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摘要】目的 對小兒川崎病合并冠狀動脈改變患者的護理干預方式以及效果進行分析調查。方法 抽取我院60例川崎病合并冠狀動脈改變患兒,采用隨機分組的方式分為均等的2組,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綜合護理,比較患兒護理效果。結果 觀察組患兒體溫恢復正常時間、手腳紅腫消失時間、結膜充血消失時間以及患兒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統計有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為100.0 %(30/30),對照組為83.3 %(25/30),統計有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綜合護理管理能夠促進患兒病情康復,縮短患兒康復時間。
【關鍵詞】川崎病;冠狀動脈改變;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4..02
川崎病一種皮膚黏膜性疾病,本病發病原因尚未明確,在2~4歲的小兒中發病率較高,患兒臨床中以淋巴腫大、皮膚黏膜損傷、斑疹等表現為主,急性發病的患兒很容易并發冠狀動脈改變,進而會增加患兒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發生率,嚴重威脅患兒生命安全[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抽取我院2018年12月~2019年12月60例川崎病合并冠狀動脈改變患兒。患兒均符合川崎病和冠狀動脈改變診斷;患兒持續高燒、手腳紅腫、結膜充血;患者而無其他皮膚黏膜疾病;患兒家屬知情且同意參與調查。
對照組患兒平均年齡(3.2±0.5)歲,男16例,女14例,平均病程(3.8±1.1)天。
觀察組患兒平均年齡(3.2±0.5)歲,男16例,女14例,平均病程(3.8±1.1)天。
1.2 一般方法
對照組患兒給予常規病情管理。觀察組患兒給予綜合護理。
發熱管理:患兒會出現持續性發熱表現,若患兒體溫超過40攝氏度且持續時間超過48 h則會增加患兒機體損傷的幾率。給予患兒大劑量阿司匹林控制體溫,同時給予患兒物理降溫,例如溫水擦浴、頭部冷敷等方式。每間隔1 h測量1次體溫,直到患兒體溫恢復正常。護理人員要叮囑家屬多幫助患兒擦汗、勤換衣服、避免潮濕衣服會對皮膚造成刺激。叮囑患兒多飲水,補充體液,針對飲水量較少的患兒要給予靜脈補液,維持酸堿平衡、水電解質平衡。
用藥指導:為患兒家屬詳細講解疾病藥物治療的相關知識,包括用藥不良反應、患兒用藥后表現等內容,幫助家屬更好的識別風險因素,提升患兒看護能力。患兒所有藥物均要現用現配,保證藥物的有效性,若患兒需要輸注丙種球蛋白則要加強監護,避免出現過敏反應。
皮膚、黏膜護理:患兒在疾病治療期間容易出現扁桃體腫大、口腔黏膜充血紅腫甚至草莓舌的表現,因此要加強皮膚、黏膜的管理。對所有患兒使用的物品要嚴格消毒,一次性物品不可重復使用。患兒排便后均要用溫水沖洗臀部皮膚,并要用軟毛巾擦拭皮膚。患兒進食后均要采用鹽水漱口并要用軟毛刷刷牙,保持口腔黏膜整潔,避免口腔滋生細菌[2]。
并發癥管理:護理人員每間隔8h要記錄患兒患兒心尖搏動以及其他心功能指標,評估患兒心功能。護理人員同時要加強觀察患兒是否有第三心音、吹風樣雜音等表現,同時要及時調整輸液量,避免患兒出現心衰。
1.3 觀察指標
對所有患兒體溫恢復正常時間、手腳紅腫消失時間、結膜充血消失時間以及患兒住院時間進行統計。統計家屬護理滿意度。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軟件處理文中數據,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x2檢驗,P<0.05視為具有統計差異。
2 結 果
2.1 相關時間統計
觀察組患兒體溫恢復正常時間、手腳紅腫消失時間、結膜充血消失時間以及患兒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護理滿意度統計
觀察組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為100.0%(30/30),對照組為83.3%(25/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川崎病結合冠狀動脈改變患兒病情嚴重,若治療不及時或管理不得到會增加成年冠心病的風險,同時也會增加患兒死亡率。綜合護理管理相比于常規護理干預管理更為精細、管理更規范,患兒能夠獲得更專業的照顧。且綜合護理管理能夠為家屬提供專業的指導和講解,提升家屬疾病的認知率,幫助家屬掌握更專業的退熱方式,進而能夠提升家屬照顧能力,更有利于患兒病情管理。
參考文獻
[1] 王毅貞,張玉麗,裴海燕.臨床護理路徑在川崎病合并冠狀動脈改變患兒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9,32(05):749-751.
[2] 吳濱娟.小兒川崎病合并冠狀動脈改變的護理干預[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8,6(16):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