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軒 李艷紅
摘 要 我國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區匯聚了大量的城市人口,但伴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生態問題越來越嚴重,生物脆弱性日益顯著。基于此,以鹽城黃(渤)候鳥棲息地保護為目的,提出現今候鳥棲息地存在的問題,通過恢復河流灘涂水文條件、改善河流形態等多種手段,為鳥類、魚蝦、昆蟲等提供一個良好的生境,提高生態環境韌性,為候鳥遷徙提供一個舒適的中轉場地,以達到保護棲息地的目的。
關鍵詞 河口三角洲;韌性景觀;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生態
中圖分類號:Q958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4.090
濱海生態系統包含水文、植被和生物多樣性等多個方面,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與人類保持著相對平衡。但隨著人類生產活動的頻繁,這種平衡正逐漸被打破。因此,需要研究濱海生態系統的特點,探索重新維持人與自然協調平衡的途徑。為了應對濱海城市出現的諸多環境問題,便有了韌性的說法。韌性是一種以柔克剛的思維,一座具有韌性系統的城市,不僅可以在平時呈現出人工建造與自然之間的融合與平衡,也能在發生災難時能保持動態穩定的狀況,所以在韌性的基礎上構建的水系,才是化解城市建設對水系影響和破壞的關鍵途徑[1]。
1 現狀概況
江蘇省鹽城市位于我國東部沿海,是長三角城市之一。這里是舊黃河和淮河的入海口,城市內河流密布,串場河、通榆河、蟒蛇河穿城而過,眾多河流裹挾著大量的泥沙自西向東匯入黃海。也正因如此,成就了中國面積最大的沿海灘涂濕地,每年都會產生大量的陸地面積。這些灘涂濕地,給候鳥遷徙提供了大量的食物補給,生物資源十分豐富,僅鳥類就有315種,其中國家一類保護動物9種,二級保護動物33種[2]。鹽城沿海灘涂著名的旅游景點有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和丹頂鶴自然保護區,每年約有800只的丹頂鶴從黑龍江的齊齊哈爾飛來此地棲息繁衍,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丹頂鶴越冬地,同時也是國際瀕危物種黑嘴鷗的重要繁殖地。2019年7月5日,在阿塞拜疆舉行的第43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獲批入選《世界遺產名錄》,這也成為了江蘇第一個世界自然遺產[3]。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主要由潮間帶灘涂和其他濱海濕地組成,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潮間帶灘涂,是瀕危物種最多、受威脅程度最高的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關鍵樞紐,也是全球數以百萬遷徙候鳥的停歇地、換羽地和越冬地[4]。作為中國第一個濕地類世界自然遺產,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的申遺成功體現了中國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和保護全球生態與生物多樣性的大國擔當。
2 問題分析
2.1 河流硬質化鋪裝較多
在城市的建設過程中,為了獲得更多的城市用地,原本場地中大量的樹木被砍伐,農田被侵占,河流濕地遭到了填埋,水體遭到了渠化。尤其城市河流兩岸駁岸運用到了大量的硬質水泥鋪裝,長此以往就會導致了水體無法自然滲透凈化、失去活性,水生動植物無法在河流里生長存活,也就無法給鳥類提供充足的越冬食物。
2.2 遷徙路線連接性不足
城市中遍布的道路,將各個自然斑塊切割開來,人類頻繁的經濟活動影響到動物們的遷徙路線,不利于物種多樣性的構建,從而導致區域生態系統脆弱。
2.3 城市污水處理不當
城市在生產建設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工業廢水、生活污水、農業用水,這些污水沒有經過嚴格的分類處理,就排入江河湖海中。往往這些廢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元素,這些廢水排入水中,就會造成水體富營養化,每到夏天就會導致藻類爆發,水體中的氧氣被藻類吸走,魚類就無法生存下去,藻類的死亡又會使得水體發臭,候鳥也就沒有了棲息之地,從而將整個生態鏈破壞掉。在此之前的太湖就曾爆發過多起藍藻事件,嚴重時還能使得整個城市的生活飲用水緊張。
2.4 經濟活動侵擾嚴重
