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民
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學生修改習作作出了明確的要求,要求學生能夠養成自覺修改習作的習慣,在修改時要運用所學的知識,做到習作文字順暢、語句無病,還能夠與同學相互交流習作的修改經驗,實現分享與共同學習。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能夠引導學生養成修改習作的好習慣,逐步提高學生的習作修改能力。
關鍵詞:習作;修改;作文水平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30-008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0.041
修改作文是學寫作文不可缺少的一環。古今中外,凡是文章寫得好的人,大都在修改上下過很多功夫。詩人杜甫就留下了這樣的名句:“語不驚人死不休。”他對自己的創作要求非常嚴格,很注重修改自己的詩文。學生剛剛練習寫作文,通過修改自己的作文來提高寫作能力,認識能力,是很有必要的。那么,如何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學會修改作文呢?
小學生正處于智力發育期,在社會閱歷、文學閱讀量方面不如成年人,在習作中更容易犯錯。因此,若要小學生寫出一篇滿意的習作,語文教師除了加強日常寫作教學之外,還需注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習作修改習慣,尤其是需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要教會小學生辨別習作修改的各種符號。其次,還要教會小學生正確的習作修改方法與方式。
一、教師要對作文進行示范修改
1.精批示范。語文教師對于寫作的批語一定要做到言簡意賅,一句點明修改的重點。這樣才能夠起到一定的引導性與啟發性,讓學生在修改中能夠不斷地思考與反思。同時,在批改習作時也要注重重點,不可一味地從學生視角出發,讓學生失去思考的動力。通過批改后,學生能夠從中獲取一定的啟發,在修改習作方面得到能力的提升。
2.突出重點。語文教師在批改習作時一定做到重點突出,且不能夠顯得太泛、太廣,如果在批改時一味地將所有的問題一一指出,很有可能導致學生失去思考與修改的動力。同時,大量的批改要求無法讓學生抓住重點。因此,批改可以是重點批改,也可以是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進行批改,讓學生逐步在修改中抓住習作訓練的重點和要求。
3.做到批與改的平衡。語文教師在批改習作時,要根據學生寫作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批改,在批改中可以將批與改分開進行。對于一些習作中存在著言無其他、找不到重點的學生,教師可以幫助其尋找習作的重點內容;對于雜亂無章、顛三倒四的習作,批改時要注意對病句的批注,幫助學生理清語言、語句的順序。
4.提示方法。習作的批改不單單是對錯誤的糾正、問題的指出,更應該是一次傳授習作寫作經驗、修改經驗的過程。在批改中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的習作修改方法,使得學生能夠有章可循、有理可依。
二、學生要對自己的作文進行自我修改
在學生每一次完成習作訓練之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當堂朗讀自己的文章內容,以此來做到一邊朗讀、一邊修改。學生的自我修改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學生的習作內容是否符合主題的要求;第二,習作的書寫是否存在著雜亂、不規范的問題;第三,習作的寫作格式是否嚴格按照要求進行;第四,習作的標點符號是否存在著錯誤使用情況;第五,習作的語句是否存在著病句、不通順等問題。以以上五點作為主要標準,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行朗讀習作內容。部分學生習慣在寫作完成之后,自己默默地讀一遍習作,檢查錯別字、病句,但是這種默讀的方式并不能夠快速地找出問題。而更加容易將原本就出現錯誤的地方,讀成正確的;可是朗讀與默讀有著本質的不同,朗讀的速度較慢,要讀出聲、看清字,更容易在朗讀中發現錯誤問題。
學生在自我修改的過程中應尤其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學生剛學會某一個句式時,是對這個句式認識最為薄弱的時間段,教師要降低習作的要求,主要針對句式的使用方法、通順情況,這樣的習作修改就會有跡可循,循序漸進。學生主要結合句式進行寫作,字數與相關的標點符號數量較少,教師會有更加充足的時間來進行批改,仔細地對每一個問題進行批注,更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作修改習慣。如果教師能夠很好地掌握習作的學習要求與進度,就能夠讓學生在日后的習作中減少錯別字、病句等等。第二,自我修改的過程中應是一個逐步提升的過程,學生可以從最簡單的修改錯別字開始,逐步到修改病句、理清知識點、順暢語句,這是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習作修改習慣的重要過程。正常情況下,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寫后多看幾遍,力求找出問題。文章寫完了,要認真看,魯迅先生說:“至少要看幾遍。”第一遍看,容易發現一兩處明顯的毛病。譬如:自己的作文是否符合訓練的要求?是否圍繞中心來寫?要講的意思講清楚沒有?第二遍用心搜索,又可找到一兩處比較隱蔽的錯誤。譬如:順序是不是清楚?內容是不是具體?特別是重點部分是否寫具體?文字和標點有沒有錯誤?第三遍可以從細枝末節處提出值得推敲的問題,也就是為什么會出現這些問題。原因是寫作前,沒有按表達中心的需要安排敘述的順序,或者對應用安排的順序模糊不清。按照看到發現,再看再發現的循序,作文從認識模糊到了然于心……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寫完作文后盡量多看幾遍,每看一遍都力求找出問題,才能不斷完善作文內容,不斷提高寫作文能力。
