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晶 郝英 張奎穎
摘 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草原畜牧產業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草原畜牧業可以有效提高我國的經濟實力,同時也可以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因此,分析在綠色發展下草原畜牧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探討新形勢下推進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的對策。
關鍵詞 綠色發展;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
中圖分類號:F307.3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4.064
我國畜牧業發展一般都在草地資源豐富的地區。草原畜牧業是我國的傳統產業,同時也是基礎產業,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數量不斷增長,人們對于肉類食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多,傳統的畜牧業管理模式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現如今,草原畜牧業正在朝著集團化、規模化、產業化的方向發展,但是出于各種原因,草原畜牧業的轉型發展一直都未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推動對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的工作研究對于推動我國畜牧業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草原畜牧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1.1 草原畜牧業產業化經營水平較低
現如今,我國草原畜牧業的養殖規模偏小,養殖人員養殖的牛羊等品種數量較少,規模也小,而且受到地區條件的影響,大部分畜牧人員都不會選擇定居,導致我國草原畜牧業產業化經營水平較低,很難在草原上找到具有集團化系統的養殖戶[1]。
草原畜牧業占用的場所面積較大,當地政府無法有效地對畜牧業養殖戶進行資金補助,且草原畜牧業養殖人員在養殖過程中生產結構過于單一,經濟結構不穩定,仍然使用傳統的、較為落后的養殖方法,過多注重養殖數量而沒有改善自己的養殖方式。這些原因都直接導致草原畜牧業的發展一直處于落后狀態,牧民的收入較低,給畜牧業的未來發展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1.2 資源承載能力和生產條件受到限制
雖然我國已經對草原畜牧業實施了援助和支持,但是將大部分牲畜轉移到牧民的居住地點需要使用大量的草料進行養殖,而牧民的承載能力和生產條件不支持養殖過多的牲畜。因此,受自身資源承載能力的影響,草原畜牧業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轉型建設[2]。
1.3 牛羊自繁自育能力弱
現如今,草原畜牧業發展極不穩定,農區的牛羊繁殖能力較弱,而市場的需求較大,呈現了供不應求的養殖局面,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畜牧業轉型發展的速度。
1.4 缺少資金投入,基礎設施落后
我國草原畜牧業的發展一直都存在著資金投入較少、基礎設施落后的情況。我國投入草原畜牧業建設的資金大多數都用在了建設生態環境上,牧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始終沒有得到充足的資金支持,草原畜牧業發展沒有專業的設備,也就無法充分利用地區的地表水資源,只能借助水利工程來完善養殖計劃[3]。受地域影響,草原對于自然災害的抵抗力較弱,而草原又是自然災害的多發區,草原畜牧業產生的經濟效益無法得到保證,牧民的生活質量也就得不到提高,無法滿足正常的生活需求。
2 在綠色發展下推進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的對策
2.1 加強政策研究
向牧區人民普及我國草原畜牧業的相關法律法規,以提高整體畜牧業養殖人員的草原保護意識;同時,畜牧業管理人員還需要提高執法能力。此外,當地政府還要對牧區人員進行教育,積極引導他們正確處理好畜牧業發展和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杜絕過度挖掘草原,防止人為破壞生態環境的情況出現。但是草原地區面積廣闊,管理過程中會出現管理力度不足、管理人手不夠的情況,相關政府部門可以設定人民群眾互相監督制度,并設定相應的獎懲機制,倡導畜牧業養殖人員之間互相監督,以建設出和平發展的草原生態系統[4]。
政府還需要完善并規范草場承包經營工作,全面落實草原承包經營制度,以提高草原畜牧業管理的統一性。在承包草原之后,畜牧業養殖人員需要簽訂承包合同,已經承包到戶的人員需要遵守承包合同中的養殖條款,履行草原禁牧、草畜平衡等責任和義務。
2.2 科學進行草地功能區劃,為生態保護提供支撐
