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如燕
[摘 要]“養殖”課程落實與實施,都是有計劃、有方案的,而隨機教育與之相反,是抓住教育計劃之外的隨機事件和情境進行臨時性的啟發和引導。隨機教育正好印證了“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將教育滲透到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體現幼兒教育中的交互和滲透作用。本文結合教育實踐,從三個方面著手,做好“養殖”課程下的隨機教育,滿足幼兒多元需求。
[關鍵詞]“養殖”課程;隨機教育;小班幼兒
所謂隨機教育,顧名思義,就是不受時間、空間限制,沒有預設目標的,即時抓住機會生成的教育。我園地處江南水鄉的農村,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有果園、樹林、種植園,還有動物角,依據幼兒喜歡自然,喜愛動植物的天性,我園開展了園本“養殖”課程。在課程實踐中,教師研究發現隨機教育所抓住的事例往往具有極強的情境性、直觀性,更容易被小班幼兒理解和接受,隨機教育在“養殖”課程實施中舉足輕重。因此,小班的“養殖”課程實施需要隨機教育及時跟上,須抓住時機開展教育,隨機而動、主動作為。然而,教師重視系統教育,忽視隨機教育現象還比較普遍,“隨意而為”“任意妄為”的“隨意教育”也客觀存在。所以,我認為在小班“養殖”課程中做好隨機教育要做到以下三點:
一、選準主題,提高活動的針對性
隨機教育是“養殖”課程系統教育的有效補充,具有生活性、生成性和探究性的特點。幼兒在探究過程中會發生許多思維的碰撞,教師要有效地開展隨機教育,觀察孩子們的一舉一動,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做好隨機教育的“選擇題”。
(一)關注幼兒為基礎
教師要樹立“兒童本位”的教育理念,關注幼兒的交往,傾聽幼兒的談話,分析幼兒的行為,捕捉幼兒的敏感期,從而為開展隨機教育奠定基礎。比如,在戶外散步時,幼兒對正在進食的兔子產生了興趣,紛紛在兔子區域駐足,邊看邊討論:“小兔子喜歡吃什么”“兔子喜歡吃青菜”“兔子也喜歡吃胡蘿卜”……教師仔細觀察,從中可以發現幼兒有探究的問題,有行動的欲望,于是,教師在了解幼兒所思所想后,立即帶著幼兒采摘蔬菜喂養兔子。在實踐過程中,教師告訴幼兒兔子性情溫和,不攻擊人,并鼓勵幼兒近距離地喂養兔子,幼兒耐心地蹲守在一旁,滿心歡喜地看著兔子吃手中的蔬菜,教師不但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建構有益經驗,而且培養了幼兒耐心的優秀品質。因此,我認為在“養殖”課程實施過程中,明確幼兒“在想什么、想聽什么、需要什么”是開展隨機教育的堅實基礎。
(二)抓準主題為起點
小班幼兒在“養殖”教學實踐時好奇多動,興趣點多,如果教師隨機教育的選題貪多求全,想要一次隨機教育解決很多問題,只會模糊主題。因此,隨機教育要主題鮮明,抓住某個主題解決問題,進而深入其它主題活動。比如,當小鵝出現在飼養區時,幼兒就圍著小鵝問個不停,“小鵝吃什么”“小鵝媽媽在哪里”“小鵝睡覺嗎”……幼兒的問題多而繁雜,教師一時無從入手。在觀察小鵝過程中,一位幼兒出于喜愛之情,伸手去捉小鵝,將小鵝嚇得四處亂逃。教師要及時告訴幼兒捕捉小鵝是不當行為,會導致小鵝的死亡。因此,當幼兒出現捉小鵝的行為時,教師抓住這個機會,隨機開展情感教育——“愛護小鵝”,并以此主題為切入口,告訴幼兒捕捉小鵝會引發的后果,啟發幼兒的共情,使幼兒產生飼養小鵝的意愿。教師對主題要敏銳捕捉、精準分析,能更好地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拓展幼兒的學習內容,為以后的“養殖”探究活動拉開帷幕。
(三)把握內容為關鍵
當幼兒對教師所講授的內容持有較強探究興趣時,他們的思維呈現出極為活躍的特點,并且隨之而來的學習欲望也能持續較長一段時間,同時,幼兒能對相關知識內容形成深刻的認知與記憶。比如,在飼養蝸牛時,教師引導幼兒觀察蝸牛喜愛的食物,有的幼兒發現蝸牛的大便有顏色,他們特別的興奮,注意力完全轉移到大便為什么有顏色上。教師抓住這個關鍵點,對蝸牛大便展開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同時家園合作,讓家長參與其中,通過查閱文獻等方式,讓幼兒知道有關蝸牛大便有顏色的原理。在整個活動中,幼兒始終保持高度的學習熱情,對蝸牛大便有顏色這個特征娓娓道來。因此,教師要想有效地開展隨機教育,其教育內容是關鍵,要做到順應幼兒的興趣,尊重幼兒的學習特點、符合幼兒的發展水平。
二、選好時機,增強內容的時效性
