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現場執法能力是警察執法能力建設的重要環節。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憑借其所特有的實時性、交互性、大容量等特點,用“鏡頭”即可監督警察的現場執法,讓警察權力運行在陽光下。“鏡頭下執法”已經成為警察現場執法的常態,如何利用好新媒體,破除警察現場執法的“困境”,提升警察現場執法的能力,是新媒體時代下警察現場執法能力建設必須著力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 新媒體 現場執法能力 警察形象
作者簡介:楊坤,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18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警務指揮與戰術。
中圖分類號:D63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9.153
新媒體,英文為“New Media”,最早由美國的Peter Carl Goldmark所提出,是指利用數字技術,通過計算機網絡、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的傳播形態。根據CNNIC所發布的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為9.0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4.5%,龐大的網民構成了中國蓬勃發展的消費市場。新媒體本身所具有的特點,加上眾多的消費人群,使得警察現場執法的一言一行都暴露在鏡頭下,通過新媒體傳播,會產生巨大的社會反響。例如在美國黑人George Floyd被警察跪壓致死案件中,民眾拍下警察現場執法的視頻上傳網絡后,該視頻迅速從美國明尼阿波利斯地區傳播到世界各地,警察的暴力執法事件產生了“蝴蝶效應”,致使美國各州民眾與警察爆發激烈的沖突,社會秩序一度癱瘓。
(一)警察現場執法的含義
公安現場執法是指公安民警依法執行接處警、治安勤務、行政及刑事案件辦理、治安檢查、行政強制執行和治安事件處置等職務,系公安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得警察“鏡頭下執法”成為可能和常態,能夠實時、多角度的呈現警察現場執法的各個環節,能夠對警察執法行為進行監督,維護警察的執法權威和執法對象的合法權益,推動社會公平正義。
(二)新媒體時代下警察現場執法的特征
1.信息傳播突破時空限制,現場執法過程受眾面廣
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利用數字壓縮和無線網絡等技術,能夠實現實時性和交互性的信息傳播。借助于互聯網這個大平臺,可以實現全天任何時段、不同地域的人員交互瀏覽信息,突破傳統媒體信息傳播的局限。借助于新媒體,警察現場執法不僅僅可以是“直播式執法”,實時展現執法過程;還能將執法現場的實況從執法現場“移動”到其他地域的觀眾前,實現不同地區,甚至不同國家間的傳播。
2.信息傳播突破傳統表現形式,現場執法過程立體化呈現
傳統的紙質媒體用文字或者語音播報的方式呈現信息,受眾面窄且信息傳播速度慢。新媒體的出現,能夠集音頻、視頻、文字等為一體,以立體化的方式展現在公眾眼前,方便公眾接受信息。同時警察現場執法過程也得以立體化、全方位的呈現,便于公眾迅速了解警察現場執法的全過程,知曉現場的真實情況,消除不良輿論的產生,建立更加和諧的警民關系。
3.信息傳播突破技術限制,現場執法過程傳播迅速
新媒體是新技術的產物,綜合利用多媒體、網絡、數字化等技術,從技術、渠道、終端與服務這幾個方面對傳統的媒體進行變革。能夠以多種形式傳遞信息,受眾選擇接受信息的渠道增多,同時受眾者也可以成為傳播者,受眾之間的橫向聯系增加,信息交流遞增。新媒體提供多樣化的平臺,方便大眾參與,媒介傳播的個性化增強。通過新媒體,受眾對警察現場執法過程進行評價,同時能發表自己的見解,從多個角度評價警察現場執法過程。
(一)信息“碎片化”傳播,增加警察現場執法壓力
警察現場執法是一項系統工程,從警察接警趕赴現場到了解預判現場情況,再到采取處置措施,以及善后處置,警察在處置過程中的任何環節都暴露在鏡頭下。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主體增加且傳播迅速。處置現場人員流動性強,現場的群眾有可能截取片段上傳網絡,“碎片化式”的信息容易誤導群眾,對警察正常執法形成巨大的心理壓力。警察進行現場執法過程中不得不分散出部分精力應對周圍媒體,降低了警察現場執法的效果。同時不良輿論的出現,干擾警察的正常執法,容易產生輿論危機,同樣加大了警察現場執法的心理壓力。
(二)網絡惡意炒作,弱化警察執法權威
