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培軍
摘 要:時評是近年來較為流行的一種文體,本質上也屬于新聞,可以理解為是對新聞信息的延伸、解讀和升華。對于新聞從業人員和寫作愛好者來說,時評寫作是一門技術活,包含一定的技巧與學問。正因為此,時評寫作并不容易,有的寫作者雖然幾經努力,往往存在不得要領、難以出彩等問題。本文作者通過實踐經驗,總結出時評寫出的幾個技巧,結合具體案例進行講解,力求深入淺出,易于操作。
關鍵詞:時評;報紙編輯;評論價值;角度選擇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21-00-02
時評即時事評論,它有兩層內涵,一是時效性,即針對新近發生的新聞事實、社會現象或熱門問題及時進行評說。二是這種評說并非簡單地重復事實,而是要有觀點、見地、思想或道理,能夠給人以啟迪或思索,有一種撥云見霧、茅塞頓開之感。
目前國內活躍著一大批時評寫作愛好者,經常往時政類報刊、網絡媒體投稿。筆者在一家地級市晚報擔任時評編輯多年,每天收到的來稿少則幾十篇,多則數百。對于如此眾多的稿件,需要及時判斷出哪些是優秀稿件、有采用價值,哪些稿件可以舍棄。
這種判斷基于一個重要標準,就是作者的觀點。觀點是一篇評論文章的靈魂。那些觀點新穎、視角獨特的文章能讓人眼前一亮,在眾多稿件中脫穎而出,激發閱讀欲望。
而有些稿件,觀點平平,缺乏新意,或者是重復別人已經表達過的觀點,人云亦云,是很難吸引編輯目光的。這就牽涉到一個困擾許多時評作者的問題:怎樣選擇角度切入新聞事件,提煉出新穎、獨特、讓人眼前一亮的觀點。
我們拿到一個需要評論的新聞事件,一般需要進行如下操作:分析事實,找出可以切入的角度,判斷某個角度的可操作性和價值,提煉觀點,展開論述。其中選好角度非常關鍵,找出新聞價值最高或者沒被別人發掘的那個角度,就等于給稿件找到了靈魂[1]。
怎樣選好評論的角度呢?筆者總結了以下幾個方法。
一、深挖背景
這是時評寫作中最常用的方法,可以解決大多數新聞選題不好找角度的問題。
在各類新聞事件中,有的信息是顯性的,揭示問題、展示矛盾或沖突,無論是激起評論欲望還是切入評論角度方面,都容易下手。碰到這樣的選題,作者可以輕易地發掘出評論價值,展開評述。
但有時候,我們看到的信息處于客觀中立狀態,就是一則普通的消息,或者自身延展性不足,難以找出可以評說的切口。這時候,就需要進入這則信息的背后,深挖一下它的背景、隱含的關系和邏輯,從中找到突破。
幾年前,網上流行一個熱貼:10元錢可以在你的城市吃到什么,激發全國網友討論,紛紛發貼闡述10元錢在各地的購買力。用通常的眼光看,這就是一起普通的網絡事件,并沒有什么矛盾沖突在里面,很多作者也覺得這件事沒什么可評論的。
但有位作者卻對這起事件進行深挖,通過分析事件形成的原因、過程和影響,各地網友的答案,參與者的身份和態度等,寫了一篇《從“10元錢能吃到什么”看民生多艱》,指出由于貨幣貶值、物價上漲等因素,10元錢在各地的實際購買力較以前大幅下降,“民以食為天。10元錢雖小,反映的卻是民眾最關心的民生問題”,以小見大,令人耳目一新。這就是從新聞背后找突破的體現。
深入事件背后,除了能夠拓展信息量,發現別人看不到的信息、找不到的答案,還能幫助作者開闊思路,提煉出更為理性、獨到的觀點。
不久前,本地有一則報道:在城郊一所新建的公園內,游人留下大量垃圾。網友紛紛發表意見,有的稱“公園應加強管理、針對亂扔垃圾等不文明行為進行處罰”,還有的網友發現亂扔垃圾者多為附近農村居民,為此感嘆“農村居民素質亟待提高”。
筆者并沒有停留在事件表面,而是對其背景進行深入了解,形成自己的結論:公園建設用地,本來就屬于這些農村居民的房前屋后,在“自留地”扔垃圾曾是他們的習慣。環境可以很快變化,但習慣的改變卻需要時間。忽視這一客觀因素,讓農村居民憑空拔高素質是不現實的。相關部門在推進城市化進程、美化環境的同時,也應在引導農村居民文明習慣的養成方面多下功夫。
這篇時評由于角度新穎,論述客觀,發出后獲得讀者肯定。
二、展開聯系
一個新聞事件的形成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其他事件存在關聯。這種關聯有的是事件本身是連續的、延展的,猶如“連續報道”;有的則是相似事件,存在共性。還有的雖然表面看不出關聯,但隱含的信息卻能和別的事件產生共鳴,或存在相同的規律。
我們面對一起單獨的新聞事件,找不到評論價值,就可以把它和別的事件連接起來,由此及彼,通過分析、對比,找出切入點。[2]
前些年,“農民工討工資”事件成為熱點。為解決這一問題,相關部門總是利用年關將至、農民工面臨結算工資時,集中開展行動,幫農民工維權討要工資。作為媒體,也往往在這個時候推出相關報道,助推問題解決。
如果單從某一年的行動看,這屬于常規動作,缺乏典型性。一些作者在評論時,往往把著力點放在“連農民兄弟的錢都拖欠,這些老板太不地道” “用法律為農民工討要工資行為護航”等方面,屬于老生常談,缺乏新意。
有位作者就是利用聯系的眼光發現,相關部門“年年清欠”,年年都在年關時,為此寫了一篇評論《“清欠”何必總要待年終》,提出“欠薪現象一年365天都有,不必集中在年關清理”。從這個角度切入,新聞性增強,評論價值也得到凸現。[3]
本地有個叫曹莊的地方,村民種植的蘿卜滯銷,向媒體求助。這本是一起普通事件,但本報一位記者通過梳理發現,曹莊蘿卜此前已多次遇到滯銷問題,都是通過媒體的呼吁、愛心人士的幫助才得以解決。
“年年滯銷,年年求助媒體”,把一起滯銷事件和往年的滯銷事件關聯起來,就能找出規律、發現問題。隨后,這位記者寫了一篇名為《曹莊蘿卜,還要愛心幫幾次》的評論,對曹莊蘿卜滯銷事件進行了總結和反思,受到社會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