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天潤
摘 要:Vlog是一種新興的視頻形式,通過視頻、音樂加文字的組合,展示個人生活狀態。在后現代視閾下,元敘事逐漸失去其合法性,多元化、差異化成為時代主題。在這個大環境下,青年亞文化的抵抗、風格和收編在Vlog這一新的短視頻形式下有了新的體現。文章結合后現代語境,聯系青年亞文化的抵抗、風格、收編,淺析以Vlog為例的短視頻發展現狀。
關鍵詞:后現代;Vlog;青年亞文化
中圖分類號:J90?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30-018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0.092
Vlog(video blog),直譯過來為視頻博客、視頻日記,最早誕生于2012年的國外視頻網站YouTube,在我國的發展始于2016年。這種新興的視頻形式,強調展現個體的獨特個性和人格特征。
一、后現代主義語境下的Vlog特征
在后現代主義語境下,利奧塔認為宏大敘事已經消解,各種元語言失去其合法性,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和差異化。隨著數碼科技的發展,拍攝視頻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習慣性行為,而視頻發布也變得越來越常態化。Vlog這種短視頻形式以其新穎的敘事模式、更加年輕化的表現方法等諸多新特性,贏得了青少年群體的追捧,成為時下一種熱門的互聯網社交方式,并由此掀起了一場改變生活記錄方式的變革。因此,我們不難預測,Vlog未來將對既有的短視頻領域發起新一輪挑戰與沖擊。
(一)多種感官符號的拼貼整合
一般認為,后現代文化是一種視覺文化,用詹姆遜的話說,就是從現代主義的詞語中心轉移到了后現代主義的圖像中心[1]。以Vlog為例,雖然從廣義上來講屬于博客、日志的形式,但它在形式和內容上均不同于它的上一代——Blog。在發布的內容方面,Vlog大致可分為生活日志類、產品測評類、美食分享類、健身教程類、旅行記錄類等幾種類型。從制作過程來看,制作Vlog需要專業的視頻攝制工具、視頻編輯工具,最后將零散的視頻素材進行整合重構,形成一個完整的視頻博客或視頻日志。其敘事模式也與傳統的Blog有很大的出入,傳統的Blog基于強大的文字邏輯進行敘述,可以進行長篇大論。而在快餐時代,短視頻以簡短精練為目標之一,因此,即使是流水賬式的Vlog,也會通過精簡視頻或圖片素材,在盡量不增加時長的前提下展示內容。它一反Blog時代長篇大論的形態,具有視覺結構的不確定性,但同時也具有強大的敘事能力,通過對視頻素材的拼貼整合,可以形成不同的故事。至于表現方法,我們可以直觀地發現,Blog的主要表現手法是“文字+圖片”,而Vlog則實現了對于“視頻+語言+音樂+圖片+文字”等多種符號的拆解與整合。上述特性決定了Vlog擁有強大的視覺吸引力與說服力,并產生極強的現場感、參與感。
(二)真實記錄與鮮明的人格化屬性
在當今的網絡大環境下,Vlog已然不是單純的拍攝活動,而是喜愛這項活動的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它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與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上發布的重表演、臺本化、公式化的短視頻不同,Vlog之所以成為年輕一代追捧的生活記錄方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它對真實記錄和人格的強調。真實是Vlog首要追求的,觀眾們真正想要看的并非簡單的日記式的記錄,更追求帶有鏡頭背后的拍攝者自身獨特個人風格的內容。一個擁有龐大粉絲群體的Vlogger,通常不僅是因為其內容出眾,更重要的是其獨特的個人素養、審美取向與價值追求對觀眾有著源源不斷的吸引力,這也使得Vlogger在真實的表達中不斷強化自我人格化屬性,從而形成個人化IP。也正因如此,這兩個關鍵詞才成為Vlog作品中最受關注的特質。
二、風格的建構:拼貼與重構
約翰·費斯克認為,特殊時代的“文化”意味需要“風格”通過象征化或符號化的活動來表達[2]。亞文化是一種文化方式,它具有獨特的風格化,并借用各種符號向主導文化進行挑戰,從而建立自我認同。“風格”是伯明翰學派關于亞文化理論中的一個高頻關鍵詞,甚至是核心問題。亞文化與大眾文化并非互不相容,它們是一種互借共生的關系。青年亞文化借用大眾文化中的諸多符號,把不同的文化商品作為未成品和原料進行拼貼、戲仿和即興改編,對大眾文化、權威和經典進行解構,構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亞文化現象[3]。一個優質的Vlog,快節奏的剪輯,可以使觀眾還在回味上一部分內容時及時補充新內容,以使觀眾始終保持在一個較高的興奮點上。而這種快節奏,并不僅僅指每一幀勻速地快速推進,還可以是以靜襯快、以慢襯快,即通過靜止的圖片、鏡頭或放慢速度的視頻素材達到一種節奏上的反差。較高的清晰度、燈光的輔助應用與后期調色,都是高品質畫質的強有力保障。一個高質量的Vlog作品通常會帶有清晰的標簽,以便幫助觀眾更加清晰地對Vlog的各部分內容進行有效識別,這也是一道門檻,能夠清晰地將優質視頻與路人視頻區分開。快節奏剪輯、高畫質、標簽化是Vlog獨特的風格,而這些風格就是青年亞文化運用、摹寫、復制主流大眾文化的諸多處理方式,通過拼貼使用和重構,構建自身的有力體現。
