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一 王麗鳴
【摘要】目的 通過探究近些年中西醫對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研究進展,為在臨床和科研中提供理論依據。方法 查閱近些年中西醫診療BPPV的文獻期刊,并進行綜述。結果 目前中西醫分別從不同的方向,角度對BPPV進行不同層面的研究。結論 中西醫結合對治療BPPV有著獨特的見解,有待進一步研究。
【關鍵詞】BPPV;中西醫;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R2-0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4..01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又稱耳石癥,是一種短暫的、陣發性、由頭位變動引起的,伴有典型特征眼震的發作性眩暈,是最常見的前庭疾病。特點是有自限性,容易復發。它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前庭周圍性疾病。本疾病雖不會給患者帶來生命危險,但卻使患者產生恐懼、焦慮等心理,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隨著醫生在臨床上不斷鉆研,本病的治療已經取得不小的進步,但是還存在易復發和后遺癥等很多問題,現在前庭抑制劑被用于BPPV復位后殘余癥狀的治療中,但是研究結果顯示,其不能改善殘余頭暈癥狀。而祖國傳統醫學在治療、惡心,眩暈在《內經》中已有記載,歷代醫家在臨床實踐中逐步的完善,已經形成了獨特的辨證思維和治療方法,具有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療效明顯等優勢。筆者將有關資料綜述如下。
1 中醫研究進展
本病在中醫屬于“耳眩暈”或“眩暈”的研究范疇?!吨嗅t耳鼻咽喉科學》中耳眩暈是以頭暈目眩,甚或惡心嘔吐為主要特征的疾病。在中醫古籍中還有“眩冒”“風?!钡炔煌Q。歷代醫家對眩暈的病因病機也有著不同的觀點?!鹅`樞·衛氣》提出了“上虛則?!?,靈樞·海論》中記載“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明代張介賓也提出了“無虛不能作眩,當以治虛為主”。由此可見,以上各家均認為眩暈是以虛為主,治眩當以治虛為重。醫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寫道“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保J為痰飲是眩暈發病的原因之一。 《素問·至真要大論篇》曰:“諸風掉眩,皆屬于肝”、“厥陰之勝,耳鳴頭眩,憒憒欲吐”,明代王肯堂在其著作《證治準繩》中提到:“腦轉目眩者皆由火也”[1]。隨著醫學的發展,當代醫家對本病的病因病機又有了新的見解,而楊克勤[2]根據《內經》理論從相火論治眩暈,將相火異常的病機分為情志不遂,相火內郁;飲食不節,相火亢進;年高勞倦,相火妄動;寒邪內盛,相火虛衰。《中醫耳鼻咽喉科學》將眩暈分為外邪侵襲、痰濁中阻、肝陽上擾、寒水上泛、髓海不足、上氣不足六個證型,并分別以桑菊飲、半夏白術天麻湯、天麻鉤藤飲、真武湯、杞菊地黃丸、歸脾湯為基本方進行加減治療。根據辯證論治的基本原則,對病因不同的眩暈采取不同的中醫中藥以及其他中醫特色治療。
2 西醫研究進展
隨著醫學水平的發展,人們對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認識越來越清晰,有大量文獻是從誘發因素的角度來研究BPPV,如朱曉東等[3]通過研究后發現老年人BPPV發病與血清尿酸增高具有相關性,從而認為這是老年人BPPV發病的危險因素。而陳偉等[4]通過研究發現BPPV患者存在血清25-羥維生素D水平下降。另外,李佳時等[5]通過回顧分析繼發性BPPV多伴有梅尼埃病、偏頭痛、突發性耳聾等病史,從而認為上述疾病可能更易誘發BPPV。另外王波[也通過調查研究發現BPPV與過度勞累、精神心理因素相關。林細康等指出絕經婦女患原發性BPPV與其骨密度的變化具有相關性,因此其認為BPPV的發病與激素的水平有關。目前,國內外文獻有對耳石癥的治療,多為針對不同部位半規管耳石癥的手法復位方法、手法復位結合藥物治療耳石癥、手術治療耳石癥等。但臨床觀察發現經手法復位治療后的耳石癥患者在較長時間內多存有持續頭昏、頭重不適。
3 小 結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是耳鼻喉科的常見病與多發病,其發病與多種因素有關。目前手法復位是確切有效的治療方法,臨床觀察發現BPPV的復發及復位后殘余頭暈等癥狀仍然是臨床上難以解決的問題。中西醫結合對治療BPPV有著獨特的見解,手法復位后可以結合中醫對其進行辨證論治,觀察臨床療效。有待進一步探究。
參考文獻
[1] 羅丕舵,王 倩,王 森,等.從風火痰虛論治眩暈病淺談[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6,14(14):133-134.
[2] 楊克勤.從相火論治眩暈理論探討[J].中醫臨床研究,2013,5(5):63-64.
[3] 朱曉東,司馬國旗,戴利菊,等.老年人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與血尿酸的關系[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16,23(12):696-699.
[4] 陳 偉,方 潔,舒 良,等,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患者存在血清25-羥維生素D水平下降[J].第二軍醫大學學報,2017,38(11):1361-1365.
[5] 李佳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影響因素分析與預后評價[J].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17,34(3):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