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淼

【摘要】目的 探討中醫針灸治療頭痛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擇2018年5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50例頭痛患者,隨機分為2組,各25例。對照組根據患者自身情況予以原發病治療并結合布洛芬治療,觀察組加用針灸治療,比較治療前、治療1個月后兩組臨床療效及頭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疼痛VAS評分]。結果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VAS評分想比較,兩組均降低,且與對照組相比較,觀察組較低。結論 中醫針灸治療頭痛,可提高臨床療效,減輕頭痛程度,值得使用。
【關鍵詞】頭痛;中醫針灸;頭痛程度
【中圖分類號】R2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4..02
頭痛是臨床常見癥狀,通常為頭顱上半部局限性的疼痛統稱,它可以單獨出現,也可以出現在各種急慢性疾病中,如高血壓、腦血管意外、腦腫瘤、血管神經源性頭痛等。臨床治療有兩部分,包括藥物與非藥物治療,治療原則包括對癥處理和原發病治療。傳統醫學認為,頭痛病因分為外-內傷。外感頭痛主要由外感(風、寒、濕、熱等)引起,以風邪為主。內傷與肝、脾、腎有關[1]。針灸是運用針刺手法來對患者特定部位進行刺激,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基于此,本次研究就中醫針灸治療頭痛的療效進行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5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50例頭痛患者,隨機分為2組,各25例。對照組男16例,女9例;年齡25~71歲,平均(52.82±3.45)歲;病程1.5~8年,平均(5.27±2.48)年。觀察組男17例,女8例;年齡24~71歲,平均(52.73±3.51)歲;病程1.5~7.5年,平均(5.24±2.51)年。比較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患者及家屬均知曉研究,自愿簽署同意書。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常規治療:予以原發病治療(根據患者病情情況),另外口服布洛芬(國藥集團同濟堂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2020007,規格:0.2 g)治療,0.2g/次,3次/d,治療1個月。
1.2.2 觀察組
加用針灸治療:前頭痛取印堂、攢竹、合谷、內庭穴;側頭痛取太陽、角孫、懸顱、外關、足臨泣穴;后頭痛取天柱、風池、后溪、申脈穴;頭頂痛取百會、上星、太沖、內關穴,采用平補平瀉針刺手法,留針20 min/次,1次/d,7 d一個療程,治療1個月。
1.3 評價指標
(1)比較兩組臨床療效,顯效:患者治療后頭痛癥狀消失,且未復發;有效:患者治療后頭痛癥狀較治療前明顯好轉,發作次數減少;無效:患者頭痛癥狀無變化或更嚴重。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2)于治療前、治療1個月后采用視覺模擬疼痛評分(VAS)量表進行比較兩組頭痛程度,總計0~10分,得分越高頭痛越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以x±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療效
與對照組顯效5例、有效11例、無效9例,有效率為64%相比較,觀察組顯效13例、有效10例、無效2例,有效率為92%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17.014,P=0.000)。
2.2 VAS評分
治療前兩組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VAS評分均降低,與對照組想比較,觀察組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頭痛致病因素較多,可單獨出現,也可出現于多種急慢性疾病之中,中醫認為,頭痛的病理改變是由于頭頂、邪氣滯留、清陽不通、氣血阻滯、絡脈阻塞等六邪外攻所致。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治療有效率相比較,觀察組較高,VAS評分低于對照組,表明中醫針灸治療頭痛,可提高臨床療效,減輕患者頭痛程度。傳統醫學認為,頭痛屬于內科雜病,以頭痛為主要癥狀。 病變為六邪外攻,頂邪留,阻陽,阻血流,阻絡絡道而頭痛。由于情志損傷,肝衰竭,郁火,煩虛,頭痛,且由于火生陰,肝失養,或腎水不足,水不含木,導致肝腎陰虛,肝陽上亢,上虛頭痛。由于腎受養氣不足,腎精長時間,腦髓空虛而引起頭痛;也可以陰陽、腎陽衰退、不清陽、頭痛。且由于脾多為分娩后饑餓、飽足、疲勞或生病,脾胃虛弱,生化指標不足,或失血后,腦髓血管內營養不足,導致頭痛;或飲食不適,嗜脂嗜甜,健康不佳,內生痰濕,上蒙虛,清陽阻滯頭痛。至于跌傷,久病人網絡,氣滯血瘀,血瘀均易導致頭痛[2]。針灸歷史悠久,起源于中國,古書記載,針灸起源于三皇五帝。傳說伏羲發明了針灸,這是中醫治療疾病的獨特方法,屬于“內病外治”的醫術。與普通藥物不同,針灸是一種非藥物療法,是通過人體自身功能的調節,從而保健和預防疾病,中醫認為,人體是由五臟、六腑、皮、脈、肉、肌、骨極其復雜組成的整體,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經絡通暢是基礎,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活動[3]。針刺可調節氣血,增強防御能力,疏通經絡,預防疾病,強身健體。針灸在臨床上是按中醫診療明確病變,辨別性質,辨明表里、寒熱、虛實類型,做出診斷,后予以配穴治療,以調氣血,通經脈,使臟腑功能趨于調和,陰陽歸于平衡防治疾病。現代醫學認為,疾病的發生、發展和康復與人體的抗病能力,即防御免疫功能密切相關。針灸能恢復因各種原因引起免疫功能異常者正常的免疫功能,增強免疫功能。國外學者也認為,針刺是一種血管校正因子,可以糾正血管危險因素積聚造成的失衡。與藥物不同,它不僅處理個體,而且作用于整個身體的不平衡。多年來的抗休克研究也證明,針刺作為一種非特異性的傳入刺激,主要通過調節神經系統和一些內分泌腺活動來產生預防作用。綜上所述,中醫針灸治療頭痛,可提高臨床療效,減輕患者頭痛程度,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焦恩虎,陳 易,孟建霞,等.針灸醫籍中頭痛辨治[J].吉林中醫藥,2019,39(11):1509-1512.
[2] 王麟鵬.頭痛類疾病——具有國際影響的針灸優勢病種[J].中國針灸,2018,38(05):504.
[3] 焦恩虎,陳 易,孟建霞,等.探析針灸醫籍中頭痛論述[J].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9,38(03):237-240.