新媒體時代,部分網絡媒體、平臺為博人眼球,提升瀏覽量,惡意炒作,歪曲事實報道事件,加上國外反華勢力利用國內部分媒體,惡意抹黑警察,降低警察形象,增加群眾和警察之間的對立情緒,降低了警察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給警察的現場正常執法帶來了極大的阻礙。例如2015年黑龍江慶安火車站警察開槍事件。警察在解決沖突過程中,遭遇涉事男子暴力抗法,在其他手段攻擊警察無果后直接搶奪槍械,警察考慮到周圍人群的安危,果斷拔槍擊斃涉事男子。事后網絡輿論“一邊倒”,同情涉事男子,攻擊警察暴力執法,境外媒體更是大肆渲染,警察正常執法遭遇輿論危機,降低了警察正常執法的權威,弱化了警察的形象。
(三)證據意識不足,合法權益難以保障
“鏡頭下”執法給警察執法帶來一定的困擾同時,也記錄了警察現場執法的全過程。周圍群眾圍觀拍照、攝像的素材可以作為警察依法執法的證據,維護警察的合法權益。但由于部分警察在現場處置過程中,忽視這一要素,或者在執法過程中禁止拍照,致使證據丟失,在后續的司法審查階段,對警察現場執法的合法性或者警察自身合權益帶來一定的影響。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涉及公安秘密之外的現場處置行動或者不適宜現場進行拍照攝像的警務活動,警察進行現場處置時都應當接受新聞媒介的監督。
(一)建立相應的警察現場執法標準與維權機制
首先是探尋警察現場執法的具體標準及執法考評機制。法律賦予警察自由裁量權,關于警察現場執法的規定較為籠統。在實際執法的過程中,必須將警察現場執法的標準細化,為警察現場執法提供一定的依據,杜絕警察現場執法過程中出現的“不作為”和“亂作為”現象。除了警察現場執法事先有相應的執法標準外,事后也應建立相應的執法考評機制,依據警察現場執法全過程,給予一定的考核分數,使得警察現場執法權力的行使有一定的約束,合理運用好自由裁量權。其次,建立相應的維權機制,及時維護警察合法權益。警察正當行使權力,自身的合法權益必須得到保障,使得警察敢于現場制止違法犯罪行為;涉嫌辱罵、侮辱人民警察,擾亂警察現場執法秩序的,敢于使用法律武器加以懲治。
(二)進行科學、合理、有針對性的訓練
一是增強警察的法律意識,培養警察依法履職的能力。在日常的各種培訓任務中,始終傳遞依法行使權力的執法理念,執法現場武力的使用嚴格遵守法律規定的程序,讓警察以法律為準繩行使權力。
二是借助新媒體,推動警察現場執法能力的訓練。利用新媒體,錄制或者直播各種規范現場執法的視頻,突破警察訓練的時空限制,讓警察現場執法有一定的模板可參考。比如上海教科書式的執法,在網絡上一片好評,既為其他警察現場處理類似案件提供了可參考的藍本,又推動了警察執法規范化建設,密切了警民關系。
三是勇于面對新媒體,進行針對性的訓練。部分警察擔心輿論,現場執法壓力驟增,以致于難以處理好現場的各種情況。在平常的培訓與訓練過程中,模擬真實出警現場,讓警察現場處置暴露在鏡頭之下,不斷提升自己心理承受能力,與依法履職的堅定信心,適應新形勢下的執法環境。
(三)提升應對負面輿情事件的能力
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廣,有效應對和處理負面輿情事件是公安機關必須具備的能力。快速應對負面輿情事件,及時澄清事實,可以保障警察合法權益,把握警察話語權,提升警察形象。
一是警察與新聞媒體建立聯動機制。負面輿情事件發生之后,警察能夠通過新聞媒體快速發布信息,還原事件真相;指派專人接受新聞媒體采訪,為媒體提供真實信息,以負責任的警察形象展現在公眾面前。
二是加強防范能力建設。加強網絡輿情的分析研判,對公眾關心的話題,及時調查及時公布;成立專門機構處理警察負面輿情事件,防止警察因言論不當,誤導事件真相,讓負面輿論繼續發酵惡化。
(四)借助新媒體“正能量”,重塑警察形象
新媒體時代,網絡空間成為新的輿論主陣地,新媒體具有獨特的優勢。警察形象與媒體宣傳息息相關,新媒體既能監督警察現場執法權力的行使,也能宣揚警察現場執法的”正能量”,重塑與提升警察形象。
一是注重宣傳警察現場規范化執法的事件。正面播報警察現場執法的各種視頻等,發揮榜樣的作用,激勵警察依法執法,提升警察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獲得人民群眾的支持,善于利用群眾輿論為警察現場執法撐腰。
二是關注最新媒體潮流,舉辦各種真人類的節目。比如警察特訓營,守護解放西等。
三是設立警營開放日,密切警民關系。設立警營開放日,邀請社會各界人士參觀警營,體驗警營文化,從內心理解警察,從而支持警察現場執法,降低警察現場執法對抗的風險。
“鏡頭下執法”,可以使廣大人民警察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法理念,努力通過每一項執法活動,讓人民群眾切身感受到社會的公平正義。新媒體時代的警察現場執法,是最直接展現在人民眼前的執法活動,對密切警民關系、建設平安中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警察現場執法能力建設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