三、溫和的抵抗:包容與接納
我國著名的Vlogger王曉光曾這樣說:我們接受的教育是標準化的,但對于年輕人來說,用視頻表達可以不那么尊重傳統。我們覺得需要平穩、清晰,他們可能覺得“拍到”是最重要的。亞文化作為被主流文化邊緣化的文化,自然對主流文化有很強的抵抗性,其抵抗方式并非極端而激烈的沖突,而是較為緩和且體面的“協商”,主要在審美、休閑娛樂、消費活動中有所體現,是“富有意味和不拘一格的”[4]后亞文化。研究表明,其具有虛擬性、短暫性、碎片化、異質化和個人主義等特征。在后現代主義下,如今的青年亞文化正表現出諸如上述的鮮明特征,且這些特征愈發明顯。新的媒介傳播和消費時代出現的各種更富流動性、虛擬表現性和混雜性的亞文化風格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5]。Vlog體現出來的,已經不是過去青少年的輕狂叛逆、離經叛道和低迷頹廢,而是以一種對理想自由的生活狀態的向往和熱愛,消解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尷尬處境,以此來與傳統的主流文化的中庸相抵抗。基于Vlog獨特的風格化,青年亞文化在這其中越發有去貶義化的趨勢,甚至在逐漸變為中性甚至褒義的亞文化。另一方面,基于上述觀點,這些帶有些許褒義色彩的亞文化也會推進主流文化不斷創新發展,以更加包容的胸懷接納亞文化。
四、寬容的收編:商業化運作
赫伯迪格在《亞文化:風格的意義》一書中,探討了亞文化被整合和收編到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秩序中的兩種主要途徑:“第一種是商品的方式,即把亞文化符號轉化成大量生產的物品(即轉化為商品的形式);第二種則是意識形態的方法,即支配集團——如警察、媒介、司法系統等(即意識形態)——對異常行為貼上‘標簽,并重新加以界定。”[6]除了意識上的收編,當下文化產業面臨的更為普遍的是商業化的收編。而亞文化與營銷手段的結合,則是一種更為鮮明的商業化收編方式。結合五花八門的營銷手段,亞文化變成具有商品風格或消費風格的文化產品,這些產品投放到市場后,就與消費者緊密相連。而在網絡環境下,這種商業聯結利用亞文化群體的龐大基數,引發討論潮,繼而實現商家的盈利。另一方面,媒體對于文化的收編,也不再限于意識形態層面的強制規訓,而是以更加包容和多元化的姿態,參與到亞文化的發展中。薩拉·桑頓認為媒體無論如何都會裹挾進青年亞文化的意義和組織當中,而它在其中的作用并不僅僅是再述,而是參與到亞文化本身的發展和建構當中[7]。
五、結語
一個地區的文化繁榮程度,與這個地區亞文化的繁榮程度成正比。伯明翰學派對于亞文化應被主流文化收編的態度,放在當下,似乎已經有些與時代脫節。因為如今的亞文化也有積極的一面,青年亞文化群體正在逐漸脫離叛逆頹廢的標簽,以更加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用更多的熱愛表現自我,也希望可以有更多優秀的Vlogger投入到青年亞文化自身的建設中。同時,Vlog也面臨著一些問題,比如由于參與度高,必然會導致題材或內容的同質化;基于興趣化大數據分析,造成“信息繭房”的效應,這會加劇網絡群體的極化,同時,在“信息繭房”的作用下,人們對社會本身的黏性會逐漸降低,而愈發沉浸在繭房制造的特定的話語場中。針對如上挑戰,“Vlogger們”作為內容生產者,應積極創新,不斷開發新玩法,保持用戶黏性;而用戶方則需要提高沖破“信息繭房”的自覺意識,只有這樣,Vlog才能在一個良好的青年亞文化場中更加穩健地發展。
參考文獻:
[1]陸揚,王毅.文化研究導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3]胡疆鋒.亞文化的風格:抵抗與收編——伯明翰學派青年亞文化理論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7.
[4]Stuart Hall,Tony Jefferson,eds.Resistance through Rituals:Youth Subcultures in Post-war Britain[M].Londer:Hutchison,1976.
[5][英]斯圖亞特·霍爾,托尼·杰斐遜著,孟登迎,胡疆鋒,王蕙譯.通過儀式抵抗:戰后英國的青年亞文化[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
[6][美]迪克·赫伯迪格著,陸道夫,胡疆鋒譯.亞文化:風格的意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7]楊小柳,周源穎.“亞文化資本”:新媒體時代青年亞文化的一種解釋[J].中國青年研究,201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