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遠

摘 ?要:隨著人民群眾對醫療服務水平要求的不斷提高,高等醫學教育直接關系著人民美好生活愿望的實現,關系著“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而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成為高等醫學教育的重點之一。在高等醫學院校中開展課程思政,是新時期醫學教育的迫切需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結合醫學生的教育特點,著重論述了在高等醫學院校開展課程思政的訴求、意義以及途徑。
關鍵詞:醫學院校 ?課程思政 ?思想政治 ?實施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20)08(c)-0178-04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people's requirements for medical service level, higher medical education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realization of people's desire for a better life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healthy China strateg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has become one of the focuses of higher medical education. It is an urgent need for med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mbined with the educ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medical students,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demands, significance and ways of carrying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Medical colleg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課程思政是將思想政治內容融入非思政課程的設計與教學中,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把“樹德立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醫學生作為大學生中的一個重要群體,身系人民的生命健康,其思想政治覺悟高低直接關系著我國未來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及“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1]。所以醫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其他學生意義更為重大,是高等醫學教育的重點之一。而課程思政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有必要在醫學院校進行深入探討,讓課程思政成為推動醫學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動力。
1 ?醫學院校課程思政的訴求
1.1 政治訴求
雖然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狀況的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但是我們更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伴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日益深入,潮水般涌入的各種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沖擊著大學生的思想,某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也侵蝕著大學生的心靈,西方的人生觀、價值觀對大學生的影響不可低估。某些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2]。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3月18日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講話中指出,要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
1.2 職業訴求
自古以來醫者就被賦予更多的道德責任與義務。所謂“大醫精誠”,“精”是對醫術的要求,而“誠”則是對醫德的要求。當代醫學生在入學時與一般的大學生并無差別,需要在入學后加強培養醫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使其超越一般人。醫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要完成一般的價值引導的任務,還要培養醫學生對醫學職業崇高性的追求,教育學生不是把醫學職業僅僅當作生存的手段而是當作事業、不是把醫學職業當作獲取利益的手段而是救死扶傷的責任。當下,醫學生選擇學醫考慮的還是職業而不是理想和興趣,思想政治素質與良醫相較甚遠、亟待提高[1]。
1.3 社會訴求
新中國改革開放40年以來,我國的醫療技術水平有了飛速發展。但隨著我國人民生活與經濟水平的飛速發展,人們對醫療需求與健康需求的轉變,目前我國醫療服務供給還無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需求[3],比如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醫療資源分布結構性失衡與醫患關系緊張問題,這兩者是人民反映最突出的醫療系統的矛盾問題。這些問題與醫學生、醫務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質密切相關。大城市良好的醫療環境和科研氛圍使其對醫學生更加具有吸引力,一旦醫學生的奉獻精神薄弱,就業取向則更易傾向于大城市,從而導致醫療資源分布結構性失衡的問題加劇。醫學院校曾經的重技術輕人文的教育理念則會使醫學生缺乏醫學人文情懷,從而形成只見病不見人的冷漠態度,容易引起醫患關系緊張。要解決這些問題,更多的是有賴于醫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強,促進醫德醫風全面好轉、促使醫患關系全面恢復到應然狀態。由此可見,醫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民需要息息相關。
2 ?醫學院校課程思政的意義
2.1 政治意義
課程思政通過非思政課程的參與,全方位無死角地在學生學習期間將符合馬克思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等內容,貫穿于學習各階段的始終。教育學生樹立遠大理想、中國夢、民族復興和現代化強國的大我目標,樹立以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新時代新青年為個人價值的小我目標。各種課程的加入,使多個學習領域都能體現思想政治的指導意義,多角度、多視野的審視有助于學生根深蒂固。
2.2 教育意義
課程思政歸根到底是一種教育手段,必然體現出其教育價值。
2.2.1 完善醫學院校對醫學生育人目標的完整性
作為行業類院校之一的醫學院校,醫學生身系人民的生命健康,自古以來就被賦予更多的道德責任和義務,因此,醫學教育既是科學教育又是人文教育。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兩種重要途徑,前者是通識課程,受眾群體是所有高等院校的學生,具有普適性。其教育內容幾乎沒有針對醫學生這個特定的教育對象、反映醫學教育特色的個性內容,其吸引力不足,教育效果不盡如人意。而后者則更加具有行業特征,醫學專業領域中真實的代表人物和具體的先進事跡對醫學生的職業素養和人文情懷的培養起到重要作用,對思政課程的內容做了有益的、必要的補充,完善了對醫學生育人目標的完整性。
2.2.2 彌補了思政課程的不足
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普遍采用傳統而單一的“灌輸式”教育方式,這種教育方式帶有強烈的說教特點,極易引起學生的反感并產生逆反心理,而課程思政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對學生的思想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并貫穿于學習的始終,這種長期的浸潤式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思政課程的不足。