2.改時開口讀讀,“口治”文中毛病。修改作文不僅要看,還要開口讀一讀。寫作文是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把自己的作文讀一讀,看它和自己說得是否一樣,這是一個好辦法。古人寫文章也經常讀一讀,從中找出毛病。他們把這種方法叫“口治”,也就是用口讀的方法“治療”文章的毛病。不知哪位作家說過:“好的文章是改出來的。”魯迅先生曾經這樣說過,他自己在寫作完成之后,都會按照文章的文字朗讀幾遍,如果發現里面有拗口的地方就會及時進行修改,一直到文章朗讀通順無卡頓為止。修改文章中,朗讀是一個十分關鍵的過程。作文是活化的文字,但是書面的文字始終與口頭語句之間有著差異,因此一定要讓文章文字也變得通順、朗朗上口。例如單單只是看甘肅地區的方言,“做工夫”“你行先”或是詞不達意,或是語法有誤。但是如果通過朗讀之后就會很明顯地發現,然后再用規范的文字表達出來,將文字中存在拗口不通順的地方糾正過來。因此,在習作完成之后,一定要讓學生開口朗讀自己的習作內容,才能夠解決文章中的問題。
3.虛心請教別人,改正文中錯誤。小學生在習作修改的過程中,常常因為水平限制,所以盡了最大的努力去看、去讀,但是在花費了一定的時間后,仍舊無法找尋出問題的所在。很多學生就會直接放棄,或是覺得不存在問題。但是,看不出的問題不等于不存在問題,教師需要鼓勵學生多讀幾遍,在找不出問題時虛心地請教他人,以求得幫助。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形成小組的模式,相互閱讀他人的習作內容,鼓勵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習作的修改經驗,相互幫助、相互修改,可以起到共同成長的作用。
4.善與范文對照,幫助發現問題。教師在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習作修改習慣時,可以借助于范文來進行教學。學生學寫景的作文,教師可引導他們閱讀《火燒云》《海上日出》《趵突泉突泉》等范文。啟發學生怎樣有順序地觀察景物、怎樣抓住景物的特點來寫,啟發學生與范文比較,找出自己作文的不足之處。學生寫《我最敬佩的一個人》,可以引導學生閱讀《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啟發學生發現自己記事寫人的不足。范文往往具有高度的規范性、標準型,針對習作的問題也會一一指出,學生在對照范文后,可以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從而認真地修改作文。
三、學生之間互相修改,提高作文水平
根據學生的習作修改情況,可以相互交換習作修改的對象。比如交換的對象可以是學生的同桌,可以是一個學習小組中的其他同學,也可以是讓學生自己找一位熟悉的同學來進行修改。前兩種的修改交換一般都是由教師來決定,第三種交換方式更加受到學生的喜歡和青睞,自行選擇的交換對象往往會讓學生更有修改習作的動力。也可以讓習作寫作優秀的學生,幫助習作寫作困難的學生,讓優秀的學生帶動其他習作寫作困難的學生。在相互交換修改時,要注意習作內容的真實性與修改的標準。采用習作的內容是否達到了主題要求,文字、語句的表達方式是否存在問題,語言是否精練,是否存在著白話文現象等等。相互修改是學生較為喜歡的一種方式,由于學生對彼此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好奇心,利用這個好奇心可以讓學生更加主動地進行習作的修改。交換修改往往會讓習作修改的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果學生始終以一個旁觀者的角色,看待其他同學的習作修改問題,那么這一問題也始終會出現在學生自己的身上。只有讓學生之間深入交流與溝通,才會讓問題在無形之中得到解決。在交換修改中,一是要求學生以虛心求教的態度進行交換修改,問題一旦存在,必須親自修改。二是敢于將自己的習作內容分享給其他的同學。三是在交換修改的過程中,需要本著相互尊重的原則,討論一個問題時不可強硬說服對方,一旦遇到不明確的問題還需請假教師。四是教師要采用鼓勵的方法,適當引導學生自覺地進行習作修改,對于表現良好的學生要及時給予表揚,甚至可以給予其一定的物質獎勵。讓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習作修改習慣,并樂于分享給他人。
四、學生對作文進行自我的再次修改
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將自己在交換修改中所獲取到的信息和修改內容整合起來,然后再進行統一的修改。好的習作都是通過反復修改而成的,只有反復訓練學生修改的能力,才能夠讓學生真正地擁有良好的習作修改習慣。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可以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但這并不是說教師不用改作文。反之,想要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能力來完成修改,教師更加需要注重于學生的自我能力培養,采用正確的引導方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作修改能力與習慣。教師的指導與引導作用不可或缺,同時,在啟發學生發現習作問題時,還需要幫助學生提升其修改習作的能力,掌握習作修改的技巧。另外,還需要以范文、經典習作與優秀習作作為參考,讓學生在班級范圍之內相互學習、相互修改,更好地激發學生們對習作的修改熱情與動力。
參考文獻:
[1]龔琦.淺析作文教學方法[J].黑河教育,2001(6).
[2]李華.關于作文教學改革的實踐和思考[J].學周刊,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