即可到賬。
結合縣域產業特點,加大信貸支持。如以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辦行”為抓手,加大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的金融支持,持續助力現代農業發展。將“美麗鄉村”與特色小鎮建設領域作為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開辟農村金融市場的重要切入點和突破口,加強與政府職能部門溝通,及時跟進美麗鄉村與特色小鎮的建設規劃、資金需求及項目進展,有針對性提供綜合性金融服務。運用PPP模式參與縣域基礎設施建設, 為“煤改氣”工程項目提供結算及融資支持,支持農田水利建設等。
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扎實推進金融扶貧工作。如完善助農取款服務站功能,以村為單位,對農戶進行信用等級評定,核定其授信額度,實現了滴灌式金融扶貧。廣泛宣傳扶貧小額信貸政策,為貧困戶建立經濟信用檔案并評定信用等級,確保符合扶貧小額信貸條件的貧困戶能及時獲得信貸資金支持。
二、當前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戰略面臨的問題
(一)“三農”經濟受自身條件制約,融資較為困難
一是難以提供有效抵押物或擔保方式。“三農”經營者中,除農民外,經營用地多以租賃為主,而涉農企業機器設備抵押率偏低,“三農”主體能提供的有效抵押物較少,采用保證擔保方式卻難以找到合格擔保人,導致融資困難。目前,雖然國家已全面推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業務,但相關的土地收儲、估值、交易流轉市場體系尚不健全,影響到此類貸款的開展。二是產業布局較為分散。相當一部分經營者內部管理不規范、信用意識薄弱、經營較為分散、規模較小、以家庭經營為主、產品質量參差不齊、抗風險能力偏弱。
(二)涉農企業承載力較弱,有效信貸供需雙不足
一方面,隨著國家調整發展戰略、出臺政策加大環境治理力度,近年來縣域中小涉農企業特別是小型、微型企業由于環評手續不健全、環保設備不達標,被限產、停產甚至取締,小微企業不良貸款率普遍高于全部貸款不良率,致使經辦銀行存在懼貸、恐貸心理。另一方面,受經濟下行、污染治理、房地產調控、規劃管控等多重因素影響,企業經營面臨較大壓力,企業、項目對信貸資金的承載力較弱,有效信貸需求不足。據河北省A市調查,在有稅無貸19168家企業中,只有1217家有融資需求,僅占走訪量的6.35%。從企業信貸增長情況看,小微企業貸款同比增速一般低于與全部貸款同比增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業家投資信心不足。
(三)農村金融組織體系與需求相比還不夠健全
近年來,隨著農村地區經濟發展,金融機構傳統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已無法有效滿足“三農”經濟的金融需求,這是各金融機構普遍存在的問題,除農村信用社外,各銀行機構因人員、業務發展等制約因素,網點無法遍及個鄉鎮,村鎮銀行尚處于發展階段,在網點設立、開發產品等方面還比較薄弱,使得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尚不健全,農村地區客戶無法享受較為便捷的基礎金融服務;其他如小額貸款公司、農村金融合作組織受大眾認可度較低、業務范圍較窄、規模相對較小,尚不能有效滿足“三農”融資需求。
(四)農村地區投融資結構不夠合理
由于農業抗風險能力較弱,金融機構出于防風險考慮,農業貸款利率水平一般高于其他行業,造成農村地區間接融資的成本相對較高;與此同時,能夠上市、發行企業債券和企業票據等進行直接融資的涉農企業較少,從事縣域農產品期貨交易、股權交易的服務機構缺乏,農業產業發展基金、風投基金、PPP項目等新型投融資平臺建設尚在起步,分層次、多元化的農村金融和資本市場有待健全。
(五)對涉農信貸的政策扶持體系有待健全
一是涉農信貸風險補償機制尚待建立,涉農主體受農業生產、農產品交易行情、自然災害等影響較大,涉農貸款相對其他行業貸款面臨的潛在風險因素也較多,金融機構投放涉農貸款受到諸多不確定性因素影響,如果地方財政能夠給予信貸風險補償,財政資金將有效發揮信貸投放引導和杠桿放大作用,更能充分調動金融機構工作積極性。二是企業經營壓力較大、資金鏈緊繃,在貸款到期時難以找到充裕的過橋資金,導致部分貸款無法接續,亟需政策性應急轉貸資金扶持。三是金融機構內部針對涉農主體的授信盡職免責機制、差異化考核與激勵機制、資金轉移優惠定價機制等尚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信貸支持積極性和工作力度。四是涉農金融機構獲得普惠金融發展專項資金支持力度尚有不足。