2.2.3 通過課程思政,提高教師教改的能力
課程思政需要將意識形態的內容融入到非思政課程的課堂教學中,這種融入不是簡單粗暴地將思政內容在課程中照本宣科,而是要以春風化雨、羚羊掛角的方式完成,這就需要教師在準備課程時,要考慮好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思政內容的選擇,另一方面是如何將思政內容融入課程。思政教育能觸及的內容相當廣泛,教師要針對所授課程的特點選擇恰當的思政內容,使思政內容與所授課程相輔相成,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融入的方式則需要教師根據課程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設計,既不能使思政內容喧賓奪主,又要對學生的思想有所觸動,實現課程思政的目標。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之前做好充足的資源準備,甚至重新構建教學環節、變換授課方式等,相當于對原有課程進行了一次教學改革,從而提升了教師的教改能力。
2.2.4 促進醫學生專業課程的學習
醫學生學習任務重、標準高,實驗實訓及實習時間長,學生學習壓力很大,如果沒有正確的信仰支撐,很容易在繁重的課業中迷失自我,甚至厭學。課程思政中所傳遞的“正能量”對醫學生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特別是行業先驅的人格、思想和行為更為醫學生“近距離”“接地氣”地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和方法,投射到日常行為中的最直接的表現是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和自我約束力的提升,這就使學生能更積極地面對專業課的學習,從而促進專業課程的學習。
2.3 社會意義
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根源在于醫護人員的思想道德水平。只有醫護人員樹立起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和救死扶傷的職業信仰,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作為醫療領域后備軍的醫學生,其思想政治素質對醫患關系的恢復意義十分重大。課程思政中所滲透的奉獻的道德觀、敬業的職業觀以及以人為本的價值觀與醫生以病人為中心、尊重患者、關心患者、為患者著想的職業精神目標是一致的。經過持續的、全方位的課程思政的浸潤,有利于提高醫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利于樹立良好醫德醫風,構建和諧醫患關系,有利于社會文明的建設。
3 ?在醫學院校中實施課程思政的途徑
3.1 制定政策,為課程思政提供制度保障
學校政策的制定及管理制度的完善對于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有重要的促進和保障作用。首先,黨政部門要提高統一協調能力,發揮課程思政建設的領導作用。其次,教務部門要統籌教育資源,制定課程思政改革細則,做好教師培訓工作,發揮課程思政建設的管理作用。人事部門要健全監督評價機制,激發教師進行課程思政改革的熱情,發揮課程思政建設的監督作用。各部門相互協調,共同推進并保障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
3.2 組建新的教學團隊,制定切實可行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
組建由專業課教師和思政教師共同參與的課程思政教學團隊。課程思政的改革中,專業課教師仍然是課程設計的主體,但思政教師可以作為“顧問”指導或者參與到改革中去,幫助專業課教師制定合理可行的融入思政教育的課程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使課程思政能更加精準地完成思政育人目標。
3.3 提高教師思政教育工作意識和思政理論水平
長期以來專業課教師的育人責任淡化、課程中缺失育人環節,甚至有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消解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效果[4~5]。因此,要提高教師思政教育工作意識,一方面使教師時刻牢記“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改變部分教師推卸育人責任的思維定勢。另一方面使教師認識到“課程思政”不會破壞原有的知識結構和課堂節奏,不僅有助于提升課程的情感性、藝術性,符合醫學的“人本性”,也有助于專業課的學習[2]。
在原來的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政內容,這種跨專業的操作對專業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應該對教師進行前期培訓和指導,提高其思政理論水平。只有具備一定的思政理論水平,教師才能更好地挖掘和開發專業課中所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從而更好地將思政融入課程中。
3.4 結合思政理論內容,挖掘整合專業課程內容資源
課程思政作為隱性的思政培育方式,要充分挖掘各專業、各課程所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為了充分、有效地利用課程中蘊含的思政資源,教師首先要了解思想政教育包含了哪些內容,從而將這些資源上升到理論高度。
武漢大學熊建生教授在專著《內容結構論》中,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分為基礎性教育、主導性教育及拓展性教育3個部分,具體內容見表1。
將這些思政內容與課程資源有機結合,才能做好課程思政。
3.5 設計教書育人優質課程的教學環節
課程思政的成效,關鍵在于教學的實施與質量保證。教學方法應該區別于常規課程,特別是融入思政的教學階段,選擇引導性、啟發性、激勵性、反思型的教育方法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6~8]。教學手段可以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包括在線課程、微課、自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可以便于學生從多種渠道獲取思政信念,實現課上課下、線上線下的全面教育。利用手機APP開辟師生交流熱線,加強師生之間的聯系,教師幫助學生解答學習及思想等方面的困惑,充分發揮教師的育人作用。
4 ?結語
課程思政是教育領域一次重大的教學改革,在醫學院校中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不僅可以更好地培養醫學生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素養,也能促進我國未來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及“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
參考文獻
[1] 張麗紅.當代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建構研究[D].吉林大學,2018.
[2]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王川,肖龍華,陳琳,等.臨床專業型醫學研究生醫患關系認知調查與現狀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9,36(12):177-181.
[4] 程舒通.職業教育中的課程思政:訴求、價值和途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5):72-76.
[5] 崔佳佳.職業教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路徑探究[J].職教通訊,2019(4):44-48.
[6] 于英霞,陳輝,朱艷紅.高職課程思政深入研究的思路及學報平臺搭建——基于《遼寧高職學報》所載課程思政研究論文綜述[J].遼寧高職學報,2020,22(6):9-13,42.
[7] 周浩波,趙立成.新時代高校黨委建設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路徑選擇[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4(4):1-7.
[8] 路涵旭.課程思政視域下專業教師與思政教師協同育人路徑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