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孔子和盧梭是中西教育界泰斗式的教育家。對現代教育影響極深。本文對孔子和盧梭的教育觀一教育目的、教育對象、教育原則與方法、教育內容的對比分析研究,探討現代中西教育的異同,對現代教育的影響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孔子;盧梭;中西教育觀;異同:現代教育
中圖分類號:G5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21-0188-02
一、引言
孔子,春秋時期人,我國乃至整個東方教育的文化始祖;讓·雅克·盧梭,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中最激進的思想家,法國大革命的導師和旗手;①兩者都是中西教育史上的奠基人。通過對兩位集大成者教育觀:教育對象、教育目的、教育原則與方法、教育內容的對比分析,對比中西教育文化的異同,并對當代教育的特點進行分析,以期對現代教育的方式和思維有所推動和促進作用。
二、孔子與盧梭的教育觀
(一)孔子與盧梭的教育對象
春秋時期,官學衰落,私學興起。孔子主張打破教育由貴族獨享的壟斷局面,主張“有教無類”的教育對象觀。仍有局限,認為下等之人不必受教育,且學生需交“束惰”即“十條牛肉干”,這對貧窮之家來說有一定困難,有一定的封建等級性。不可能真正達到普級教育目的。但在當時社會己具有進步性。盧梭的教育對象是所有的自然人。并提出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主體。倡導人人平等。
(二)孔子與盧梭的教育目的
孔子的教育目標是:“學而優則仕,士而優則學”,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世襲與推舉制這種任人唯親的封建思維,為之后的科舉取士鋪平了道路。但也帶來了一定的消極影響,給世人造成“萬般兼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誤解。②
盧梭的教育目標是把學生培養成完全的“自然人”,尊重兒童的天性,調動兒童主觀能動性。“人和教育”與“自然的教育”必須遵循“自然教育”。③認為自然主義教育核心是“回歸自然”。只有將每個人自然的、事物的、人為的教育三者結合起來,才是良好有效的教育。認為自然教育主要針對富人,窮人只能被迫接受自然教育。他在《愛彌兒》中表示,自然教育最終培養目標如下:相對專制國家公民來說更獨立自主、平等、自由、自食其力、道德高尚、能力和智力極高的人。他認為理想國家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忠誠的愛國者。
(三)孔子與盧梭的教育原則與方法
孔子的教育原則是:啟發誘導、因材施教、學思并重、溫故知新、謙虛誠實。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他要求對學生啟發式教學,類似于蘇格拉底的“產婆術”。孔子因材施教教育原則有一個典型的案例:“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孔子根據子路與冉有性格不同,對同一個問題給出截然不同的兩種答案:冉有性格謙遜,辦事猶豫不決,鼓勵他臨事果斷;子路逞強好勝,辦事不周全,勸他遇事多聽別人意見,三思而行。孔子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現代的學生所修科目多,遇問題缺乏主動思考、反思的過程,因而被動接受知識相對痛苦。如能每日多思量所學,總結學科規律與技巧,比全盤接受老師灌輸更鍛煉學習能力。孔子要求: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在信息化社會中,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多樣化。因此,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師生之間,時常進行思想上的交流、切磋,方能教學相長。④
盧梭的教育原則是:學以致用。盧梭在他的《愛彌爾》中明確提出反對教條主義,提倡從生活中學:從實際生活中學習各科知識,在自然生活中掌握自然發展規律。學生學習的知識必須是能學以致用的,避免假大空的知識,專注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⑤
(四)孔子與盧梭的教育內容
孔子曰:“以子四教:文行忠信。”此為孔子關于文化知識和道德行為的教學內容。他強調,倫理道德教育重于文化知識教育。言外之意為:德勝才為君子,才勝德為小人。
在教育內容方面,盧梭要求所學知識要在兒童能掌握的范圍并且能增進人的才智。且只提自然科學,不主張學習歷史、哲學等社會學科。智育方面,類似于杜威的“從做中學”的學習方式。教育方式主張“發現法”教學,與孔子的“啟發式”教學類似。盧梭主張勞動教育,但局限于手工業生產。
三、從孔子與盧梭教育觀的異同看現代教育
1.從教育對象講。孔子與盧梭都提倡人人都有受教育權力。現代教育提倡公平,國家已經頒布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法律,是規定我國每個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國家提供學雜費,大大減輕了每個家庭的負擔。
2.從教育目的講。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出仕為官。而盧梭則是培養自然人——順乎人性與自然發展需求,即順應社會需要。提法有所差異,然,殊途同歸:都是順應當時的社會發展要求,有助生產力的發展。都是“出世”。當今社會也需培養與時俱進的人才。但由于教育發展與社會發展存在著不一致性,導致教育與社會需求脫節。如學習實際操作的職業教育方面的學生少,學習理論知識的普通大學生較多,導致一種社會怪象:有一技之長的各行技工的需求量缺口大,理論知識為主的普通大學生找工作卻很難。