長此以往人類的經濟社會活動長期影響著動植物的生活。夜晚城市的燈光將城市照如白晝,光線影響了鳥類對于遷徙路線的判斷,從而迷失方向,撞上高樓。現在許多高樓在建設時喜歡選擇用玻璃幕墻作為建筑外表面裝飾,這些玻璃幕墻不僅維護費高容易發生墜落風險,同時太陽直射到玻璃幕墻也會產生嚴重的光污染,不僅會影響候鳥的遷徙實現,還會造成城市的熱島效應。人們為了獲得更高的利益價值,往往趨利避害,逐水而居,從大自然索取資源,這需要更多的土地來滿足城市擴張與農業耕種的需求,大量的湖泊被侵占,建造成了農田,圍墾工程導致海堤內生境被破壞,這也導致了湖泊原本的調蓄能力下降。為了防止暴雨過后產生的洪澇災害,人們又在河流中的修建了大量河閘、湖堤、海塘對河水進行攔蓄,但對于較大暴雨,這種做法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往往造成更大的洪澇災害,社會經濟損失嚴重,鳥類也會失去原本的棲息筑巢地。
2.5 濱海養殖水體污染
濱海水產養殖中會運用到大量的抗生素和農藥,潮溝不斷的輸送海水,使得養殖廢水倒灌,不僅導致海水污染,還有可能會導致近海和河口區域的赤潮、水華現象的發生。這些現象不但會影響景觀,還會釋放出難聞的氣味,影響到人體的身體健康,還導致河海中的魚蝦大量死亡。
3 保護策略建議
3.1 軟化水體、疏浚河道
依據防洪標準,將原先河流中大量的硬質水泥駁岸更改為自然駁岸或可透水的碎石駁岸。在駁岸兩邊種植植被草木,在河岸邊則可以種植水生植物,增強河流的滯蓄能力與凈化功能。因鹽城地處平原地區,許多人工河流較為平直,流速緩慢,久而久之河道就容易因此淤積堵塞,從而導致水體失去活性。因此,可以對河道進行疏通清淤,對河道的造型進行調整,從而增強水體的整體活性。
3.2 增加生態廊道
運用科技追蹤技術,追蹤鳥類以及其他野生動物的遷徙路徑,在動物經過較為頻繁的路徑上設置生態廊道。通過在沿海灘涂中建立水中航道、景觀綠道、岸上通道等多種形式,為動物提供合適的遷徙停靠站,以及足夠食物補給,降低陸上汽車交通以及水上航運對鳥類的遷徙造成的影響。
3.3 雨洪管理,凈化污水
在河流和湖泊中建立濕地,運用濕地中的水生植物對水體進行過濾凈化。同時,將污水廠與濕地協同凈化水體,將雨洪管理手段運用到城市中,1)在綠地中建立雨水滯留池,利用雨水滯留池將雨水收集起來,對雨水污水進行生物凈化,增設生態植草溝,通過植物以及土壤的作用滲透雨水。2)鼓勵增加城市中垂直綠化以及屋頂綠化的構建,降低城市中光污染對鳥類的影響,減少城市熱島效應,滯留更多的雨水。3)將原先城市中部分不可滲透雨水的硬質鋪裝改成多孔隙的透水鋪裝,使用設具有排水性和透水性的道路,增加行走舒適性與安全性,減輕集中降雨季節道路排水系統的負擔,還可以充分利用雨雪降水,增加地表相對濕度,保持土壤濕度,發揮透水性路基的蓄水池功能,補充城市區日益枯竭的地下水資源,改善城市地表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生存條件和調整生態平衡。4)在城市中建造不同大小雨水花園,提高城市在應對極端暴雨天氣時的抵抗能力,增加城市中景觀韌性。
3.4 退耕還田,協同管理
對原先侵占江河湖海的農田進行退耕還田,為江河湖海提供更多的緩沖帶,避免洪水侵襲時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增強有關部門對養殖戶們的協同管理。
在農田管理上,可建立桑基魚塘系統,運用生態的自然循環,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系統共生。
在海水養殖方面,利用生物自然手段,實施綜合海水養殖,將提取物種例如雙貝殼類以及藻類和“喂養物種”一起養殖,不僅可以提高養殖戶的收益,還可以減少養殖戶對于抗生素和農藥的運用,增強生物的自然修復作用。同時,在沿海區域的水面的營造的面積較大的水面、淺灘、沼澤地和水草地,增加水陸之間的聯系,盡可能地營造出良好的動物棲息地。
在沿海灘涂方面,修復鹽城候鳥棲息地沿海的沙丘,形成沙灘緩沖區,利用堡礁、珊瑚礁、碎石駁岸等增強沿海海岸線的韌性,創造出動物棲息地。結合魚塘、農田等肌理,構建生態凈化濕地系統。在沿海灘涂,利用濕地水泡,代替原本荒蕪退化的海灘,利用河流沉積物形成的島嶼,形成雙重障礙島,同時形成的沙洲也會增強濕地系統,減少海岸侵蝕,結合堤壩形成多重防護。
4 結語
對于黃(渤)海候鳥棲息地保護的營造,僅通過韌性景觀的手法進行打造還遠遠不夠。景觀是一種動態的過程,這需要一個管理部門在后期不斷對棲息地進行干預,通過人工持久的營建梳理并重塑區域自然系統、構建韌性景觀,為候鳥遷徙、物種繁衍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 王向榮.以柔克剛的彈性[J].風景園林,2019,26(9):4-5.
[2] 呂士成,施問全,孫明,等.江蘇鹽城沿海灘涂生物資源及其環境保護[J].現代農業科技,2007(24):197-198,201.
[3] 佚名.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J].城市規劃通訊,2019(14):4.
[4] 王立波,姜慧,任義軍,等.江蘇鹽城段黃海濕地建立國家公園可行性思考[J].林業資源管理,2019(5):18-22.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