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虹霞
摘 要:幼兒時期是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的重要時期,因為閱讀不但可以豐富幼兒的詞匯量,還能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幼兒語言溝通能力的發展,激發幼兒豐富的想象力。為此,文章對如何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進行分析,通過落實閱讀目標、采用多元化閱讀措施、制定讀書規則、進行科學引導等方面著手,旨在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關鍵詞:幼兒教育;閱讀習慣;培養
中圖分類號:G6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30-017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0.086
在幼兒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想培養幼兒的閱讀興趣,需要充分掌握幼兒每個階段的心理特點,采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促進幼兒語言發展。
一、落實閱讀目標
在開展幼兒閱讀活動時,由于幼兒做事沒有目標性,所以在閱讀時,不是看看這本,翻翻那本,就是手里拿著書與別人嬉笑。通過研究我們發現,幼兒沒有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班級圖書區擺放的書籍不符合該階段幼兒的年齡特點,無法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二是在開展幼兒閱讀教學活動時,教師并沒有提出相關的閱讀要求,致使幼兒在閱讀期間隨意走動,大聲喧嘩;三是教師在授課時將教學重點都集中在操作區,并不注重圖書區。要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必須落實閱讀目標,根據本階段幼兒的心理發展特點,在活動區添加一些符合本年齡段幼兒閱讀興趣的書籍,如詩歌、童話故事書等,內容可以涉及幼兒生活、生命教育、環境問題以及友誼等。除此之外,為了激發幼兒閱讀興趣,教師還可以帶領幼兒一起制作書籍。例如,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制作立體書籍《春天的味道》。由于幼兒年齡較小且動手能力不強,因而教師在帶領幼兒制作書籍時,主要以教師引導、幼兒回答的形式為主。“小朋友們,你們知道春天是什么味道的嗎?這些味道又是從哪里來的?”由于幼兒的想象力比較豐富,有的說春天是媽媽的味道,有的說春天是花朵的味道,還有的說春天是巧克力的味道。教師將幼兒說的內容畫在紙板上,然后對其進行制作加工,繼而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該種教學方法既能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能豐富幼兒的想象力,從而讓幼兒養成堅持閱讀一本書的好習慣[1]。
二、采用多元化閱讀措施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開展閱讀活動時,要讓幼兒產生愉快的心情,強化幼兒的閱讀興趣。這就需要教師定期更換班級書籍,讓幼兒始終保持閱讀的新鮮感。還可以讓幼兒將自己家中的書籍與其他小朋友的書籍進行交換,從而讓幼兒感受分享的快樂。在閱讀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幼兒的閱讀行為,對閱讀表現較好的幼兒予以表揚,并以其為榜樣讓其他人學習。教師可以每天延長一點閱讀時間,以此增加幼兒閱讀時間的持久性,為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奠定基礎。為了讓幼兒喜歡上班級讀書區域,在開展閱讀活動時,教師要與幼兒一起坐在圖書區域看書,通過言傳身教對幼兒進行影響。教師可以一邊為幼兒講故事一邊為其示范正確的翻書動作,防止幼兒在翻書的過程中因為用力過猛而撕壞書籍。另外,教師在帶領幼兒閱讀之前,應先了解書籍內容,然后根據幼兒的理解能力提出相關問題,讓幼兒帶著問題進行閱讀,強化對故事內容的記憶,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
三、制定讀書規則
為了讓幼兒在閱讀期間能夠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應制定相關的讀書規則。為確保讀書區域能夠保持安靜有序的秩序,在開展閱讀活動時,教師要做好人數的限制,這樣也會促使幼兒珍惜閱讀機會,避免在閱讀期間出現說話打鬧的現象。要求幼兒每次看書時只能拿一本書,這本書看完才能換另一本,避免出現爭搶書籍的情況。另外,幼兒在閱讀書籍時,教師一定要注意幼兒的閱讀坐姿,防止幼兒養成不好的閱讀習慣,影響視力等。
四、進行科學引導
幼兒由于自制力較弱,常常無法控制自身行為。在開展閱讀教學活動期間,為培養幼兒的注意力,教師應對幼兒提出明確要求,減少走動次數,不許大聲喧嘩,以便幼兒在閱讀期間能夠全神貫注。在講授故事的過程中,教師應采用夸張式閱讀方法,通過面部表情、肢體語言等,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教師要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以此強化幼兒做事認真專一的行為要求,為今后讀書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2]。
五、引導幼兒到圖書館讀書
幼兒階段是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的關鍵時期,因此,教師在日常教育中除了要引導幼兒學習文化知識以外,還應注重引導幼兒到圖書館讀書,并告訴幼兒到圖書館應做到默讀,不能大聲喧嘩,以免影響他人閱讀,以培養幼兒良好的閱讀習慣。此外,教師要引導幼兒先粗略閱讀,然后品讀文章內容,促使幼兒在品讀文章的過程中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并且要扎實掌握文中的知識點和字詞,從而提高幼兒的閱讀理解能力。此外,引導幼兒到圖書館閱讀各類書籍,不僅能調動幼兒閱讀的積極性,而且也能促使幼兒掌握先粗略閱讀,之后品讀文中的語句的閱讀方法,逐漸使幼兒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當幼兒的閱讀習慣養成后,無須教師反復提醒,就能夠做到自覺讀書。到圖書館閱讀,因為環境的影響,幼兒在閱讀過程中,會不自覺地端正坐姿,眼睛和書籍保持一定的距離,也不會隨意地在書本上涂畫,而是提前準備好筆和本,將書中的好詞佳句記下來。這樣,幼兒在潛意識中就會告誡自己,看書時坐姿要端正,可以通過摘抄書中語句的方式積累知識,進而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為幼兒日后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六、為幼兒制訂閱讀計劃