3.從教育原則與方法看。孔子的“原型啟發”即注重相似的兩樣東西的類比與比喻,與盧梭從自然生活中去教會學生學習天文地理及各科知識的手法相類似。但孔子更注重啟發時機。孔子認為啟發誘導的核心在于最大限度激發學生主動性和創造性。這在幾千年后的今天仍舊適用。當今教育更應當注重學生天性,培養創新型人才,而非生產流水線、同品種、同型號產品。
4.從教育內容看。縱觀當今教育,過于注重知識教授的同時,忽略了德育的比重。各級學校應該在狠抓學習以外,加以培養學生的道德素質。
四、孔子與盧梭教育思想的比較對當代教育的影響
(一)當代教育弊端
1.教育資源的分布不均
當今幼兒教育與高中教育還沒有納入國家義務教育范圍。實則,兒童的語言發展關鍵期2 5歲就開始了,幼兒教育的發展是整個教育階段的關鍵期。現在幼兒教育的市場教資參差不齊,收費不一。
2.以純粹追求成績為主,忽略德育與素質教育
成績好的學生能不斷深造,對寒門學子來說,是一個絕佳改變命運的機會。卻忽略了學生心理素質與道德素質的修養,導致不少學生受挫折就輕生,更有甚者,剝奪他人生命。少數學生在享受國家優待的同時發出辱國言論。神童魏永康17歲考入中科院的博碩連讀,卻因生活不能自理而退學。這對中國家長和教育界重新審視教育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3.教育所培養的人才與社會脫節現象
由于教育與生產力發展不平衡、教育人才時間周期長,產生社會實際需求的人才與教育培養不一致現象。造成了一定的教育與社會資源的浪費。給各高校培養怎樣的人才指出了改進空間。
(二)當代教育的發展前景
1.優化教育資源:幼兒教育、高中教育的普級
隨著國家實力的增強,有望將幼兒教育納入國家體制,注重幼師的培養與規范。部分地區的普惠性幼兒園的出現,為幼兒教育納入國家義務教育體制方向發展靠近。由于高中教育不在義務教育范圍內,城鄉教育資源不均衡,導致部分地區中考超過高考競爭,在中考落榜學生中,部分進入鄉鎮高中、職業高中,還有部分學生輟學,這對學生個人和社會的發展都有一定的影響。近年政府不斷增加新校區的修建與師資的培養。相信不久,此問題會得到很好的解決,力求切實貫徹我國以人為本、教育機會均等的發展理念。
2.高校發展與社會實際需求同步
2010年,教育部印發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建立靈活開放式終身教育體系為導向,以北京開放大學建設過程為藍本,對當代教育進行了反思。同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開展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的通知》,提出學習成果認證與“學分銀行”的制度,加強了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與社會各行業企業聯合起來,整合優質資源,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擴大學校自主辦學權,創新體制,培養與時俱進的人才。⑥
3.教育方式多樣化,更注重學生的創造性培養
借鑒盧梭的自然教育觀,把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課堂教學與社會實際的應用并重。教師轉變教育觀念,積極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激發學生求知欲,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利用各種教學技術,開展慕課、微課等網課,與線下課程的結合。整合優質教育資源,利用高科技教管平臺,提高教師教學便利度。學生成為學習主體,主動補充各類知識。⑦為了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提升教師教學水平,采取多樣化的評價模式科學課評,將學生評價、同行評價、社會評價等納入科學評價體系。
五、結語
本文通過對孔子與盧梭的教育觀的對比研究,探討了對現代教育的影響。并反思了現代教育的弊端,并對后期發展趨勢提出了展望。由于篇幅限制,對現代教育的特點與趨勢的研究還不夠全面。以期本文能對教育感興趣的學者研究時提供相關信息。
注釋:
①吳式穎.外國教育史教程:縮編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②明航.關于教育的教育性思考兼論孔子教育思想與現代教育思想之比較[J].湖北工學院學報,2002 (03):7680.
③邢曉燕,盧梭與孔子教育思想比較研究[A].孔學研究(第十九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十九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2013 (09):177-187.
④張傳燧.中國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⑤何夙旎.盧梭與杜威的活動教學思想之比較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6.
⑥李繼梅.開放大學試點轉型改革發展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20 (04):2428.
⑦趙金玉.關注教學改革,創新課堂教學模式[J].時代農機,2019(08).
作者簡介:張樂華(1986-),女,湖南益陽人,助教,外國語言文學碩士,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與外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