隨機教育價值的實現程度多半取決于滿足教育對象的需求程度,教育者要多“雪中送炭”,少“雨后送傘”,隨機教育的時機非常重要。實踐證明,隨機教育一旦錯過了最佳時機,盡管教育內容的原理并沒有衰弱和消失,但是教師不做深入的思考,“養殖”的教育效果會大打折扣。因此,開展隨機教育選好時機、推動時機缺一不可。
(一)重視教育時機
在教育實踐中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幼兒產生疑惑有了學習需求時不重視,等到去教育時,幼兒已經沒有這方面的需求了。比如,某次教室里出現一群螞蟻,幼兒發現了螞蟻,都蹲著觀看螞蟻,并疑惑:這里怎么會有螞蟻?此時,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急于讓幼兒做手工,生硬地打斷了他們,將幼兒招回座位上,而忽視了幼兒對螞蟻的學習需求。而后教師反思教學行為,再想開展活動時,發現小班幼兒早就把螞蟻忘得一干二凈。所以,教育契機的到來是有時效的,當教師沒有敏銳地發現它、抓住它,教育機會就會轉瞬即逝。
(二)推動教育時機
幼兒在某一時期往往會有特定的熱議話題,教師要敏銳發現,抓住話題升溫成為“熱點”的時機,及時開展針對性教育,幫助幼兒拓展出更多的活動。比如,在進行“毛毛蟲”探究活動時,幼兒對“毛毛蟲”有了認知后,對其它蟲類開始好奇??吹轿鞴舷x,會好奇西瓜蟲身體怎么會卷起來變成一個球?諸如此類的問題非常多,小班幼兒的自主探究能力不足,持續觀察力不足,話題會漸漸冷卻。如何推動話題更近一步發展呢?教師嘗試“家長助教”炒熱話題,推動時機。家長陪著幼兒流連在鄉村的田野里、公園里、庭院里等場地尋找蟲,當幼兒發現了蟲,家長用手機攝像記錄蟲或者將發現的蟲帶回家,觀察一段時間后,教師和家長幫助幼兒總結蟲的特征及其習性。最后,幼兒在課堂上向老師和同學們進行介紹,共享資源和經驗。在教師和家長的共同助力下,這些看似隨機的教育活動建構起幼兒視角下的“蟲”世界,使得幼兒獲得相對完整的經驗。
三、活用方法,調動幼兒的積極性
“養殖”活動是依托大自然的課程,自然環境是最好的教育資源。通過對幼兒教育實踐的總結與分析,發現幼兒置身于自然環境中,有著較強的探究興趣,教師利用幼兒身邊的周圍環境對其展開隨機教育,可以收獲顯著的教育教學效果。
(一)活用教育資源
陶行知說:“活的鄉村教育要用活的環境,不用死的書本?!彼?,教師支持幼兒走進大自然,各種蔬菜瓜果、石頭、樹葉、動物等都能成為幼兒學習媒介,獲得有益的經驗。比如,我們在石榴園采摘,教師鼓勵幼兒比一比石榴的大小,復習數學知識;在種植園里給植物澆水時,教師教育幼兒節約糧食,響應國家的光盤運動……教師利用周圍環境因素對幼兒展開相關常識普及的同時,真正將隨機教育的目標落到了實處。
(二)活用教育方式
教學實踐有時會因某些因素誘發很多突如其來的問題,對此,教師可以將這些突發事件作為對幼兒展開有效隨機教育的一筆寶貴資源。比如,某一天的清晨,幼兒在飼養區發現泥鰍血痕累累地躺在地上,都心疼不已,開始了急救工作,但很遺憾并沒有“救活”泥鰍,幼兒的心情很沮喪,對“養植”活動一度失去了興趣。對于這樣的突發事件,教師將危機變為轉機,首先重試幼兒的“養植”興趣,教師以幼兒的視角和幼兒一起討論“泥鰍被誰傷害了?”通過回顧走廊攝像,發現是野貓“侵襲”吃掉了部分泥鰍。其次,教師和幼兒發起 “保衛泥鰍戰”,和幼兒一起思考“怎么樣才能保護好我們的泥鰍?”構想思考可行性的保護方式。最后,教師和幼兒一起分析“哪種方式最適合?”多角度全方位地行動——觀察——驗證——改進,收獲滿滿。
重視隨機教育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但是,教師也要知道隨機教育只是教育方法中的一種,它不是萬能的。教師必須把隨機教育和有目的、有計劃的課程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幼兒多元需求,促進幼兒的全面健康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利娟,蔡淑蘭.幼兒園生活活動中隨機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10).
[2]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J].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3]包季丹.在自然角探究活動中培養幼兒觀察記錄能力的研究[J].福建茶葉,2020, (02).
[4]李瀅萍.知行合一思想下小班幼兒種植園地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12).
(責任編輯 陳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