為了緩解草原畜牧業養殖人員的養殖壓力,更好地管理養殖場地,當地相關部門需要對草地進行合理劃分,發展畜牧業經濟的同時做好生態保護工作。具體的劃分方法需要根據不同地區的生產、生態特點而定,同時加強人工草料的生產,減少畜牧業對天然草地的消耗,保證生態系統正常運行。劃分功能區的主要目的就是保護草地生態環境,在真正意義上實現草畜平衡,簡單來說就是在固定的區域內限制養殖人員養殖的牲畜數量,適度發展畜牧業。
在劃分功能區域時需要考慮到地域因素,將工程與自然結合起來。工程項目的設定是為了促使游牧民族定居,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工程項目會給草原帶來一定的損害,而草原本身具有自我修復功能,因此相關部門需要調和好兩者之間的關系,全方位維護好草原生態系統[5]。
2.3 抓好退牧還草、游牧民定居等工程建設
在草原畜牧業轉型初期,需要做好天然草原退牧還草工程建設。應根據我國相應的政策以及標準來鞏固工程建設的內容,并根據相關工作經驗完善草原圍欄、草場改良等工程計劃。要從源頭杜絕牲畜對草原生態系統的不利影響,同時恢復草原的自我防御能力和抗災害能力。此外,相關政府部門還需要建設新型牧區村鎮,緩解牧民的生活壓力,減少畜牧負擔,為牧民的未來畜牧發展進行規劃。同時,牧民村鎮應大力開展公路建設,并普及教育和文化,豐富牧民的生活,同時完善相關的草原生態保護懲罰制度,讓牧民信任政府的同時,建設好草原生態環境。
2.4 樹立種草養畜觀念,大力發展人工種草產業
種草養畜理念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原則。畜牧業的發展離不開草原資源的饋贈,但是如果一味開采資源來發展牧民經濟,將會導致生態系統失衡,畜牧業的發展也會受到影響。因此,要促使草原畜牧業持續穩定發展,相關政府需要大力發展人工種草產業,在規范牧民日常放牧范圍的同時,鼓勵牧民種草,以恢復生態環境,提高牧草產出水平,將草原上的天然草場改良成為高產的牧草地,維持生態環境的同時提高牧民的養殖收入[6]。
2.5 對畜牧業結構進行優化,建立現代草原畜牧業
當下根據各區冬牧場欠載,春秋夏季草場超載的情況下,對于一些有水源保證的區域,可借鑒相關區的做法,將部分冬牧場調整為夏季利用,把春秋草場改成灌溉草場,以穩定飼草種植地面積,同時加大對飼養與舍飼、半舍飼養殖的扶持力度,以減輕對天然草原的壓力。另外,對畜產品生產方式進行調整,在自然資源的利用上,要科學合理,重點對各類生產資料進行有機整合利用,同時在產品定位上,也要由低端產品向高端產品方向轉變,促進畜產品邁上有機、綠色高端的道路。
2.6 加大對牧民非牧技能的培訓,拓展增收渠道
在做好農牧業技術培訓的基礎上,重點突出對牧民非牧技能的培訓,并建立牧區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同時動員全社會各界的力量,共同參與并支持牧民非牧技能培訓。另外,要積極引導牧民發展二、三產業,如民族手工業、餐飲業以及牧區民俗旅游業、運輸業和文化事業等,全面拓展牧民的就業與增收渠道,改善牧區的生產條件。
2.7 抓住科技發展機遇,推動現代畜牧業穩定發展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因此,要大力發展畜牧業科學技術,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現代畜牧業穩定發展。1)完善機制,構建現代畜牧業科技創新體系。2)加強基層隊伍建設,出臺相關政策,加大人才引進、體制機制建設等扶持力度。3)引進國內外畜牧先進設施、設備,并努力爭取將其列入市級畜牧業扶持政策或農機補助范圍。4)依靠科技,強化畜牧業技術支撐。積極探索與研究新型低碳環保技術,推廣人工種草、草田輪作、農作物秸稈等飼草資源高效利用模式,并通過物質的多極循環、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等多種途徑,形成生態循環的畜牧業發展新模式。
3 結語
綜上所述,現如今我國畜牧業發展迅速,為了保證畜牧業和生態環境共同發展,國家以及相關政府部門在綠色發展的理念下,應促使草原畜牧業轉型。通過調研和反思發現,現如今的畜牧業應該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保護生態環境,以保證未來畜牧業的發展,同時提高牧民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巴扎爾汗·麥都汗.努力推進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J].中國畜禽種業,2017,13(12):36-37.
[2] 宋淑娟,文小平,李宏建.阿勒泰地區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發展對策[J].貴州畜牧獸醫,2017,41(3):36-39.
[3] 杜保軍.堅持綠色發展,推進新疆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6,32(5):13,6.
[4] 杜保軍.當前新疆草原畜牧業發展的特點優勢及政策環境分析[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6,32(4):9.
[5] 劉科,孫泓嶸,劉慧敏.金融支持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有關情況調查[J].北方金融,2015(3):94-96.
[6] 茍紅晶.慶陽市草原畜牧業發展方式轉型升級情況及對策建議[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4,30(10):62.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