首先,教師要以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教學目標,而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教師要為幼兒制訂閱讀計劃。教師應要求幼兒每天都要完成閱讀任務,如每天放學后閱讀一篇文章,并要求幼兒做到認真、流利地閱讀,能夠讀出文中的字詞句。幼兒清楚要求、閱讀計劃和閱讀任務后,做到每天閱讀,不僅認識了很多生字,積累了很多詞句,而且語言表達更加流暢。對此,教師應多加鼓勵,在激勵幼兒的同時,能夠調動幼兒閱讀的積極性,有效提高幼兒的閱讀能力和閱讀水平。其次,教師要依照閱讀計劃引導幼兒每天閱讀故事類圖書、神話類圖書、寓言類圖書。幼兒每天閱讀不同類型的圖書,能夠拓寬閱讀面。在教師耐心的引導下,能夠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最終實現教學目標。因此,為了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應注重制訂閱讀計劃,更重要的是監督幼兒每天依照閱讀計劃中的要求,每天閱讀一篇課文,從而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七、傳授閱讀方法和技巧
為了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應注重閱讀方法和閱讀技巧的傳授,要求幼兒讀書時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向教師請教或者詢問家長。只有掃除了文中生字的讀音障礙后,才能通順、流利地閱讀文章內容。幼兒在明白如何才能流利閱讀后,在閱讀過程中遇到不認識的字時會及時請教,然后讀出文中生字的正確讀音。此外,教師應要求幼兒在閱讀過程中帶著情感閱讀,并有意識地控制閱讀速度。因為如果閱讀速度過快或者不帶著感情閱讀,將難以提升閱讀效果和朗讀水平。比如,教師在引導幼兒閱讀時,可以先帶著感情范讀,之后詳細講解閱讀方法和技巧。在講解之后,再讓幼兒自主閱讀。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夠靈活運用閱讀技巧和方法讀書,做到帶著感情閱讀整篇課文內容。此時,幼兒在閱讀時,不僅能夠做到從頭到尾流利地閱讀,還能夠有感情地朗讀。可見,幼兒已經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因此,教師在進行學前教育時,應注重講解閱讀方法和技巧,而后引導幼兒依次閱讀文章內容,進而使幼兒在閱讀的過程中既靈活掌握閱讀方法,又懂得帶著感情讀書,有利于理解作者所抒發的思想情感。
八、引導幼兒帶著問題閱讀
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段時間的養成。因此,教師在進行日常教學時,應注重預留時間引導幼兒讀書,并在幼兒閱讀之前提出問題,以便幼兒帶著問題閱讀,進一步激發幼兒閱讀的積極性。同時,促使幼兒在閱讀過程中解決問題,進而使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自覺帶著問題品讀文中各個段落,進一步提高幼兒的閱讀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引導幼兒閱讀《好奇的喬治看旅行》《小白乘火車》等文章時,教師根據不同的文章內容提出不同的問題,之后要求幼兒在閱讀的過程中解決問題。教師引導幼兒在每天閱讀時,都要帶著問題讀書,如此,不僅使幼兒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更使幼兒養成帶著問題閱讀、品讀的習慣,激發幼兒主動閱讀的興趣,有效提高幼兒閱讀的積極性。
九、播放圖書內容,激發幼兒閱讀興趣
幼兒教育中教師要想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應培養幼兒的閱讀興趣。因此,在實際閱讀教學時,教師要積極運用投影儀展示不同的圖書內容,而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書讀。選擇完成后,教師引導幼兒閱讀投影儀上呈現出來的課文內容。這樣特殊的閱讀方式,不僅激發了幼兒的閱讀興趣,在教師耐心的引導下,其閱讀習慣也能很好地養成。因此,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利用先進的教學設備播放圖書內容,以此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促使幼兒積極依照教師提出的要求,讀出文中的語句,實現幼兒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目標,促進幼兒閱讀學習的發展,使其取得更大的進步。
總而言之,要想使幼兒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僅需要教師潛移默化的引導,還需要幼兒自身的配合與努力。只有這樣,幼兒在看書時,才不會大聲地喧嘩吵鬧,才不會有意損毀書籍,更不會隨意走動,從而保證在閱讀期間能夠聚精會神,不受外界環境干擾。幼兒在長期堅持閱讀過程中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不僅能夠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還能激發其想象力,使幼兒更加健康地成長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杜姍姍.淺談如何培養幼兒養成良好閱讀習慣[J].學周刊,2019(28):178.
[2]莊麗.幼兒閱讀習慣的培養探析[J].成才之路,2018(1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