三、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建議
(一)強化政策引導,提高金融機構支持積極性
發揮再貸款、再貼現等貨幣政策工具的引導作用,將鄉村振興作為信貸政策結構性調整的重要方向。落實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政策,完善涉農貼息貸款政策,推動擴大涉農信貸資金投放。通過獎勵、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工具支持“三農”金融服務。
(二)加強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建設,滿足不同層次金融需求
堅持“有退有進”,市場化與行政推動相結合,以不斷發掘和滿足農村金融需求為切入點,進一步完善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農商行、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小貸公司、農村互助金融組織等優勢互補良性競爭的農村金融體系。其中,政策性銀行應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脫貧攻堅、生態農業方面信貸投放發揮引領作用;農村信用社繼續以鄉村為重點,進一步深化股權改革,引進現代化經營理念,提高服務三農水平;商業銀行要優化網點渠道,下沉服務重心,提高普惠金融效率和質量,有效增加了農村金融供給。
(三)健全農村金融市場體系,提高金融資源有效配給
加大農村金融頂層設計,盤活農村資源要素,建立完善農村產權評估、交易流轉、處置變現等配套機制,推動產權、林權等流轉市場建立,解決抵質押物后續問題。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推動涉農企業債券融資工作,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主體上市或掛牌。建立國家農業產業發展引導基金,促進現代農業創新發展。
(四)加強農村保險體系建設,完善風險分擔機制
農業生產天然帶有病蟲害等自然風險,在生產流通環節還面臨技術風險、市場風險等風險,農業保險是降低農業生產經營風險有效手段,也是分散和轉移農業貸款風險、推動信貸資金投入的重要手段。對不同農業經營主體,開發多層次、可選擇、不同保障水平的保險產品,拓寬農業保險品種和覆蓋面。建立政策性“三農”保險、融資擔保機構、商業保險機構,形成政策保險+商業保險互為補充的格局。強化政府指導,加大政策傾斜和資金補貼,探索建立農業巨災風險分攤機制。
(五)加強農村信用環境建設,為鄉村振興營造良好環境
深入開展送金融法律知識下鄉活動,加強農村地區金融法律知識普及,著力提高農村群眾的金融素養和守法意識。以農戶和農村新型經營主體為主要對象,加快建立健全農村信用體系。強化打擊逃廢金融債協調機制作用,建立失信“黑名單”,加大對失信行為的懲戒力度;建立跨部門糾紛協調機制,同時加大金融債權案件審理與執行力度,打造和諧有序金融生態環境。
四、結束語
金融是鄉村振興極為重要的支撐要素。金融機構作為農村金融市場的參與主體,應提高政治站位,將支持鄉村振興作為經營發展的突破口和重要機遇,圍繞鄉村振興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對接農村金融需求,不斷創新產品,提升服務,實現金融資源向農村傾斜。
作者簡介:邢慧然(1971—),女,河北深澤人,現供職中國人民銀行廊坊市中心支行,經濟師,經濟學學士,研究方向金融實務。
參考文獻
[1]李舒桐.農村金融服務鄉村戰略研究[J].發展研究.2018(8) :59-65.
[2]晏騫.淺談金融如何支持鄉村振興戰略[J]絲路視野. 2018 .110-111.
[3]杜志雄,惠超.發揮金融對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支撐作用[J].農村金融研究.?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